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北图文化发展中心社会化运营为例

2020-09-07王海燕

新阅读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化场馆图书馆

文/王海燕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又称公共文化机构运营服务外包,即政府通过采购服务外包、社会化合作等方式,运营商紧密结合公共文化场馆管理与用户需求,不断完善服务团队的品质,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效率和效能,对不同规模的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等提供个性化的社会化运营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并非中国特例,早在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共图书馆界就开始探索采用这种模式,以达到降低成本、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竞争优势的目的。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法规,鼓励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化,专业性的服务运营团队在公共文化场馆运营方面将发挥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迫使很多公共文化平台做出一定的调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与个体间的连通,灵活机动地整合资源。

北京北图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图文化”)作为我国较早进驻公共文化场馆,从事社会化运营服务的专业团队,北图文化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管理优势,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在公共文化场馆运营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力推连锁规模经营以及平台加内容标准化模式,高质量运营了冬奥主题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江苏淮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北图文化社会化运营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北图文化先后承接首都图书馆、中国盲文图书馆、中共中央办公厅图书档案资料室、鲁迅博物馆、全国人大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冬奥主题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天津梦娃绘本馆等京津地区业务外包、运营服务项目十余项,这些项目不仅是北图文化业务拓展的坚实步伐,也是北图文化服务社会的亮丽名片。

冬奥主题图书馆项目。冬奥主题的图书馆位于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为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冬奥分馆,是一家提供专业图书服务的现代图书馆,该场馆建筑面积150 平方米,图书藏量5000 余册,北图文化在编目传统书籍、期刊及报纸等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图书身份证条形码、远程监控、手机图书馆、音频图书、视频图书等技术,让读者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方便阅读和查阅资料,同时也为奥组委干部职工提供与冬奥会筹备有关的内部参考资料,为冬奥会筹办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冬奥主题图书馆场馆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确是北图文化参与、支持奥运的重要行动。作为运营冬奥主题图书馆的专业运营团队,北图文化充分发挥冬奥主题图书馆的功能,弘扬奥运精神、传播冬奥知识,着力将冬奥主题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冬奥会文化遗产载体。2022 年北京冬奥会结束之后,冬奥主题图书馆将作为奥运遗产的一部分保留下来,并对市民开放,实现场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图1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图2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

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项目。最高人民法院共有两座图书馆馆舍,分别位于东交民巷27 号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办公一区大楼和北花市大街9 号机关办公二区大楼。馆舍面积2000 余平方米,纸质藏书14万余册,电子图书13 万余种,电子期刊3000 多种,电子数据库7 个,以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等大量电子资源,并设有电子阅览室。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是向公众展示法院形象的重要窗口,北图文化作为场馆运营方,提供优质的场馆阅览服务,向国内外展示中国法律审判工作的伟大成就,展示中国法制建设的丰硕成果,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法制文化,政治意义重大。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项目。2019 年,北图文化分别承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清点、古籍数字化加工等项目,这些古籍和拓片等藏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以来的重要馆藏,藏品价值极高,一直珍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为专家学者们研究所用,从未面对读者开放。北图文化承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清点、古籍数字化加工等重大项目,是北图文化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属企业,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社会责任,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项目。2019 年,北图文化承接了文旅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地方卷整理编目”项目。地方文献在记载地方历史沿革、揭示城市展轨迹、研究区域文化、服务城市建设、传承精神文明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并研究其在当今社会城市发展中的现实价值是非常必要的。北图文化承接该项目后,按照中国国家图书馆标准提供专业服务,统一文献加工规范,提升文献加工整理精度,形成整理著录特色,在地方文献传承、地方文脉延续、地方文献研究等方面,使地方文献服务社会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淮安文化三馆运营项目。北图文化京津外项目首推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三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项目。承接淮安市文化三馆项目的意义重大,这是北图文化依托国家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重要一步,也是北图文化走出北京,走向全国的第一步。该项目由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导,并为文化三馆的运营提供经费保障,北图文化具体执行文化三馆的人员管理、项目策划、场馆运营等事务,北图文化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管理与服务,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文化三馆的服务效率和社会效益,增强区域文化氛围。文化三馆项目按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开放服务标准考核监管,以群众满意度为重点对运营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其公益特性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有效降低了公共财政压力,并解决事业编制紧张等问题。

在淮安文化三馆项目中,北图文化还承接了淮安市图书馆下属的文津书房和铁霞轩古花盆博物馆,总面积2000 余平方米。北图文化积极提供规划建议,秉承“提供优质服务,超越客户期待”理念,按照专业的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标准,为大运河文献名目的搜集和文津书房的图书上架整理业务提供了专业化服务。目前,文津书房与铁霞轩古花盆博物馆运营良好,对社区街道的阅读推广效果超过预期,馆内常常爆满。在接下来的运营服务过程中,北图文化将努力把文津书房打造成为综合性的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打造“15 分钟阅读圈”内最亮眼的城市书房,为后续系列书房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由于淮安文化三馆项目良好的社会效应,北图文化在江苏的业务拓展有了重要的支点,淮安周边许多城市新建文化场馆也对社会化运营模式产生了兴趣。淮安文化三馆的良好示范作用,直接助力了南通崇川区图书馆的成功承接,以及南通开发区图书馆框架合作协议的签署。

图3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三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

图4 铁霞轩古花盆博物馆

业务的飞速拓展和市场的巨大需求反向催生北图文化在自身架构、发展定位、品牌梳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北图文化服务范围也由原来采编、加工、讲解、数字加工、搬运等劳动密集型业务,拓展为集图书馆功能规划、建设咨询、人员管理、场馆管理、纸质文献采编阅藏全流程、RFID 智能软硬件设备、文献数字加工服务、接待讲解、典藏研究、政府咨询、公共教育、总分馆建设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模式,服务领域从图书馆,扩展到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展览馆、大剧院、音乐厅、艺术中心等各种公共文化场馆,未来在艺术教育、高端书院、雅集会馆、咖啡厅、画廊、艺术酒店、文创商店等附属功能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南通市崇川区图书馆项目。南通市崇川区图书馆是北图文化承接的首家全委托运营的公益性区级图书馆,该图书馆定位为现代化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北图文化依靠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强大支持,先后组织中国国家图书馆专家多次对南通市崇川区图书馆整体方案进行探讨、研究和鉴定,对设计风格、功能区设置、技术设备的采购安放、后期的管理运营进行全流程介入,对消防、物业、场室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保证了南通市崇川区图书馆的顺利开馆,通畅运营。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面临的机遇

当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浪潮,具体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家文化政策创新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加快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面对广大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扩大的趋势,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展开,政府果断转变文化治理思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政府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坚持社会参与的原则,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后陆续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等多项法规政策,鼓励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法理依据和政策指导。

第二,城市公共文化场馆的大量兴建,对专业运营团队和人才需求明显增大。自2000 年以来,中国加大对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资金投入,一批大型公共文化场馆改造、建设进程加快,各省、市、区、县新建的多馆合一文化活动中心或图书馆呈递增趋势,区域文化发展走上快车道,对专业人才和专业运营团队的需求明显增大。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专业的服务运营团队在公共文化场馆的信息处理、科学运营、公共教育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这也是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第一次把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发展时,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是跃进式工程,其需要多方面努力共同构建与打造,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可或缺。从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角度,审视社会化运营这一新举措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社会化运营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程,社会化运营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文化场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工作格局与运作模式,对于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集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公共文化场馆公共教育的职能愈加凸显,这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条件。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步伐加快,但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绩效评价体系。当前,国家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没有明确到具体的操作办法,各个地区具体情况和业态也不尽相同,需要分门别类地形成相应的制度文件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也缺乏对引入社会力量、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进行有效性和资金性的评估,这显然不利于社会化运营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二是文化主管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惯性思维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面临的问题。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于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十分关注,尝试了不同的方式方法,也启动了相关领域的调研,但是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包大揽式管理模式和惯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化运营的顺利执行。购买服务仍存在着重“绩效”轻“服务”,在实施中不规范、权责范围不清晰的事件时有发生,也成为文化主管部门的顾虑。然而,以前固有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不断繁荣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正在倒逼政府改革部门内部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三是参与形式比较单一,需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投身公共服务的活力。在我国,大多数文化主管部门引入社会力量的方式都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成果来实现的。推进服务外包的确是文化主管部门转变“全能政府”思维,由原来“主办”“包办”转变为“主导”,是弱化审批职能,真正实现与市场经济要求相匹配的有益尝试,但值得关注的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仍有多种方式,在全面激发社会动能、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四是行业标准缺失、经费不足和专业人才不足。因为缺少行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社会化运营企业内部在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相对薄弱,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这显然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全面深入的推进。对于北图文化而言,在北图文化承接的国家图书馆社会化运营服务中缺少采访、编目、参考咨询、数字化图书馆、图书古籍数字化建设等重要领域和环节,因此,北图文化在对地方图书馆提供上述专业性建设指导意见时,就难以按照行业内标杆的业务标准和成熟模式予以执行。

五是公众对社会化运营缺乏认知和理解。在我国,社会化运营模式是国家文化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目前社会各界对此了解不够,部分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和误会,有观点担心社会化运营逐步引入了大量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等国家公益性、事业性的主导地位会受到挑战,文化馆以外的社会机构掌握了大量的公共文化资源,这将导致局部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出现分化和丢失。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目前仍面临制度不够完善、行业标准缺失、政府职能转变不足、参与形式单一、专业人才缺失、公众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针对社会化运营存在的问题,具体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运营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形成高效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制度建设是推进工作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引导、鼓励的政策措施,建立合理机制,落实鼓励社会参与的财政、税收、金融、精神激励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用完善健全的政策措施保证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把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项目、方式、途径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购买服务的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其中特别需要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以及以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

二是加速政府转变职能角色,推进“管办分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号召各级政府要坚持社会参与原则,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以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为例,《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于2019 年7 月1 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条例着重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大力推进均等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科学布局和规范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明确监督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提升了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刚性约束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政府要转变职能,利用社会力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办文化”走向“管文化”,采用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和提供服务,推进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形成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行业标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广大公共文化服务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确立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建议各地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同时,可以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各种具体指标。

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团队管理和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关键,是要有合格的社会主体,来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因此,加大运营团队工作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至关重要。以北图文化为例,虽然北图文化在社会化运营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但发展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面临资金、资质、规模、运作机制等限制,建议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等专业机构对地方场馆和运营团队的引领和指导职能,提升地方场馆专业标准以及社会化运营团队整体运营服务能力。

五是创新思维,拓宽渠道,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动能。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要努力尝试多种引入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和方式,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教育、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商业、文化与创意、文化与金融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在这个基础上,除服务外包项目外,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本运营模式、优秀管理团队入驻政府场馆的智力引进模式、引入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推广”模式等,要进一步创新融合发展方式,丰富融合发展内涵,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提升文化服务品质。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是未来发展趋势,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充分授权,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以及其他可行的方式,才能更加充分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行。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动能,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社会化运营组织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专业运营质量,注重项目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平衡,共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社会化场馆图书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图书馆
场馆风采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