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09-06何强

公关世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展望

何强

摘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凝结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了解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对于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研究呈现出传统研究方法使用较多、研究区域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以及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特点,存在少数民族杂居、散居地区研究不足、非大学生等其他群体研究较少等问题,需要加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方法、对象、区域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认同 展望

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和精神基础,其中最深层、最核心的就是中华文化认同。自十八大以来,学界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文献渐趋丰富,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

一、当前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使用文献分析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13年~2018年“中华文化认同”检索策略进行高级检索,得到符合本文研究内容的期刊文献94篇(见图)。

上图看出2013年至2018年有关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文献逐年递增,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必要性、影响中华文化认同的因素以及实施途径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必要性的认识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学生往往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华文化认同的培育和强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育优秀人才。有专家从宏观、微观角度出发研究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情况,认为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统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新疆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新疆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研究

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具体效果如何,实施途径在里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陶晴从边疆问题入手,认为边疆地区的发展与建设不仅面临着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挑战,关注文化问题也同样重要,应发挥多元民族文化优势,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促进边疆经济发展,努力改善边疆人民生活水平,边疆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构筑边疆思想防线,保卫边疆文化安全,通过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来促进边疆稳定发展。潘尧针对南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基础较弱的情况,提出要在南疆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的教学质量,创新南疆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认识开设中华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把学习氛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作为突破点,进行观念教育。在规范、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管理人员等国家认同教育的责任意识的同时,把握恰当的时机寻找认同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具体的内容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三)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中华文化认同的培育状况,就必须把握影响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各种因素。崔榕教授认为,封闭性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边疆少数民族( 地区) 在地域上与多国接壤,跨境民族,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边疆少数民族、有着浓厚宗教信仰的民族,再加上当地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低,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争夺认同空间的博弈对抗,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消解着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效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四)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区域研究

冯大彪认为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巩固牧区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完善牧区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增强牧区蒙古族大学生认可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毛瑞芳认为要立足典型的边疆民族聚居区香格里拉市,用调研数据来系统的分析香格里拉市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情况,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法途径,以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繁荣稳定。

二、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研究方法方面

传统研究方法是主流,新型方法是重要的辅助方法。一方面,研究的主要方法为定性分析,例如,文献分析法。从研究方法来看,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调查问卷、数据模型等定量方法已经较为广大运用在了研究方法中。

現有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论证法,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则主要以实证的方法,大多采用问卷和访谈来描述和分析现状、特征,较少地对现有的相关成果进行比较研究。加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在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缺少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很难总结教育规律,自然得不出针对性的、普遍性的结论。

(二)研究区域方面

现有成果的研究区域主要是西北、西南以及东北地区,而对一些散局、杂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则很少。由于区域的文化基础、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情况各有不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认识基础、接受程度与方式等表现各异,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的学生,也会因诸如城市与农村、聚居与散杂居等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出现一定的差异。这些现象成为了中华文化认同培育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制约着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实际效果。

(三)研究对象方面

现有成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对非大学生的少数民族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研究少之又少。非大学生在少数民族群体中占据多数,他们在实现地区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少数民族群体中的非大学生也应是我们在培育中华文化认同时的重点研究对象。只有使少数民族群体成员享受到了与其他民族平等的物质条件、民主权利和文化教育机会,有了获得感、幸福感,自然就会认可社会制度、认同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趋势展望

结合近年来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从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认识视角来看,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方法会越来越多元、现代。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点:一是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的转变。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涉及的学科很多,有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这就要协同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观察、分析和研判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相关问题。二是综合研究方法的运用。由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认同问题认识的角度,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复杂性等因素,加之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处于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培育中华文化认同我们很难用某一种研究方法来孤立研究,必须综合运用观察法、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取得更具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成果。

从研究内容多样性的认识视角来看,关于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研究的内容会越来越具体、多样。具体说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探讨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但不同角度的探讨会越来越多。例如,“一带一路视域下”、全球化背景下、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提升文化软实力视阈下、自媒体时代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二是探讨不同主体、群体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探讨会越来越广。关于“00后”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干部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等,而对少数民族中的非大学生群体也会越来越重视,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更好地培育中华文化认同。三是探讨关于不同区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越来越多,时期的选取也会越来越细。例如,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从历史背景考察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等,而对于一些散居、杂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也会加强,完善研究区域,以得出公正客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新华社,2014-03-01.

[2]陶晴.邊疆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8(08).

[3]潘尧.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5.

[4]崔榕.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

[5]冯大彪.牧区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民族论坛,2017(05).

[6]毛瑞芳.香格里拉市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7]巴玉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7).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展望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