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扶正”之路

2020-09-06胡安安

检察风云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安安扶正学位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风起云涌,有人尝到科研成果的甜,也有人自食“学术不端”的苦。

面对学术界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现象,学术界如何从严治理?核心期刊在遴选论文中有严格的审核流程,所以很多学者以自己论文可以在核心期刊中发表为荣。那么核心期刊的审核流程有多“严”?核心期刊是否衡量论文“含金量”的唯一标准?

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期策划特邀复旦大学副教授胡安安,请他解读高校如何严于律己端正学术态度,同时分析国内外核心期刊遴选体系,为如何提高国内学术质量建言献策。

端正学术态度  高校如何严于律己

《检察风云》:近年我国对学术论文的审核管理越发严格。请问复旦大学在审核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位论文时,相比过去推出哪些更严格的审核规定?

胡安安:以复旦大学为例,目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严格”上。

一是严格规定提交时限。如果是秋季毕业(每年7月)的学生,则最晚要在3月31日前完成学位论文的预审。这里的预审意味着导师和2—3位专家要完成对学位论文的审阅,给出修改意见,并进行至少一轮的修改。如果晚于提交日,则无法申请相应学期的毕业资格,这对一些有“拖延症”的研究生来说是极大的压力。完成预审后至6月初学位论文答辩前,至少还要经过导师最终审核、文字相似度检验、明审(或盲审)等三个重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误都可能造成当期失去毕业资格。

二是严格规范文字相似度比例。对学位论文进行文字相似度检验(俗称“查重”)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审核手段。复旦大学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统一由校方进行相似度检测,在检测报告的“去除引用”项目中,如果相似度小于等于10%为通过;如果在10%—20%(含)之间,则需出具专家鉴定报告证明论文无学术不端行为,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改论文后重新检测,符合小于等于10%为通过;如果在20%以上则提交学位委员会认定,若属学术不端行为交由学校处理,不属学术不端行为须进行3个月以上论文修改再提交检测。

三是严格审核论文质量。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例进行说明,首先需要完成导师和至少两位专家的论文预审,然后才可以进行论文相似度检验。通过相似度检验后,学位论文进入送审环节。硕士学位论文有一定的“盲审”比例,如果被确定为盲审对象,则盲审版学位论文会由2—3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进行匿名审核;如果不属于盲审对象,则由导师牵头,将论文送交2—3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进行公开审核。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重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审核基本都包含“盲审”环节,即评审专家不知道学生和导师的信息,学生和导师也不知道由哪位专家评阅。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同行专家评议的作用,也规避了“人情面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各个高校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生、博士生无法通过盲审,不得不申请延期修改论文,在下一个毕业周期重新提交论文。

审核结果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同样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例,在所有评审专家的论文学术水平评价一栏中,只要出现“一般”的打分,则须修改论文并提交修改说明,经学生、导师签字后,再请分委员会委员一人及相关方向两位教授(共3人)签名后才可以申请答辩。如果出现“不合格”的打分,则直接至少延期三个月毕业,修改学位论文后在下一个毕业周期重新进行论文审核流程,且修改版论文将发送至给予“不合格”评定的专家处进行再次评定。

《检察风云》:您认为审核论文环节,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胡安安:客观来说,国内高校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审核机制是能够保证质量的。同时,近几年教育部和各省教育机构都在加强学位论文审核要求,社会各界公开监督的力度也在加大。

从改进的视角来看,我个人认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环节在专业硕士领域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科学学位硕士(简称“学硕”或“科硕”)和专业学位硕士(简称“专硕”)两类。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国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139.73万人,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94.45万人,专硕人数远高于学硕;招生人数同样如此。除了在读规模外,专硕与学硕区别还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专硕更加强调应用性,侧重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人才。但需要看到,现有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审核机制源自学硕,在实际操作层面难免出现“适用性”问题。从近几年公开报道的学位论文事后抽检结果来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重灾区”。在加强专业硕士论文质量把关的同时,也有必要反思相应的审核机制是否需要进行微调,可以针对学生人数更多的专业硕士设定更为细化的学位论文审核标准,以便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期刊种类繁多  论文如何自证“含金量”

《检察风云》:在国内,很多学术论文要求必须发核心期刊。那么什么是核心期刊?

胡安安: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取消了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也被称为“小论文”)的要求。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論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可以看到,我国研究生的科研培养目标将更加侧重水平“质”的提升而非论文“量”的增加。

过去经常见诸报端的“中文核心期刊”说法,实际上可以简单看成是一个期刊的列表,与国际上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标准类似,是一套动态调整的期刊目录。简单地说,国内“核心期刊”是一种泛指,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指三个定期更新的期刊目录,分别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或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核心期刊目录(简称北大核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了上述定期发布的期刊目录外,国内还有其他期刊索引目录发布,不同学科也有体现学科自身特色的期刊列表,不能简单通过“核心期刊”四个字来评定期刊质量。以高校为例,不同学校(或院系)通常会制定属于自己的期刊列表,在期刊数量上少于上述列表,发表难度也更高。

《检察风云》:我国主要有哪些核心期刊遴选体系?

胡安安:新时期,国家更加强调“科研评估体系”的优化与完善。除了上述期刊目录外,学术代表作、论文影响力、同行评价、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实践性等因素都是重要的科研评估标准。在此背景下,近几年国内高校不断调整研究生学位审议过程中的评定依据和质量标准,对于硕士研究生,不再硬性规定就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更加侧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检察风云》:如学术论文想刊登在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期刊上,需要经过怎样的审核流程?

胡安安: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例,一篇学术论文的初稿提交到期刊信息系统中,通常要经过系统形式审核、编辑部初审、同行审核(含匿名审核)、编辑部第二轮审核、论文修改与说明、第三轮审核、主编确认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拒稿。从发表周期来看,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在高质量期刊印发出来,超过一年时间是常态。能够在本领域最权威、排名最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检察风云》:国际上普遍被认可的核心期刊遴选体系有哪些?

胡安安:国际上评价期刊质量有多种标准,简单地说,至少有三套遴选体系。

一是看期刊是否被SCI、SSCI、A&HCI(Art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等数据库检索,这是评判一个期刊学术声誉最为简便的标准。

二是看期刊的各类影响因子指标,指标越好的期刊往往意味着声誉越好,相应的发表难度也越大。

三是看所在学科的具体期刊列表。一个期刊是否在列表上、评级如何,这是具体学科评判期刊声誉最为重要的标准。以管理学科为例,目前以“UTD期刊”排名最为权威,其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定期发布,涵盖管理科学、会计学、金融、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24本国际顶级刊物,被公认代表国际管理学研究水平的最高排名。

论文量产丰富  研究成果如何飘香国内外

《检察风云》: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曾说,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任选一所大学,每年发表在《科学》和《自然》上的文章,是中国前10所大学发表文章的总和。您认为我国优质大学的学术文章难以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胡安安: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

首先,与国际学者相比,我国学者在国际顶级、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确实存在差距,其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开放前,国内学者科研基础较弱,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少,很难有机会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的追赶速度加快,差距在缩小,但“沟壑”仍然客观存在,此为天时。

就像每个高校都有自己较为优势的学科一样,大量从事前沿学术研究的“老牌劲旅”集中在海外科研院所,这种“地利”优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国际期刊成果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区域间的“地利”差距正逐步被稀释。

与天时、地利相对应,过去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研讨、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有限,无论在视野还是在发表经验上都欠缺“人和”,造成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成果较少的情况。

其次,在承认客观不足的同时也要看到,近几年我国学者在国际最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递增的趋势没有变,在国际科研学术界的发言权越来越大。这里以2020年4月底《自然》杂志刚刚发布的2020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0 annual tables)为例简单加以佐证。“自然指数”由《自然》期刊定期发布,是一个体现学术论文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涉及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 ,相关排名被公认为评价一国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

榜单数据显示,美国依然是2019年自然科学领域高质量科研产出最多的国家,中国居第二位。从指数的贡献度来看,2015年至2019年,美国经调整后的贡献份额下降了10%,中国增加了63.5%,是增长最快的国家。具体到科研机构,榜单中前十名有三所中国院校: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院、排名第八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十的北京大学。此外,在今年的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上,还增加了机构上升之星榜单(Fastest movers since 2015),中国稳居第一,前44家机构上升之星全部来自中国。

数据不会说谎,可以看到新时期的中国科研正在实现高速追赶,在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检察风云》:如何提高我国核心期刊以及学术文章的国际影响力?

胡安安:我个人认为国际影响力不是呼吁出来的,而是靠科研工作者的扎实奋斗、靠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来逐步提升的。未来有四个层面值得各方重点关注,我简单归纳为十六个字:“扎根本土、开放合作、规范操作、側重实效。”

首先是扎根本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有着最为复杂的自然环境,对社会治理体系、商业运作规则的要求极高。这次新冠疫情引发学术界深度思考,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结合中国实际情境展开研究,就是对世界科研最大的贡献。

其次是开放合作。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未来学术刊物、学术论文的国际合作定会越来越多,应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展。

第三是规范操作。一方面,科研工作者需要努力追赶国际前沿;另一方面,出版工作者也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学术伦理道德检测、审核流程设置、预录用与出版周期等环节实现进一步的规范操作。

第四是侧重实效。近期国内管理学界最顶级的两本期刊《管理世界》和《经济研究》分别发出了“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指出“优秀成果应当具备思想启迪性、理论创造性与政策参考性”。这种务实求真的做法为国内学术期刊作出了表率,为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迈出了一大步。

猜你喜欢

安安扶正学位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新兴词汇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安安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画说中医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扶正解毒汤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