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道难》中多元地域文化

2020-09-06赵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蜀道难蜀地文学创作

赵亮

内容摘要:天宝初年,诗人李白在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时,创作了《蜀道难》。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忧虑友人”、“讽刺玄宗入蜀”、“讽刺割据军阀”、“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这样四种说法。前三种说法和史实、时间有所冲突,很难成立;沿袭乐府古题“即事成篇”,“送友人入蜀”的说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这一说法是掌握诗歌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品主旨的重要指引。然而李白并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那么他对蜀道细致入微描写的依据是什么?对文中的多元地域文化特征及其丰富的文化意蕴的思考探究,能否促使师生共同“关心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呢?

关键词:乐府旧题 蜀地 多元地域文化 文学创作

唐代诗人李白在天宝年间创作的《蜀道难》,沿用了乐府旧题。文中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此类稍显夸张的诗句,客观地描写了蜀道山高路险,令人胆战心惊。

但是现存资料表明,李白并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所以,这些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描写多是作者的想象和夸张之辞,是作者借“友人入蜀”进行的艺术创作。

一.个人籍贯和地域文化影响

傅东华先生的《李白评传》:以籍贯而论,大致有如下三种说法:1.陇西成纪人,实则其先世望族;2.蜀人,乃其生长之地;3.山东人,是其流寓之地。

又“其父名客,家于蜀之绵州(今四川绵阳);太白以武后长安元年生于此。”《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迄今三十春”之句。又云“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傅东华先生认为李白凡在蜀中的作品,大都是二十五六岁以前的作品。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李白在蜀地出生并度过了人生之中的青壮年时期。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使他对蜀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耳濡目染,有着真切的体会;而多元地域文化特征,也对他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这种深刻的影响会对《蜀道难》的创作给予事实上的支撑,并寻求一种独特的呈现。

二.蜀地多元地域文化的呈现

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多元地域文化一般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呈现特征。《蜀道难》这篇文章,呈现出鲜明的蜀地多元地域文化特征。

(一)蜀地方言

文章的开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发语词——“噫吁嚱”。

据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所以这个发语词是李白身为蜀人,对蜀道艰险具有地域特征的惊叹。

当时各地方言表达“见物惊异”有无区别,或许不必刻意考证。单以今天南北方言差异明显为例,北方方言“我的妈呀”而粤语“咦”的区别,也可以作为佐证。

(二)蜀地政治文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从和鱼凫是传说中的两位远古蜀王,如果追溯他们开创或传承蜀地政治文明的时间,就连李白都发出了“实在太久远”的感慨。而蜀地的政治文明的开端,并不一定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三)蜀地疆域和邦交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县、周至县境内太白山,四川省西南部的峨眉山,是两座巍峨雄伟的大山。它们盘踞在蜀地和秦国的之间,长久以来,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阻隔。

蜀地和秦国地域交接,秦国幅员辽阔,蜀地的疆域也十分广阔。而秦国和蜀地阻隔的历史,李白认为可以追溯到“蚕丛”和“鱼凫”的时代。如此漫长的岁月,道路阻隔,人烟不通,造成了蜀地的闭塞和邦交的孤立。

但是这种闭塞和孤立,随着道路的开辟,终于被打破了。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五丁开山”是蜀地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可以印证秦国试图通过欺骗的手段,把蜀地纳入自己的政治地域版图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邦国之间的武力对抗和冲突、文明破坏和融合,成为蜀道开凿的根本原因。

(四)蜀地地貌、物种、分野

今天,高原和丘陵占四川省土地面积97.46%,地表起伏悬殊在中国仅新疆、西藏可以相比。

身为蜀人的李白,对这种地域化的地貌特征一定有着切身的感受。即便没有亲身的实践和体会,但是在描写蜀道上的高山、激流、山岭时,“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样的诗句才会层出不穷,虽然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也有所依据地。

蜀道在深山密林和峡谷深涧中蜿蜒盘旋。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也孕育了奇特的物种。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擅长飞翔的黄鹄和攀援的猿猱,其实并不多见。

“分野”是古代人按天上星辰的位置,把地面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叫分野。当然,它对应的空间和地面区域是十分广阔地。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和“井”,是星宿名,在星空的西南方,和蜀地的地域是对应地。不论是仰望天空,还是远望山路,想要走完蜀道,肯定是十分艰难地,以至于会用手摸着胸膛惊恐和哀叹。

(五)蜀地传说

前面我们提到了“五丁开山”的蜀地传说,文中还引用了另一个传说故事。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根据蜀地的传说,子规鸟是蜀帝杜宇魂魄幻化,其声哀怨,动人心魄。

杜宇是一位禅让帝位后,归隐山林的古蜀国国王;“五丁开山”的背后,是一位贪图美色的蜀国君王。二者之间有无对比,不得而知,但是留给了人们思考的空间。

(六)蜀地政治军事现状

“讽刺割据军阀”的说法,在文中似乎有所体现,但是不足以据此确指何人割据一方。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青泥岭到剑阁,沿着崎岖凶险的蜀道终于进入了蜀地。“剑阁”的险要,使这里易守难攻;守关的将领如果不是唐王朝的心腹和亲信,恐怕会怀有叛心。李白出于对友人安危的担忧,是否在委婉地透露地方割据的苗头?毕竟身为蜀人的他,对蜀地的政治军事现状会有所了解。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是成都,这里既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又是数个“割据政权”建都之地。比如说三国时,曾是刘蜀的国都。“乐不思蜀”是后主刘禅被软禁在晋都洛阳时无耻和自保之语。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所守或匪亲”的忧虑并不是没有根据,对朋友安危的担忧也不是杞人忧天。

文学创作的成功,不只是面对狭小受众的胜利。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千古传诵;他的追随者、效仿者、崇拜者,更是不可计数。所以,他被后人称赞为唐代浪漫主义的高峰。这一切可以归功于——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丰富饱满的内心情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洁身自好的价值观念。

蜀道对李白来说,不只是一条漫长崎岖的道路;从《蜀道难》这首诗歌,我们发现这条蜿蜒幽僻的道路,被深深地刻上了“蜀地”的印记。究其原因,这种特征和李白出蜀的路径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作为人类个体,经过多元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沉淀,必然会激发出个体的强烈认同感和优越感。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必然会驱动文学创作的不自觉的服从,并促使文学创作的成功。对于读者来说,这种成功之处必然会影响自身尝试关心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观澜中学)

猜你喜欢

蜀道难蜀地文学创作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蜀地这边独好
狞厉之美——《蜀道难》的别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