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2020-09-06赵敏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大学生

赵敏

摘要:通过对“担当”的内涵、外延探究,找出大学生担当意识缺失的多方面原因。大学生担当意识既与其内在动力有关,更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风气有关。根据原因相应地提出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路径,主要有提高大学生担当意识的思想素质、转变传统家庭教育观、加强高校德育建设、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及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这些路径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担当意识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150-03

分析讨论当代大学生担当意识存在的不足,完善和创新担当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及方式方法,丰富和发展对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理论探究和体系建设。不仅能引导大学生将担当意识内化为自我发展需求,而且能够逐渐在自主基础上达到自律,再外化为担当社会、家庭、公民责任的实际行动。

一、担当的内涵

担当,其基本意思是指承担、担负任务,接受并承担责任。在汉语字典中“担”是指承担,负责,担负,担任;“当”是指充任充当;二者均有接受并承担责任之义。担当强调的是对责任的践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担当和责任、勇气、奉献联系在一起。

担当意识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就是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个人可能要付出一定代价时,敢于拍板、下决心、做决定;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正气;就是能够在急难险重面前不回避、不退缩,比别人先行一步的意识。

二、大学生担当意识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担当意识缺失,这既与大学生内在动力缺失有关,更与家庭教育弱化、高校教育有偏差、多元化社会冲击有关。

(一)内在动力缺失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受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逐渐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提高,在处理问题时功利性较强。很多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既不是出于兴趣,也不是出于对自己责任的承担,只是为了能拿到一个大学文凭,为拥有更好的工作搭建平台,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虽然表现出来的是刻苦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上进的态度,但是以自己的个人利益为目的的。

(二)家庭担当意识培育弱化

家庭教育理念对大学生担当意识形成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致使子女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过分宠爱的教育方式,让部分大学生对父母有了很大的依赖性,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丧失了自己应有的担当。对家庭只有一味索取,而不知奉献和承担。有些家长过于严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是把成绩当作唯一标准来对子女的行为做出评估,教育方式过于传统,忽视了对子女担当意识的培养。这就使部分大学生一味地追求学业,追求一种唯成绩论的价值观,在智育方面成就很大,而忽视了自身担当等其他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

(三)高校担当意识培育偏差

目前,各大学校普遍采取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太过于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学生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教育体系都偏重于应试教育,对担当等品德的培育明显不够。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培育至关重要,但是不能空有理论而不注重实践。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下,许多高校忽略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担当意识的培育,学校大多偏重课堂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使学生对担当意识的理解停留在概念上,而很少有高校去创新教育体制,发挥实践的作用,通过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收获知识,很少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和形成担当意识及其他重要品质。

(四)多元化社会对担当意识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极易被新鲜事物影响的大学生群体,部分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出对物质和利益的过分追求,以个人利益为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应有的担当意识,在遇到需要担当的事情时,很多人不仅不会伸以援手,反而是会展现出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一部分大学生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自身精神世界的提高,最终会成为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担当的人。在这样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这些大学生逐渐失去斗志,沉迷于虚拟世界,难以认清现实世界,也认识不到自己作为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路径

在准确掌握大学生担当意识缺失的原因之后,可以探索出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重视内在动力

1.提高担当意识认知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担当意识。首先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沉着冷静,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够称得上担当,吾日三省吾身。在不斷反思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担当能力和不足之处,同时还要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意见,像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之处,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

大学生要明确责任和义务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学会取舍,学会勇于担当,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自身担当的能力,从而能够自觉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去践行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只有从思想上对个人的担当有一个准确认知,才能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上,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2.敢于担当责任

担当不只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实践。大学生应懂得担当的重要性,在面对责任时应敢于担当,不仅要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还要胸怀天下,为他人着想;不能抱怨,更不能低头退缩,而是要迎难而上,敢于面对。同时,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作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在生活中不应该封闭自我,要学会敞开心扉,把困难当作纸老虎,要认识到一个个的困难其实是对自己的历练,把每一次的担当看作让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人生台阶,逐渐培养作为大学生的使命感。在面临担当与否的抉择问题时,可以借助心理辅导,通过榜样激励摆正心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且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永远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2],激励自己敢于担当。

(二)发挥家庭培育作用

1.创新家庭担当意识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导师。首先,在思想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担当意识教育理念,不可过于溺爱,让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也不可过于传统,要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不能一味地要求子女的成绩而忽视对其担当素质的养成。

其次,在行动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子女的担当意识,要以生活的点滴教导子女成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人。通过不断激发子女的自主性,鼓励子女亲身实践来提高他们的担当能力。此外,作为父母,不仅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防止出现心灵缺陷;而且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担当行动来影响孩子,言传身教,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担当意识形成环境。

2.强化大学生感恩意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大学生应怀感恩之心,理解父母的辛苦,不能将父母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要认真履行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敢于担当家庭的责任。不仅对父母要感恩,对朋友,社会,也要感恩。大学生可以多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体会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担当。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传播正能量,从而去影响其他人,发光发热,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建立高校担当意识培育新模式

1.营造校园氛围

学校对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而环境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对大学生担当意识形成有很大帮助。各高校应该发挥主阵地作用,可以通过组织有关担当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大学生敢于担当的勇气和信心。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等媒体来宣传担当精神,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中央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可以评选个人担当模范,学习先进事迹,让大学生通过文化的感染和榜样的激励作用,逐渐从知情意行各方面来提高担当意识,践行担当精神。

2.创新担当意识培育方式

学校应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育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教师的主导力量,着重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担当能力,激发学生担当意识,大力开展多元性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机会。

另外,高校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极大调动大学生担当的积极性,创新课堂方式,通过体验式课堂教学,利用设立担当意识情境还原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潜力和主动担当的欲望,不断引导大学生将担当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对担当意识理论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四)完善社会担当意识培育

1.优化社会环境

加强大学生担当意识的社会宣传,社会舆论环境[3]能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担当意识。首先,社会宣传媒介不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过多注重社会娱乐性文化,从而忽视社会担当意识的传播。其次,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弘扬社会担当正能量,激励大学生提高自身担当意识,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受益面广的优势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担当意识的价值观。最后,结合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媒介,从各个方面反映担当意识,同时要防止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坚决制止糟粕信息的传播,做好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为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保驾护航。

2.强化社会担当实践

理论的目的是实践,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分子,不应拘泥于书本理论,应该走入社会,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中亲自体驗担当,从而加强对担当的理解和升华,而且应该多参与有关担当的社会志愿者活动,丰富自己的实践生活,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担当意识修养和包容心。大学生还应该多历练自己,新时代呼唤大学生承前启后,努力担当,激发自身潜力,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提升民族自豪感,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

四、结语

从古至今,担当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精神品质,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民族精神,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大志,都是对“担当”的最好阐释。任何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青年大学生们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担当意识。也正因为这样,才迫切需要社会各主体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纯雪,眭依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6.

[2]庄文婷.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有效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9(20):11.

[3]王春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引导工作探析[J].工作战线,2018(20):16.

[4]李美希.习近平青年观对新时代青年精神成长的时代价值[J].青年发展论坛,2018(4):12.

[5]衣玉梅.文化自觉视域下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8(2):9.

[6]王晓瑭,安利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7(33):20.

[7]杨洋.责任担当: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课程实施与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0):8.

[8]王震,雷伟.马克思主义青年研究者担当意识的理论构图[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7.

[9]郭海娜.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