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成因与治理研究

2020-09-05罗正友黄晓丽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农村

罗正友,黄晓丽

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成因与治理研究

罗正友1,黄晓丽2

1.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农村学校体育贫困作为教育扶贫的藩篱,受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贫困、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概念进行界定。根据学校体育贫困概念对其贫困成因展开分析,对其治理方式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成因有以经济水平滞后造就学校体育基础建设贫困、专业体育教师匮乏形成人力资源贫困、体育意识欠缺引发健康贫困3方面。教育部门应落实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治理,补充体育教师数量,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配备相应体育器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开设体育课程;落实政策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与管理。

农村学校;学校体育贫困;贫困治理

实现2021年建党100周年小康目标是党和国家给予人们的庄严承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化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实现“精管细配,补短攻坚”。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着力补齐教育贫困等短板,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农村学校体育贫困作为教育扶贫的藩篱,受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将教育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农村学校体育扶贫作为教育扶贫一部分,在脱贫攻坚战中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学界对于农村学校体育扶贫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全面治理农村学校体育贫困不容忽视。要实现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标本兼治,需对其溯源进行全面剖析,实现源头治理阻断贫困。藉此,文章按照溯源→问题→治理的思路,以文献及教育扶贫政策为依据,探究农村学校体育治理路径,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制定教育扶贫决策提供参考。

1 概念界定

1.1 体育贫困

目前学界对于体育贫困的概念颇有争议。有学者提出体育贫困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时期缺乏必要体育资源或体育参与机会,不能达到当时社会的体育基本生活标准的一种落后状态[1]。体育贫困是社会成员由于缺乏体育资源或体育参与机会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的生活状态[2]。体育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体育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体育基本生活水准,甚至还包括对人类基本体育能力和权利的剥夺、体育地位的低下等[3]。综上,研究认为体育贫困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其他个体在获取体育资源、体育锻炼机会存在一定差距,缺乏体育健康意识的现实状态。

1.2 学校体育贫困

我国体育贫困主要产生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中,学生在校的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中和城乡居民的健身活动中[4]。学校贫困是体育贫困产生的主要源头,也是目前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而农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短板”,一直掣肘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5]。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困境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出路。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专职体育教师配备均未达到国家提出的相关要求[6]。学校体育贫困可分为学校体育绝对贫困和学校体育相对贫困,学校体育绝对贫困表现为体育师资、人均体育经费、人均运动场地、体育课程资源等的缺失,而学校体育的相对贫困则表现为能进行学校体育教育,但资源占有量相对稀少[7]。学校体育贫困是指按照当时社会发展的程度,学校对体育教育资源占有量的相对缺乏使学生体育教育权利受到侵害的一种学校体育生存状态[8]。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学校体育贫困是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体育教育资源、学生体育意识、体质健康水平等相对社会发展水平处于滞后的现实状态。

2 农村学校体育贫困的成因

由上可知,农村学校体育贫困的原因主要有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师、体育经费3方面。如图1所示,农村学校体育开展受限于体育场地设施、教师、经费,致使体育教学难以开展,学生运动时间、技能学习得不到保障,学生体质、运动能力难以提高,形成农村学校体育贫困。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实施的主体,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必不可缺的资源。而体育场地器材与体育经费则是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基础保障。农村学校受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匮乏、专业体育教师数量少、体育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基础条件缺失,掣肘了农村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强度和心率达不到正常体育课的要求,进而难以确保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参与体育运动锻炼、技能学习成效。最终导致学生体质、运动能力、身体机能水平逐渐降低,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习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提出“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伟大工程,发展教育脱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与此同时,加快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学校体育教育难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图1 学校体育贫困分析

2.1 经济水平滞后造就学校体育基础建设贫困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发展水平,对人口布局与地区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为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壁垒。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重要保障,更是体育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而农村经济发展条件有限,很多农村学校位于山区,地形错综复杂,形成学校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瓶颈。此外,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经费不能满足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导致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缺乏,体育器材的种类和数量与国家配备标准差额悬殊,粤西地区农村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9]。学校体育经费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建设重要推动力,也是学校体育活动(如运动会、排球赛、篮球赛)的基础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对于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

2.2 专业体育教师匮乏形成人力资源贫困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兼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很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兼职体育教师甚至超过了专职体育教师的人数,且在多数村一级的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体育教师[10]。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是教育薄弱环节和短板,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缺编、缺人、人才流失、人力资本贬值等难以攻克的问题[1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乡村教师短缺较为严重。农村学校的工作条件、教学环境及工作压力导致很多农村教师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甚至很多体育教师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农村地区学校专业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超过了国家所规定的1:200的比例,形成了体育教师人力资源贫困。

2.3 体育意识欠缺引发健康贫困

学校体育在我国体育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学校体育是发展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观念的重要手段。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于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等的总和[12]。因此,体育意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农村学校学生因体育场地设施等条件的影响,难以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学校体育锻炼方式和时间均受到限制,家庭体育也难以开展。以上因素共同作用致使农村学校学生缺乏体育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学生的意识决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行为,缺乏意识就会减少运动、锻炼行为。而缺乏运动,会加快人体的免疫等抵抗能力下滑速度,失去对身体全面的保护,对于外界和体内病毒不能得到抵御和及时清除,导致疾病缠身失去健康。受经济、地理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形成农村地区专业体育教师师资匮乏、体育场地满足不了学生体育锻炼等困境,进而导致学生的体育意识欠缺,引发健康贫困。

3 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治理

图2 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治理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涉及教育政策制订、教育改革推行、课程标准实施、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多个主体[13]。从资源管理的视角分析,农村学校体育贫困主要集中体现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3方面。因此,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治理也需3个层面、多个主体着手。

3.1 补充体育教师数量,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体育教师是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成分,是学校体育开展的前提,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目前,农村学校受限于经济等方面,形成体育教师人力资源贫困的现象。解决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人力资源贫困,要从以下3方面着手。(1)首先,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实施农村学校精准扶持,采用合理的手段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人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着力补齐体育教育发展的师资短板;(2)政府教育部门应提高农村体育教师薪资待遇,改变工资与职称挂钩的单一方式。应综合教师的教学课时、教学质量等方面,建立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的课时、教学质量等指标情况发放薪资。切实提高农村体育教师薪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同时,政府教育部门要按时发放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津贴和补助,将农村体育教师薪资待遇落到实处;(3)学校应注重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努力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更要合理制定教师奖、惩制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趋势。

3.2 配备相应体育器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开设体育课程

目前,《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明确规定,体育器材配备率须在80%以上,但农村学校很难达到标准。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及时了解农村体育器材配备情况,在体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同时,为农村学校补充相应的体育器材。此外,社会协会组织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器材资助活动,如通过基金会、企业捐赠等形式,为农村学校添补较缺易损体育器材。农村学校也需及时从教育经费中抽取部分经费补充学校体育器材,同时应加强体育器材的管理与维护,减少体育器材的损耗,增加体育器材的使用时间。农村学校还可因地制宜合理的利用山上竹竿、农田稻草等物质资源,制作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械,如竹子可用来加工成竹竿、稻草加工成跳高垫。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合理开设一些简单、适宜的体育课程。如山区可利用山区的竹竿,开设竹竿舞、摆手舞等体育课程。

3.3 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育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

学生体育意识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首先,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对体育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为农村学校图书馆增添体育与健康知识读本,为学生提供体育健康知识的平台;(2)学校须贯彻落实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政策,采取相应的举措提高学生体育健康意识;(3)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在课堂中落实学生体育意识的培育,制定相应的方案加强学生运动兴趣及爱好的培养。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学生体育意识,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养成好的锻炼习惯,形成良性循环;(4)政府及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应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在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等环节上下功夫,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水平,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基础。

3.4 落实政策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与管理

落实《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等政策,以助力农村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为目标,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农村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在经费分配上优先向农村等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体育教育薄弱环节倾斜。促进财政教育经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教育部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强资金使用规划与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建设落到实处,切实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体育教师师资等薄弱环节。形成系统、高效、科学的扶持策略,有效的避免“高投入,轻管理、低产出”的局面。农村学校也许对体育经费进行妥善的分配与管理,将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器材配置等方面,为学校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体育贫困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其他个体在获取体育资源、体育锻炼机会存在一定差距、缺乏体育健康意识的现实状态。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体育教育资源、学生体育意识、体质健康水平等相对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2)农村学校体育贫困的成因主要有经济水平滞后造就学校体育基础建设贫困、专业体育教师匮乏形成人力资源贫困、体育意识欠缺引发健康贫困3方面。

4.2 建 议

(1)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加大农村学校的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与管理力度,完善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体育器材、补充体育教师助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

(2)农村学校应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开设体育课程,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培育正确的体育意识。同时,政府及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应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1] 沈克印,周学荣,田雨普.社会排斥与农村体育贫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04):289~292.

[2] 傅振磊,董新光.体育贫困问题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03):73~74.

[3] 王海荣,张 博.我国的体育贫困[J].体育学刊,2007(03):130~133.

[4] 东 芬.我国体育贫困成因的分析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25~27.

[5] 胡庆山,曹际玮.农村学校体育的生态困境及其治理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4):82~88.

[6] 王小娟,黄 晓.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路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87~92.

[7] 马 军.农村学校体育的贫困:内涵、表现、成因及精准扶持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01):8~13.

[8] 罗仕贵,杨 辉.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村学校体育贫困分析及其解决路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08):163~167.

[9] 吴剑明,揭光泽,石真玉,王 薇.粤西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13,20(02):65~68.

[10] 侯海燕,张 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15):53~55.

[11]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2] 向家俊.论社会环境对大众体育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08):46~48.

Research on the Cause and Governance of Sports Poverty in Rural Schools

LUO Zhengyou1, HUANG Xiaoli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Sports poverty in rural schools, as a barrier to edu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highly valu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rural school sports poverty literature combs, defines its concep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rural school sports poverty to explore its governance pa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causes of sports poverty in rural schools have three aspects: the economic level lags behind to create school sports infrastructure poverty,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sports teachers to form human resources poverty, and the lack of sports awareness to lead to healthy poverty.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should implement the rural school sports poverty management, supplement the numb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teachers; Equipped with corresponding sports equipmen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reasonable use of resources to set up sports courses; We will implement policie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and management of sports funds.

Rural schools; School sports poverty; Poverty management

G807.2

A

1007―6891(2020)04―0117―04

10.13932/j.cnki.sctykx.2020.04.27

2019-09-06

2019-1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国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村学校体育贫困与精准扶持研究”(18YJA890008);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湘西自治州农村学校体育贫困与精准扶持研究”(项目编号:CX2018B748)。

猜你喜欢

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农村
室外体育器材的维护保养研究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学校体育器材的使用与保管研究
一种轮滑鞋提送辅助体育器材的改进研究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小学体育器材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解决对策
赞农村“五老”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