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河套灌区大规模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2020-09-05马贵仁王丽萍屈忠义贾咏霖王钰涵

灌溉排水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计分盐碱地试验区

马贵仁,王丽萍,屈忠义,贾咏霖,王钰涵

(内蒙古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

0 引 言

目前,土壤盐渍化已成为保证粮食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据统计,全国盐渍化耕地面积达到7.60×10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5,且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问题仍在加重[1]。【研究意义】内蒙古河套灌区受气候、灌溉等条件限制,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问题比较突出,严重阻碍了灌区农业的高效发展。长期以来,如何降低盐渍化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利用有效的培肥条件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取得了诸多成果[2-5]。但是,国内外对于盐碱地改良系统评价体系尚未有太多研究,在实际盐碱地改良的效果评价中存在偏差,侧重于土壤的各种成分的变化趋势与植物生长性状等,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体系[6-9]。【研究进展】纵观国内外各种关于盐碱土改良的试验研究,大部分针对小范围盐碱土地进行改良试验,对盐碱土壤的各项指标或植物的某些性状进行评价,通过对一种或多种指标进行试验前后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改良措施具体效果的试验结论。如顾鑫等[10]以小白菜的植株出苗率、叶长、叶宽与土壤pH、含水率和EC 为指标研究不同配比的煤炭腐殖酸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司镇江[11]通过研究振动深松与生化土壤改良制剂的效用,以农业收益产量为评价指标,认为2 种措施结合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化草原土壤。目前对土壤数据研究的方法与指标确定已经较为成熟。例如周殿发等[12]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改良方法对中度盐碱水田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前后盐碱地土壤全盐、碱化度、光合及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结实率等指标,认为在中度盐碱地种植水稻可以降低土壤碱化度。田冬等[13]研究了6 种措施对滨海重度盐碱土壤的改良效果,由土壤体积质量、土壤pH 值和盐分及土壤孔隙度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变化得出复合改良剂与水利排盐工程结合的综合改良措施处理是盐碱地改良和园林生态植被构建的最优推荐选择。还有一些研究项目以土壤盐碱数据变化或土壤透气性透水保水性等物理参数变化为指标评价盐碱土壤改良效果。郭树庆等[14]通过探讨盐碱土地耐盐植物生态修复的改良技术与效果,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价指标,认为耐盐植物对改善盐碱土壤具有显著影响。Klouche 等[15]应用电动力学技术对Mostaganem 地区局部盐渍土进行修复研究,以各项离子浓度、土壤pH 值与EC 值等为评价指标,认为电动方法(EK)是一种创新的,新兴有效的盐碱土修复技术。赵小雷等[16]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抗性、景观3 大准则的指标体系,对滨海盐碱地的绿化植被进行了评价、筛选和优化,并选出最适宜滨海盐碱地的绿化植被组合。潘宜等[17]以建立和谐生态的高产稳产农田为目标,建立了一套盐碱地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MATLAB 矩阵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对陕西渭河流域的卤泊滩盐碱地进行评价, 得到了该体系对卤泊滩盐碱地生态修复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切入点】盐碱地改良措施多种多样,实施目标复杂多变,对于大面积的盐碱地改良效果的评估,目前国内外没有成型且全面的评估体系可用来参考,尤其是针对政府或农业合作社主导的大规模盐碱地改良项目,究竟哪一种或哪几种措施更适合,亟待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供其使用。

本研究基于河套灌区五原县隆兴昌镇3 333 hm2“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该项目建设为期3 a,拟引进12 家科研院所进行盐碱地改良试验、60 余家企业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及多家土地流转企业等共同参与建设)制定出一套适用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方法体系。【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方法体系从竞争力本身的科学内涵出发,通过影响盐碱化的核心要素来评价改良措施优劣,能够揭示竞争力的演变规律和主要评估指标要素贡献率的大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及可靠性。通过梳理参与改良的不同主体单位的出发点和预期效果,将其进行分类处理,然后为其配备合理、有效、经济可行的评估指标,并予以赋值,通过实测量化这些指标改良前后数值,根据数值的变异度,对其变化效果进行打分,从而实现不同类别群体,不同评估指标的优劣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于2018 年4—10 月在内蒙古西部五原县3 333 hm2试验区进行,该试验区位处河套平原腹地,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依阴山山脉,介于东经107°35′30"—108°37′50",北纬40°46″30′—41°16″45′之间。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4 ka/cm2,仅次于西藏、青海;全年日照时间3 263 h,平均气温6.1 ℃,积温3 362.5 ℃;无霜期117~136 d,相对较短,可使农作物长势集中。年均降雨量170 mm,大多集中在夏、秋二季,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1.2 试验方法

1.2.1 改良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有效、可靠地收集专家意见的方法,该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军事、教育、卫生保健等领域。其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此方法将所需解决的问题以函件的方式发送给各位咨询专家,并对咨询专家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剔除、增添,多轮咨询后,专家们意见趋于集中,最终得到相对稳定一致的结论或方案。第一轮咨询通常为“白纸式”开放性问题,由专家自由作答。但由于第二轮轮咨询中问卷信息量较大,专家往往因此而中途退出,故本研究采用改良德尔菲(Modified Delphimethod)在第一轮咨询时向专家提供结构化的问卷,以便专家能在短时间内做出逻辑判断及推理,同时提供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等信息,以提高专家咨询准确性及效率。咨询专家的遴选是本方法成败的关键[18]。研究表明,专家人数一般在20 名左右为宜[19]。本研究邀请了来自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及从事盐碱地改良工作具有10 a以上工作经验的专家组成15 人的咨询小组,以保咨询结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1.2.2 咨询步骤及内容

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后,结合本课题研究目的,以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为基础,制定形成河套灌区大规模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第一版)。于2018 年1—3 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专家发放和回收咨询表。

第一轮专家咨询内容包括:①研究的背景资料,包括研究目的及方法、各级指标及评估量表说明。②专家基本信息。③评估指标及对该指标评估计分细则的确立,专家对盐碱地改良效果初步评估体系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并选择是否同意该指标评估记分方法,并设修改意见栏,可对其进行补充说明。④专家自我评价,包括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第一轮函询结束后,整理专家咨询结果,计算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各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及专家对所有指标协调程度,根据第一轮结果和专家建议,对初步拟定的评估指标进行修改整合。

第二轮专家咨询内容包括:①反馈第一轮咨询结果;②评估指标及对该指标评估方法的确立;③各指标权重赋值;④专家自我评价。专家参考第一轮的结果反馈进行第二轮函询。第二轮函询结束后,再次统计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各指标的重要性评分、专家对所有指标协调程度及权重,根据第二轮结果和专家建议,再次对修改后的指标进行修改,整合分析专家意见制定出各指标权重分配表和评估方法计分细则表。最终形成河套灌区大规模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第二版)。

1.2.3 评分标准

咨询专家对评估指标的熟悉程度按非常熟悉、很熟悉、比较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分别计为0.90、0.70、0.50、0.30、0.10。判断程度分为理论分析判断依据和实践经验判断依据,理论分析按判断依据的强、中、弱分别计为0.30、0.20、0.10 分,实践经验按判断依据的强、中、弱分别计为0.50、0.40、0.20 分[20]。指标重要性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分别计为5、4、3、2、1 分。各指标权重由专家主观赋值,一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00,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为所属一级指标权重。

1.2.4 评价指标

1)专家积极程度。主要由咨询问卷的回收率表示,即回收咨询问卷数/发送咨询问卷数×100%。数值越大,专家积极程度越高,对本研究越关注。

2)专家权威程度。根据熟悉程度评分和判断依据评分计算权威程度,即权威程度=(熟悉程度+判断依据)/2,数值越高,权威程度越高,通常认为专家权威程度>0.70,表示权威程度高[21]。

3)指标筛选标准。指标重要性均数<4.00 或与其他指标内容有重复的条目予以删除。

4)专家协调程度。指标重要性评分计算 Kendall's W 协调系数,即Kendall's 协调系数公式:

式中:n 为指标数;m 为专家数;dj为第j个指标重要性评分的等级和与全部指标等级和的算术平均数之差。取值范围为 0~1.000,当协调系数波动于 0.400~0.500 时,协调性较好。改良德尔菲法中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即可停止咨询[22]。

1.3 评估指标的样本采集及测定

为确保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对评估指标样本的采集以及样本数据的测定进行如下规定。

1.3.1 土壤盐碱程度指标

1)耕作层全盐。土壤含盐量用全盐量(g/kg)表示,由八大离子测定法测得。

2)耕作层碱化度(%)。土壤碱化度用交换性钠例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表示,用乙酸铵交换法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用原子发射光度法测定土壤交换性钠量;从而进行土壤碱化度的计算。

1.3.2 土壤地力指标

1)耕作层有机质量(g/kg)。土壤有机质量采用测定仪测得。

2)耕作层体积质量(g/m3)采用环刀法测定。

3)耕作层全氮量(g/kg)应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进行测定。

上述土壤指标取样时间在每年春播前的4 月20日前后与秋收后的10 月1 日前后,共计2 次,取样深度为0~40 cm 耕作层,分2 层0~20、20~40 cm取2 个样本,根据地块大小采用三点取样法或者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首次取样时用GPS 做定位标记,进行改良值2 次取样时维持在前1 次取样点的附近,尽量规避数据的空间差异。

1.3.3 作物生长指标

1)保苗率(%)。单位面积调查法测得,田间出苗率=(每公顷基本苗/每公顷有效种子粒数)×100%=(样点基本苗/样点内有效种子粒数)×100%。

2)实际公顷产量。采用单位面积法收集测产样本,采用水分测定仪测定含水率,则实收产量(kg/hm2)=每公顷鲜质量(kg)×(1-含水率(%))÷[100%-12%]。

1.3.4 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

1)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单位面积农田投入成本(即改良成本)与测产所得数据相除得到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比,单位为%。

2)技术规程或标准的制定。可根据评估对象获得此项指标的实际进展情况。

1.3.5 环境效益指标

采用多点取样检测法,对改良前后的地块分为0~20、20~40 cm 二层取样进行监测,主要检测土壤中的汞、砷、铅、铬、镉等重金属指标,依据农田投入品国家有关标准和行业有关标准进行投入物重金属负荷的评定。

1.4 数据处理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估体系的类别划分

在“3 333 hm2试验区”内,参与项目实施工作的主体单位主要分为以下3 类:一类为施用土壤改良产品或模式展示改良效果的企业、一类为实施新型改良技术进行试验和对照的科研院所、一类为大面积流转土地进行经营性活动的企业。结合本课题研究目的,以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为基础,制定形成河套灌区大规模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第一版)。本评估指标体系又针对参评对象的不同分为2部分,第一类体系服务对象为施用土壤改良产品或模式展示改良效果的企业,其是以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改良效果评估为目的;因此在此类体系设计初期除了考虑土壤盐碱程度和土壤地力等核心指标外,还加入改良前后作物生长情况变化的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并且针对盐碱地等级的不同在指标权重和指标评估细则咨询表制定时做了分类处理;第二类体系服务对象为科研院所、流转企业,以这些单位年度目标达成度的评估为目的,其中包括:①进行适用性植物种植以获取经济效益,同时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的评估;由于此类群体进行大面积盐碱地改良并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为防止过程中出现改良措施不恰当导致的土地资源污染或破坏,因此增加环境效应指标的评估。第一类体系评估对象中采用的改良措施和改良产品技术较为成熟,且均为小面积试验示范,几乎不存在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体系指标制定初期未考虑其环境效应影响。②以实施改良新技术试验为目的,同时为制定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的评估。社会效益指标的设定主要考虑到此类群体是以改良新技术试验为目的,过程中涉及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的制定,而且第一类参评对象采用的改良技术已经具有一定成熟性,此项指标作为改良效果的衡量指标时针对性和说服力欠妥,因此未纳入第一类指标体系。

2.2 咨询结果分析

专家积极程度:2轮各发放咨询表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2轮专家咨询的熟悉程度分别为0.74、0.75,判断依据均为0.87,权威程度分别为0.805、0.81;专家协调程度:第一轮各指标重要性均数为3.30~4.80,协调系数为0.332,第二轮各指标重要性均数为4.25~4.85,协调系数为0.397。

2.3 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2.3.1 第一轮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第一轮专家咨询中,根据指标筛选标准(指标重要性均数<4.00 或与其他指标内容有重复的条目予以删除)及具体专家建议,综合专家意见后,第一类体系中删除了5 个二级指标,其中包括“耕作层pH”“耕作层电导率”“耕作层含水率”“亩收益”“亩投入”。将经济效益指标中二级指标“亩收益”和“亩投入”并入“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比”指标一同考虑,第二类体系中删除了4 个二级指标,其中包括“耕作层PH”“耕作层电导率”“耕作层含水率”“推广面积”;在评估方法方面,采用分目标赋权打分法进行改良效果评估。第一轮专家咨询后,形成6 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的河套灌区大规模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表1)。

表1 河套灌区大规模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第一版)指标情况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rge-scale saline-alkali land improvement in Hetao Irrigated Area (First edition)

2.3.2 第二轮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第二轮专家咨询中,根据指标删除标准,综合专家意见后,无删除、修改、增加指标,本轮咨询中加入对各评估指标权重赋值及分目标赋权打分法对各指标评估计分细则的咨询。汇总统计出第二轮的专家咨询结果,其中2 类体系中各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各自对应的主观赋值的均值,最终形成包含土壤盐碱程度、作物生长、土壤地力、环境效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6 个一级指标和耕作层全盐、保苗率、实际亩产量、耕作层有机质、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比、技术规程或标准的制定、土壤调理投入物重金属负荷等11个二级指标,的河套灌区大规模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第二版)(表2、表3)。

第一类体系中权重系数的差异体现在针对不同级别盐碱地(划分标准参照全盐量(g/1 000 g 干土)0.3%以内为轻度盐碱地,在0.3%~0.6%之间为中度盐碱地,其量在0.6 以上为重度盐碱地[23])整合咨询意见制定了不同的权重分配来进行改良效果评估,如轻度盐碱地,因其盐碱程度较低,就加强了其经济效益指标权重来评估改良措施的效果,对于中重度盐碱地,则不适合强调其经济效益,而转为更加看重盐碱地程度和作物指标的变化情况。

2.4 评估指标的计分方法与等级划分

因评估体系需采用分目标赋权打分法实现对不同评价目标和不同对象群体作出定量评估,所以需对二级评价指标的表现予以计分,此部分不同指标的计分本底值以及计分单位的设置均通过第二轮咨询后整合专家意见得出,得分与相应的权重值相乘后才能得出各二级评价指标的最终评分,各指标的评分相加后求出总得分,根据总得分就能实现对盐碱地改良参与单位的排序和分析,进而实现不同改良手段和产品对项目区盐碱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价和对比。2 类评估体系的计分细则如下。

2.4.1 第一类评估体系指标计分细则

针对第一类评估体系中各个指标,通过整合分析专家函询反馈的意见后,统计得出各项指标的计分单位和各项指标的计分本底值,其中投入产出比指标本底值为60 分(当投入产出比为1 时,即亩改良成本与亩收益相同,予以计及格分数)。土壤盐碱程度、作物生长、土壤地力各项指标计分本底值为50 分,通过实测数据与本底值的对比,以本低值为基础增加或扣减相应分数,扣分下限为0 分,增加上限最高为100 分,该分数与相应的权重值相乘后求出得分,各一级指标的得分相加后求出总得分,根据总得分对评估对象的成果进行排序,各指标计分细则详见表4。

表4 第一类评估体系各指标记分细则 Table 4 Sub-details of each index in the first type of evaluation system

2.4.2 第二类评估体系指标计分细则

第二类评估体系指标中科研院所技术规程指标按制定标准或规程一项及以上记满分,否则计0 分;大面积适应性作物种植企业土壤改良投入物重金属负荷如未超标计满分,超标计0 分;土壤盐碱程度,土壤地力各项指标计分本地值与第一类体系中相同,选取50分为本底值,投入产出比指标本底值分数以60分计,其余各项指标计分单位通过整合函询意见得出,计分方法同第一类评估体系相同,通过实测数据的升降,以本低值为基础增加或扣减相应分数,扣分下限为0分,增加上限最高为100 分,根据评价指标的表现予以计分,与相应的权重值相乘后求出得分,各一级指标的得分相加后求出总得分,根据总得分对评估对象的改良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各指标计分细则见表5。

表5 第二类评估体系各指标记分细则 Table5 Sub-details for each index of the second type of evaluation system

表6 评估结果等级划分表 Table 6 Evaluation result classification table

表7 中度试验区6 号地块评估计分表 Table 7 Evaluation Score Sheet of Lot 6 in the Moderate Test Area

2.4.3 评估结果等级划分

根据计分细则对各指标实测数据予以计分加权求和。将评估计分结果用等级表示,共分成5 个等级,1 级最优,5 级最劣。详细等级划分见表6。

2.4.4 评估结果展示与分析

通过1.3 节要求对相应指标进行采样测定,根据各评估对象所属类别并结合表2、表3 体系指标情况权重值和表4、表5 各指标计分细则进行综合计分,表6 为各项指标评估总得分对应评估结果等级。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评估体系对改良效果的评估过程,利用该评估体系对“3 333 hm2试验区”中2018 年度实际参评的改良单位进行各评估指标的展示,抽取3 类参与单位中改良效果较为突出的地块:中度试验区6 号地块、重度试验区24 号地块、流转土地实验区11 号地块、科研院所中度试验区12 号地块。通过改良过程中采集的评估指标实测数据,按评估体系方法进行综合计分,评估详情见表7、表10。

表8 重度试验区24 号地块评估计分表 Table 8 Evaluation Score Sheet of Lot 24 in the Severe Test Area

表9 流转土地实验区11 号地块评估计分表 Table 9 Evaluation Score Sheet of Lot 11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表10 科研院所试验区评估计分表 Table 10 Evaluation scores of a research institute

表11 第一类体系参评单位评估结果汇总表 Table 11 Summary Table of Evaluation Result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First System

根据上述计分表可较为直观看出评估体系方法对参与改良的各类单位中各个指标的评估计分情况及最终改良效果等级的划分,表7、表8 中各参评单位的改良措施对土壤盐碱度的降低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种植作物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产量,且经济效益指标的得分情况在85 分以上,达到了预期改盐增产的目标,整体综合改良评估结果比较理想。表10 科研单位得分较低是由于社会效益指标未达成,但是该单位通过粮饲兼用作物抗盐的改良措施对土壤盐碱程度和土壤地力指标的改良效果比较显著。同理,利用上述展示评估体系方法对“3 333 hm2试验区”各方参与单位进行评估打分,对各单位改良效果给出定量评估结果,根据总得分确定评估结果等级,通过最终的评估结果综合排序筛选较为优良的改良措施。“3 333 hm2试验区”整体评估结果详见表11~表13。“3 333 hm2试验区”内第一类评估体系中参评单位共计38 家(详见表11),涉及试验地块49 块,其中轻度试验区15 块、中度试验区19 块、重度试验区15 块,不同等级盐碱地试验区各有一块对照区,种植作物均为葵花,其中中度试验区78%单位评估得分高于对照地块,轻、重度试验区93%高于对照地块。对参与改良单位按评估等级划分表可得1 级4 家、2级16 家、3 级16 家、4 级9 家、5 级1 家,轻、中、重度试验区改良评估结果较为理想,盐碱地整体改良效果取得显著成效。筛选出评估结果较为优良的企业包括:NMNZY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HHNNZ 有限公司、NMFKR 高科技公司、FZSDN 生物动力农业公司;对用改良措施分别为:盐碱地专用有机肥、易伽硫缓释硫锌颗粒、生物菌剂、盐碱土壤修复剂、生物动力调控素。

表12 第二类体系科研院所评估结果汇总表 Table 12 Summary Table of Evaluation Results of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in the Second System

第二类体系中涉及12 家科研院所参与评估,评估结果较预期有一定程度差距,均为取得较高评估得分(表12),综合分析,本类群体主要目的是为在试验区开展科学实验研究,进行盐碱地改良新技术的试验,探究盐碱地改良新技术、新方法。由于2018年度为试验第一年,研究结果科学性和规律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参与评估的科研院所在社会效益指标中技术规程及地方标准的制定(指标权重为40%)上均为达成,导致评估结果等级偏低,但就土壤盐碱程度和土壤地力指标(指标权重分别为25%、35%)的改良评估结果看,均取得高于对照区的分值,其中以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1 和内蒙古某农业大学较为突出,对应改良技术措施分别为:粮饲兼用作物抗盐,深松粉垄+滴灌。

表13 第二类体系流转土地企业评估结果汇总表 Table.13 Summary Table of Evaluation Results of Land Transfer Enterprises in the Second System

第二类评估体系中参评单位共计9 家(详见表13),涉及试验地块9 块,总面积达7.2 hm2,流转企业所在地块均为“3 333 hm2试验区”中度及以上等级盐碱地,主要目的是进行盐碱地适用性作物种植以获取经济效益,主要包括高粱、水稻、向日葵、牧草等经济作物,在改良措施下高粱、水稻、向日葵的种植效果较牧草和水飞蓟较优,对于同样种植向日葵的3 家单位BJYJHN 能源新技术有限公司的土壤改良剂取得评估分值最高,向日葵亩产239 kg,亩投入改良成本650元,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较高评分。参与改良单位按评估等级划分表可得2 级2 家、3 级4 家、5 级3 家,筛选出改良评估结果较为优良的企业包括:BJBN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NMJTX 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改良措施为:土壤调理剂、菌剂有机肥;种植作物为:高粱、水稻。

3 讨 论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主导的大型土壤质量提升类项目实施的增加,各级管理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绩效评价均苦于缺乏分类别、分目标、系统化的客观评价体系,大多采用以往文献中提及过的个别的、离散化的指标,通过指标值的升高或降低片面地得出某些结论,不利于从中寻求效果最优的模式进行凝练和推广,同时因为评价的偏颇,可能还会导致挫伤参与项目单位的积极性。本研究构建的评估体系从改良德尔菲法出发,通过广泛征询业内专家和项目组织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始终站在项目组织单位的角度,将不同维度的因素按照绩效评价的目标进行分类,利用权重赋值的差异实现各评价群体、评价对象的客观合理性和组织单位意图。如,“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中“单位投入产出比”对于土地流转企业来说赋值为40%,对于从事试验研究的科研院所来说则为0;而“技术规程或标准的制定”则对于科研院所来说占比就转变成了40%,而对于土地流转企业则无硬性要求,所以赋值为0。诸如此类,不同的指标均会根据组织单位的要求和意图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却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评价体系。这样灵活而多变量的复杂评价体系的构成、权重赋值以及打分标准的制定,可以说是顺应新时代大规模土地经营和管理的产物,也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本研究中进行了2 轮专家咨询,咨询表回收率均达到100%,研究表明采用改良德尔菲法时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大于70%则认为专家积极性较高[24]。专家权威程度的高低决定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专家权威程度高于0.7,则认为咨询专家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25]。本研究专家权威系数为(0.80±0.10),因此说明本研究中对相关指标咨询结果可信。协调系数w 的取值范围在0~1.0 之间,当协调系数在0.40~0.50 波动时,则表明专家协调性较好,本研究中第一轮和第二轮咨询后w 分别为0.332 和0.397,说明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但略低于文献报道的0.40~0.50 的较优质[26],原因可能与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涉及内容广泛评估指标条目较多有关。综合考虑咨询结果,认为2轮咨询可以满足科学要求,无须进行第3 轮咨询。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从竞争力本身的科学内涵出发,通过对体系各指标的记分实现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估,其中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主要依靠“3 333 hm2试验区”示范项目的需要,从盐碱化程度、土壤地力、作物生长、经济和社会效益多个维度、不同层次进行改良效果评估,所评估的指标比较全面。符合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要求。同时考虑到盐碱地改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而且考虑到不同盐碱地改良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评估指标进行设定,充分体现了评估体系的特色。各个指标权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小,但是用于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每一种方法所定权重分配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局限的一面,需结合实际评估工作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评估对象的指标要素,确定使用何种方法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4 结 论

本研究结合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地典型区制定出盐碱地改良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估方法,可为今后河套灌区开展大规模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工作提供的参考和依据。评估体系构建过程中严格遵循德尔菲法数据整理分析的要求,最终结果符合统计学要求,但由于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盐碱地改良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确定方法,且整个构建过程难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为了使评估结果更为科学、客观,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对相关影响因子进行进一步的调稳和完善。

猜你喜欢

计分盐碱地试验区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探索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新路径
18个自贸试验区
高级教师评审倾力一线教师
基于单片机的中国式摔跤比赛计分器开发设计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夺宝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