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技术的临床研究

2020-09-03吴孝林

健康之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窦房结室间隔个体化

吴孝林

摘要: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技术的效果。方法:对60例CT冠状动脉成像受检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注射技术,观察组30例采用个体化注射技术。对比两组小血管显示情况。结果:观察组室间隔支、圆锥支、窦房结支显示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技术能够提高小血管显示率,图像质量好。

关键词:冠心病;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技术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在近几年居高不下,以中老年群体为高发人群。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發病机制,当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会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1]。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冠心病主要是对冠状动脉的供血速度进行改善,使患者心肌耗氧量得以降低,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64排螺旋CT进行心脏扫描,整体时间相对较短,但图像质量受CT机、注射技术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分析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技术和常规注射技术在图像质量上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60例CT冠状动脉成像受检者根据对比剂注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2.3±1.2)岁、(53.09±1.4)岁。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注射方法

仪器设备:飞利浦Brilliance CT,64排128层;Medrad 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飞利浦M8105A心电图机。对比剂:优维显,碘浓度370  mg/ml。根据患者基础心率情况确定倍他乐克口服剂量,经心电图评估心率在65次/min以下时进行CT检查。对比剂注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技术,优维显80 ml,生理盐水40 ml,注射速度为5 ml/s;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注射技术,优维显1 ml/kg,根据主动脉、肺动脉峰值确定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在进行心脏增强前3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动脉小血管显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室间隔支、圆锥支、窦房结支显示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金标准,但冠状动脉造影属于有创检查,容易造成不良情况[2]。CT血管成像整体扫描时间相对较短,能够全方位进行清晰成像,能够更好地分辨心房、心室等的情况,且此项技术可重复。64排CT机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了其应用率。首先以高空间分辨率为基础,确保其范围大幅度增加,其次是时间分辨率的提高。目前,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由于自身先进性在提升检查速度减少球管消耗的同时,可用于常规检查。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应根据患者的主动脉、肺动脉峰值等情况确定具体速率,在注射过程中如果条件不同,浓度越高则血管强化程度也更高。当前,根据血管强化程度,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进行扫描时,应在扫描期进行对比剂浓度的维持,如果扫描时间短则应用剂量也不多。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室间隔支、圆锥支、窦房结支显示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技术能够提高小血管显示率,图像质量好。

参考文献

[1]陈文萍.64层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对比剂方案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2.

[2]周智鹏,张辉阳,邱维加,等.根据体重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1,26(7):788-791.

猜你喜欢

窦房结室间隔个体化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1例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Tbx3在窦房结发育和功能维持中的作用
HCN4、Cx43在电击死者窦房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犬窦房结功能与年龄相关性研究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