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传承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价值与实现

2020-09-03陈筱莉

传媒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培育路径社会责任感

陈筱莉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革命文化,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工作中具有天然的优势。高校找到红色文化育人的具体途径及构建出常态化机制,能促进大学生全方面地协调发展,自觉承担起复兴大任的历史使命。本文将主要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匮乏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原因,红色文化在开展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表现的现实价值以及运用红色文化构建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红色基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8-000-03

一、引言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養大学生最为关键的主阵地,红色文化的融入,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先辈们在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民族不断发展的根本内因,坚定文化自信能促使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担起民族复兴重任的主力军,是国家高等教育的主体人物,高等院校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全面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能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高等院校教育的关键性使命,关系着中华民族今后的发展与进步。

红色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责任意识与优秀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运用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多方面渠道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将此列入高等院校常规的教学内容之中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匮乏的表现

由于近些年来,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已经不是学校,网络成为影响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加之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较多的因素不便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精神层面教育上出现空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1]。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对学生的三观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建设、构建完善科学的常态化机制。国务院明确指出:“大学生要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的前途发展命运,清楚地意识到本身在社会中的责任意识,并且进行高质量的提升,将大学生培育成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成较为可靠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院校需要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是党与国家教育最为基本的要求。

就大学生目前状况来看,大学生本身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整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在这几年的重大活动中,大学生都有主动地参与在其中,扮演着较为关键的角色。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部分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薄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匮乏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重视自身利益,忽视集体利益

社会责任感指的是在现实社会中,每个国民都能够以国家社会的利益为重,在每一个时代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2]。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出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会不自觉地朝着个人利益的方向倾斜。

校园里,也经常看见没有关灯却空无一人的教室以及随处可见的草地上的垃圾。在关于是否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只有20.9%的同学愿意积极参与,有47.7%的同学比较愿意,有28.4%的同学选择了不是很愿意,还有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如何提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将这部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同学转变为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是大学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一个体现。

(二)关注热点话题,但缺少实际行动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个人的发展需要社会这个大平台,社会的整体发展又是由个人的发展组成。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主要任务是应试,对于社会的关注度不高,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开始积极关注现实热点话题,而且在当前网络普及的大环境下,对于现实热点的话题的讨论成为大学生热衷参与的活动。但是,在关于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中,55.1%的同学都认为人生最幸福的阶段是儿童阶段,原因是儿童阶段什么都不用想、无忧无虑。这个调查结果反映了当前大学生虽然关注社会热点,但是他们却并不愿意去思考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好。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的新群体“键盘侠”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们抨击社会的不公,却不愿意参与改变这种不公,将自己当作看客而不是主人翁。

(三)重视知识学习,忽视价值观培育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地转型与升级、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高等院校中的部分大学生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展现出较强的功利心,侧重现实的利益[3]。在关于梦想的调查中,有62.5%的学生回答的是“暴富”,价值观的培育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一部分的大学生将学习读书作为获取利益与金钱的工具,将“功名利禄”作为他们主要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关注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能否找个工资高的工作,而对于国家的命运以及社会的需要不太关心,不能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匮乏的主要原因

(一)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需得到改变

大学期间学生关键的学习与生活的地点就是学校,所以高校的环境、教学的内容以及对学生培养的模式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不可以与社会脱离。目前社会衍生了较多不合理、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在这次疫情中,甚至有些大学教授的价值观都表现出了偏差,致使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也出现了不合理,部分高校将自身的发展与利益放在了关键的位置,只是重视院校的毕业率、就业率以及证书的合格率等,严重忽视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与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忽略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责任感的教育[4]。

(二)当代社会综合环境的制约

在肯定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国家各个领域以及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现象。有小部分的人在经济与地位利益的驱使下愈发的丧失了思想道德素质与良知,最重要的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出现诈骗以及腐败及其他类似道德滑坡的问题出现。大学生是构成家国社会的小分子,社会中衍生出不良与丑恶的状况会对大学生造成较坏的负面影响,虽然大学生在高等院校中接受了较为优质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滑坡[5]。

(三)家庭教育主体地位的缺失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00后,大半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出生发展都是在我国社会物质生活较为富饶的时期,相对来讲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大半部分学生从未经历过艰苦的生活,优质的物质生活的成长环境为其提供了较为便捷的生活、学习条件。物质的充足导致其精神生活较为匮乏,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涵养与较多的精神文化,具有的精神文化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节俭质朴以及敢于担当等精神。在物质生活富饶状况下,精神层面的一些文明已经被弱化了,这对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大学生缺乏家庭教育,从小就在长辈的溺爱下长大,忽略了对孩子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的培养[6]。

四、红色文化对于构建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常态机制的现实价值

红色文化主要是我国党和国家建设与革新的过程中积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不但有精神方面的内涵,还有物质方面的内涵。

其中精神层面的代表性精神有:长征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等较为优秀的财富精神;物质方面是指能够映射民族抗争、战斗的具有历史性的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以及博物馆等。

所以,高等院校需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遗产,再与目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与实际有机的结合,构建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责任感培养常态的机制。其中富含的现实价值有以下几点:

(一)传承红色基因能够助力学生建立坚定的信念

在建立完善的价值观的时候,需要不断地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若是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有较好的凝聚力,从而导致民族与国家失去奋斗的方向与动力[7]。邓小平曾经说过:“在之前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能够不断地发展胜利,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国民具有坚定团结的信念,若是没有坚定的信念与凝聚力就没有成功的现在”。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需要侧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念。

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将红色文化精髓引入其中,该文化中蕴藏着我国共产党人对真理的追求,坚定的奋斗信念以及崇高的理念,先辈共产党人就是依据上述的理想信念克服发展中的艰难与险阻,战胜了困难,实现了国家社会经济繁榮向上的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的共同富裕。

依托红色文化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常态机制,能够助力大学生树立较为牢靠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的投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的使命感,使其能够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与我国的发展相关联起来,将自身的追求与理想与我国社会建设相融[8]。

(二)传承红色基因能够有力的培育学生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情怀,其中的爱国情怀是指国民对祖国深厚的感情与能够为国家富强与独立具备的奉献的精神,是鼓舞与动员我国各族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奋斗的旗帜,也是能够不断地推进国家与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经济实力与民族团聚力的精神支撑点与奋斗力量的源泉。

中华的红色文化中蕴涵中国革命先辈对国家的热爱,从而使民族与国家得到独立和解放。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引入到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去,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能够有目前的幸福生活,是由大多数的革命先辈使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能够在其中升华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责任感。

(三)传承红色基因能够提升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国家社会中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员,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严重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成长。目前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理论的角度加强了学生提升道德素质的学习,但是因为遭受到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制约影响,大学生也出现了较多的不良的道德状况[9]。例如:缺乏能够艰苦奋斗的精神、诚信的思想较为淡薄、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等。

这种不良的道德状况冲击着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底线,红色文化资源中能够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良的传统,其中承载着先辈们英勇的事迹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还产生了较多的民族优良的传统,例如: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以及服务人民等。中国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的大量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熏陶下,使大学生形成较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传承红色基因是构建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关键路径

(一)革新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课程中引入红色文化

在关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的调查中,有8.44%的学生选择了很了解,有83.54%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了解,但是仍然有8.02%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了解。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政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培育的主要阵营,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中期或者长期的规划[10]。

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助力大学生详细了解我国建设发展、奋斗的历程,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安排红色文化教育的专项活动,教师需要将红色文化知识贯穿在其他各个教学课程中去。还需要与地区实际相结合,对红色文化资源用于教学设计中。

例如,可以将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等真实的历史事件纳入教学设计中去,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解读历史,领悟红色文化中蕴涵的精神以及高尚的品质等。教师还可以合理的运用红色文化独有的形象、生动以及具有感染力等特征,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现实生活运用教学案例、讨论式、多媒体辅助设备等形式,将红色文化中蕴涵的精神与道德思想品质深深地植入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使其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常态机制[11]。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红色文化

湘潭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作为湘潭本地的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但要重视对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进行建设,还需要对校园的文化进行高效的建设,因为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较为有效的载体与环节,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有机构成成分。高等院校教育的管理者需要将红色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的党史部门合作,共同建设使用红色文化资源网站,充分的运用高校的微信公众号、校报以及广播设备等途径广泛推广红色文化,大力宣传红色文化,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可以利用国家设置的纪念日来开辟红色文化论坛与讲坛,组织建设红歌竞猜活动、红色演讲活动;与网络、电视等媒体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意识,从而建立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本身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繁荣与振兴有机的结合,主动积极的承担自身、他人、社会与国家的责任,逐步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构建完善的培育责任感常态机制。

(三)在社会实践中引入红色文化

我们对大学生从何种途径获取红色文化知识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可复选),我们可以看到有85.23%的学生选择了影视作品,78.06%的学生选择了书籍、75.53%的学生选择了网络,72.15%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宣传,由此可以看出排名前四的途径分别是影视作品、书籍、网络及学校宣传,学校宣传作为一种主要的渠道,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程,仅凭借一项形式是很难到达有效构建的,所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延续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引入红色文化[12]。

(1)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能够参观革命遗址、具有红色文化的地址以及革命名人故居等,可以从走红军路,体验革命生活。邀请以往参与过革命战争的老战士与红军等走入高等院校课堂中,为大学生讲解革命中发生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我校去年开展了“重走青年毛泽东成才之路”活动,学生反响很好。将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期与当代大学生的青年时期进行对比,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各项公益化社会活动中去。我校已連续开展了近十年志愿者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社会的实践中历练,通过对社会的了解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红色区域详细的进行调研,展开对革命传统的学习,拜访革命先辈,合理运用自身学习的知识为人民服务,从而助力大学生能够增强对历史事迹的记忆;组织学生开展义务支教、对环境进行保护、在知识的学习中注重科技创新以及提供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树立道德观念,从而构建完善的培育责任感常态机制[13]。

六、结束语

将红色基因进行很好的传承,有助于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红色文化中对于国家的热爱及对于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是贯穿红色文化的一条主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进,认识到大学生责任感匮乏的原因,革新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主渠道的教学、校园文化的浸润以及实践活动中的体悟,找到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冠球.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统战工作的价值和路径——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实践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3):144-145.

[2]郭晓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的途径探索——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20(15):207-208.

[3]韩龙.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研究——以吉林省继续教育学生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0(01):160-161.

[4]李清宇.大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 (02):71-72.

[5]袁博.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探究[J].现代企业,2019 (11):118-119.

[6]孔晶晶,刘一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探究[J].品牌研究,2018(04):241-242.

[7]李景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30(10):66-67.

[8]艾楚君,杨超.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02):76-79.

[9]杨全忠.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1):36-38.

[10]谢清彬,陈志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涵义及培育机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06):28-31.

[11]高天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6(17):4-5.

[12]李沈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6.

[13]易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N].光明日报,2014-10-22 (013).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培育路径社会责任感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