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2016-11-10来二孩王雅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

来二孩 王雅静

摘 要:纵观近五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评委会对建筑师解决社会迫切问题及社会责任感的注重趋势甚为明显。结合该时间段内获奖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的理念、设计手法,对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品质进行逐一解读,归纳出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点,并针对国内当前的创作环境中如何提升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普利兹克奖;建筑实践

一、概述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为建立美好社会而自觉承担责任的观念”。[1]建筑师的社会角色除了帮业主追求利益最大化,还需思考建筑实践对推动公益活动、改善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社会意义。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时代背景、社会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更是建筑师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产物。正因为建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也倍加重要。

普利兹克奖在建筑界的影响力与权威性毋庸置疑,该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每年评选一届,目前共颁发给41位建筑师。这些建筑师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和背景下引领建筑创作的潮流,例如菲利浦·约翰逊、奥斯卡·尼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等皆出生于20世纪早期,他们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原则都有自己的理解,并加以修正和扩展,促成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安藤忠雄、伦佐·皮亚诺、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让·努维尔等是出生于二战后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比较活跃的建筑师。与之前的获奖者相比,他们的建筑思想更加强调与社会时代的结合、建筑的社会性和可持续性。从普利兹克奖历届获奖建筑师来看,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因素不同,且风格迥异、个性鲜明,但该奖设立目的旨在表彰—位或多位当代建筑师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通过建筑对人文科学和建筑环境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2]纵观近五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评委会对建筑师解决社会迫切问题及社会责任感的注重趋势甚为明显。

二、获奖建筑师社会责任感解读

从2012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到伊东丰雄、坂茂、弗雷·奥托,再到今年的获奖者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他们除了在建筑设计与建造技巧方面的创新,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方法从各个方面诠释着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一)王澍——对于传统文化回归与传承的责任感

在2012年获奖建筑师王澍的评语中提道:“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2]王澍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反思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同时也回应了传统的建筑语言如何应用到当代的建筑设计中去。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项目中,王澍将园林空间概念、传统的审美融入到现代建筑当中。而钱江时代项目旨在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空间引入到高层住宅建筑中,试图为邻里之间提供公共交流的空间,这正是他对于传统文化回归与传承的责任感的最好体现(图1)。

(二)伊东丰雄——注重建筑与社会、人、环境的关系

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奖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说:“……到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3],他的设计理念具体体现在:1.建筑的临时性。由于日本地震相对较为频繁,探求建筑的临时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伊东的建筑通常利用简单环保的结构、灵活的结构支撑体系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变化迅速的特点;2.功能的模糊性。它是指同一个建筑空间可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4]。例如,岐阜县冥想之森殡仪馆葬礼大厅中多处流线型灰空间的设计,在满足特定人群使用的同时,市民也可以在此举行活动(图2)。3.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性。在仙台媒体中心案例中,建筑师打破了框架结构建筑的均质性,以不规则的配置方式形成螺旋状的细铁柱。这样的管柱贯通地板,也具备了设备系统,电梯和阶梯,并从屋顶采光和通风(图3),实现了建筑空间与自然的融合以及能量、信息的交换。

(三)坂茂——以创新的结构与材料应对自然灾害

对于坂茂来说,社会责任意味着使用一些建筑材料,像纸管、集装箱、竹子、织物、纸板、再生纸纤维等非传统建筑材料,挖掘它们的各种潜力与结构的可能性。这些材料不仅容易得到,而且便宜,可以循环使用。坂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华林小学救助建筑项目中,采用了6m的纸管框架跨度、外径240mm的纵横纸管通过木构结点连接,利用可调金属拉杆、拉结铆钉等工业成品构件的连接调节功能,形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展度的结构体系,成为一种连接方便、操作维护简易、可装卸回收的装配式建筑(图4)[5]。而在2011年新西兰教堂重建项目中,他同样用纸管材料搭建出整体为A字形的框架结构,最终建成了一个具有高硬度且环保的临时性建筑,为当地的居民树立了另一种精神上的旗帜。坂茂建筑实践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人道主义援助援建为创作起点,融合了结构建造与材料方面革新的理念,并且最终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设计感。

(四)弗雷·奥托——终生以用最少的资源、最合理的结构构建世界为目标

201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弗雷·奥托通过对轻型结构的不断探索,为建筑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实现形式,同时也为“所有人尤其是底层民众”打造建筑的“天堂”。从1967年蒙特利尔博览会上的西德展厅(图5)、1972年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1975年的德国曼海姆的多功能厅(图6),到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奥托不断对轻型建筑结构进行探索与实践,被认为是同时代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建筑师。奥托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对仿生建筑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整体”的观点[6]。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建造的是和自然界共生的社会。因此奥托始终致力于使用最少物料和能量的方式来包围和覆盖空间,希望通过建筑来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五)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关注社会保障性住房,奉献大众

阿拉维纳的卓越之处在于过去十多年中对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一系列探索与尝试。在智利最北部的伊基克的金塔蒙罗伊社会住宅项目中,由于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的限制,为了节约建筑成本,阿拉维纳和他的团队提出了“半成品住宅”的创意。即为每个家庭建造一半的住宅,然后他们根据各自经济条件,对住房加以后续完善(图7),同样在2010年完成的墨西哥蒙特雷住宅项目中(图8),建筑师只完成了住宅最重要的40平方米,包括浴室、厨房、楼梯和分隔墙的部分,其他的空间住户可通过自助式扩建达到76平方米的中等收入标准。这也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在设计中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7],他将建筑实践与为所有人争取更好城市环境的社会责任相融合,赋予建筑师职业全新的维度。

三、建筑实践中关注的共同点

(一)注重建筑的临时性

建筑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延续的载体,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它的永恒性,但这几位建筑师注重的临时性也很好地满足了公众对建筑的“特殊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弗雷·奥托的轻型建筑具有一种“临时性”,即组装迅速、可适应性与调节性。这样的结构可以在不需要的时候方便地进行拆除。坂茂追求的临时性体现于建筑在灾难中的过渡性。在建造救灾避难所时,常利用取材方便、方便安装拆卸的硬纸管。伊东丰雄认为建筑的存在时间是临时的,他以一种动态的空间观为“后都市”中的人创造着适应时代的新的建筑语汇[8]。

(二)关注社会普通大众生活

尊重不同人群、关注普通大众生活,并改善其居住环境,是建筑师应该具有的设计情怀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面对现代生活模式的冲击,王澍在其垂直住宅中引入了邻里共享空间,试图唤回被遗忘的传统邻里关系;面对大量涌入城市的社会低收入人群,阿拉维纳思考的是如何能从建筑师的角度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而且实现中产阶层生活标准;奥托则以自己在轻型结构和新型材料方面不断地创新,向世人宣示包容与平等这一信念;而如何为自然灾害的受难者建立庇护场所,促进他们精神的恢复是坂茂善意的初衷。这些建筑师都通过自己不断地创新实践和探索,显示出对社会普通群体的关怀。

(三)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建筑事业最终还是为公众服务,只有他们才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因此,公众参与某种意义上给予他们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建筑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唤醒每个人潜在的创造力。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半成品住宅”,留一部分空间给使用者自己完成的方法就扩展了传统建筑学的范畴。坂茂除采用纸管非常规的工业化定型产品,还与当地灾民、学生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合作建造救灾设施,加上快捷、简便的构造方法满足灾后高效快捷的安置需要,同时扩大了公益影响力,提升公众社会责任感。

四、思考

中国的建筑师正置身于空前的建设时代,而目前大多数国内设计师还是追随社会风尚,做应景设计。面对以利益为驱动的开发商,缺乏坚定自身社会责任和权利的立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期待回归。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专注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专注。所谓专注,不仅意味着痴迷的、精益求精的匠人一心想把事情做好,而且还意味着他或她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些客观的价值[9]。把一件事情做好,与欲望,甚至个人回报无关。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建筑师应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急功近利。

(二)建筑文化的普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佑国教授面向全校开设建筑文化理解课程,强调建筑专业教育的要求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传播文化和智慧的[10]。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需要建筑师把自己当成传播者,才能让建筑所蕴含的价值深入人心。

(三) 建筑师角色的扩展

建筑不仅是建筑师个人的作品,还是多方协调、融合、最终达到共赢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建筑师的角色不仅局限于为开发者服务,还要与政治家、律师、当地政府和开发商等各种社会角色接洽,让专才变成通才。

参考文献:

[1]谢军.责任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4:32-38.

[2]http://www.pritzkerprize.cn/purposes.

[3]顾孟潮.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与建筑风格[J].华中建筑,2013,(09): 33-36.

[4]盛建荣.不老的大师——从伊东丰雄的作品特点探究其生态思想[J].华中建筑,2012,(07).

[5]邱建,邓敬,殷荭.地震灾区纸管建筑研究——坂茂在汶川与芦山的设计[J].建筑学报,2014,(12): 50-55.

[6]李忠东.弗雷·奥托:不否认自己是理想主义者[J].世界文化,2015,(09): 10-12.

[7]http://www.archcy.com/focus/Alejandro%20Aravena/e87010178881752f.

[8]徐杨.表层内外——伊东丰雄的建筑及其建筑观[J].华中建筑,2007,(25): 201-203.

[9]理查德·桑内特.新资本主义的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54-155.

[10]戴秋思.职业伦理视野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J].高等建筑教育,2012,(08).

作者简介:

来二孩,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硕士。

王雅静,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及绿色建筑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再造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再造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