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眩晕临床观察

2020-09-03

光明中医 2020年15期
关键词:穴位针刺中药

肖 卫

眩晕为临床中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症状,可见于脑血管、颈椎病、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病中[1],患者常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模糊不清,且反复发作,治疗时期长[2]。中医认为眩晕由风阳上扰、经络不通等导致脑窍失养、供血不足。患者常伴有头痛、呕吐、恶心等症状,不仅对患者生理上造成负担,而且对其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目前眩晕主要以针刺、中药贴敷、西药治疗,消除患者眩晕症状,以达到治疗目的[3]。但单纯采用某一方式,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患者住院时间被迫延长。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对我院眩晕患者实施针刺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其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眩晕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女性23例,男性27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6.15±5.56)岁;病程0.5~7年,平均病程(4.1±1.8)年;轻度眩晕19例,中度18例,重度13例;脑血管9例,颈椎病12例,高血压11例,贫血10例,神经衰弱8例。观察组中,女性25例,男性25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55.22±6.43)岁;病程0.6~6年,平均病程(4.2±2.1)年;轻度眩晕16例,中度20例,重度14例;脑血管11例,颈椎病11例,高血压9例,贫血10例,神经衰弱9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患有眩晕症;②个人以及家属知情基本情况,并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肿瘤疾病;②脏器功能严重损坏;③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即入院后进行全面检查,确诊眩晕原因。根据患者病情对症进行治疗,给予情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具体措施如下。①针刺治疗:取患者百会、头维、风池、人迎、内关等为主要穴位,取患者俯卧位,对局部穴位皮肤消毒后,选取无菌毫针,指切法垂直皮肤进针15~30 mm,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25 min左右,使患者有酸、胀、麻感后即可出针,以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坏、疏通气血、改善失眠、缓解情绪的作用。随症加减,每天1次,7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 d。②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贴敷前用75%酒精对穴位皮肤进行消毒,注意相关穴位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因污物而影响疗效。叮嘱患者贴敷部分避免大幅活动,以防贴敷药物脱落。将乳香、天麻、当归、三七、川芎、丹参、冰片、薄荷、红花、鸡血藤等中药材碾磨成粉,过80~120目筛,用凡士林、生姜汁或食用醋调为黏稠膏状,贴敷直径以1 cm,厚度为0.2 cm最佳,置于4 cm×4 cm透气敷贴内,敷于风池、颈夹脊等穴位。每日换药1次,5次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 d,共观察2周。时刻关注贴敷皮肤情况,告知患者局部皮肤轻热、辣感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并正确处理,防止皮肤破溃。

1.4 观察指标①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经过医治后眩晕症状治愈,且各项指标正常,说明诊治效果显效;诊治后眩晕症状有所缓解,恶心、呕吐、复视消失,则证实治疗有效;若治疗未达到预想结果,严重者病情出现恶化眩晕程度加深,则判定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制定症状分级计分表,记录眩晕主要症状,如头晕、呕吐、恶心、目眩,根据程度分为4级,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为3分、严重为4分,对次要病症如眼震、平衡障碍、眼花,有计1分,无为0分。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2组患者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症状积分对比 (例,

3 讨论

伴随老龄化步伐加快,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4]。因病情影响,患者常伴有眩晕,同时颈椎病也会出现眩晕症。高血压患者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或突然受到某种刺激,导致血压急速上升,过量服用降压药致使血压大幅降低,血压波动起伏过大,易引发眩晕。贫血患者常脑缺氧[5],易导致神经系统发生器质性变化,致使眩晕风险大幅增加。脑血管患者动脉硬化、动脉栓塞及血管狭窄,加之血液黏稠,血管阻力增大,血液难以正常循环流通,导致脑内血液含量减少而引发眩晕。临床资料表明[6],多数眩晕症因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颈部长期受到劳损,局部组织痉挛,周围组织退变,导致颈椎不稳,形成骨赘,椎动脉受压,经络受阻,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眩晕。许多患者早期并未提高警惕,耽搁治疗最佳时期,因此对广大群众提高眩晕症的普及度和认知度也尤为重要,以便早预防、早诊断、及时治疗[7]。

中医认为缺血性眩晕、颈性眩晕、贫血性眩晕均属于中医“眩晕”范畴[8],其病因较为复杂,如情志失调、体虚、饮食不当、劳欲过度、年事高等。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虚,风、火、瘀、痰为实[9]。在中医理论中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病,治疗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为主。《黄帝内经》中著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许多中医论著认为“无虚不作眩”,《医学正传》中提出“眩晕者,中风渐也”[10]。因此,对于眩晕症患者及时找到病因对症治疗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调查发现,常规西药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一定程度上对肝肾功能有所影响。穴位通过经络与人体五脏六腑紧密联系,能够有效反映体内各器官机能,同时也是对疾病治疗的最佳刺激点[11]。针刺治疗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血管得到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祛风湿寒,对患者血压及血流速度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具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大脑供氧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穴位、经络进行按压、推拿刺激,以达到疏通气血,减轻病情带来的疼痛感。中药穴位贴敷将药物调制成膏状,直接贴敷与穴位上,通过透皮吸收,刺激穴位,使局部药物浓度高于未用药部位,效果更直接,无视血脑屏障,直达病所,激发并调节紊乱机体,通过经络传导,影响体内脏腑,血管得到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脑部供血、供氧,使得药物疗效、增强机体功能及穴位刺激达到多重作用,有效缓解患者呕吐、恶心等症状,达到治疗和缓解眩晕目的[12]。同时贴敷治疗不作用于肠胃,对脾胃无害,在人体代谢中处于稳定状态,避免长期用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冰片具有促透皮吸收、醒脑开窍作用,以增强穴位贴敷疗效。天麻亦有镇静、止痛及扩张血管作用,能够促进细胞能量代谢,维持细胞膜稳定作用。当归能够活血化瘀,滋养脑血。川芎、丹参具有通经活络、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祛风止痛、提高脑细胞抗缺氧作用。针刺与中药穴位贴敷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内治与外治,不影响肝肾正常功能,健脾益肾、调经气血、疏通血脉,有效改善头晕、呕吐、恶心、目眩等眩晕症状。治疗的同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缓解并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紧张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使患者积极治疗,进而促进治疗效果,为治疗安全性提供保障。叮嘱患者适当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免二次伤害。建立健康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绿色蔬菜、健脾益胃、粗细粮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眩晕患者治疗中采取针刺与中药穴位贴敷相结合的方式,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有效缓解眩晕,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具有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作用时间长等优点。同时中药贴敷和针刺操作简单、经济,患者接受度较高,临床价值显著,可广泛应用于眩晕患者治疗中。

猜你喜欢

穴位针刺中药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