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设计文献综述与分析(1979-1990):历史的使命

2020-09-0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关键词:期刊文献设计

张 旸(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夏 翔(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樊 昀(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一、研究背景

纵观西方工业设计的研究,学术期刊是西方学者讨论与发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以目前在设计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两类设计类期刊《设计研究》(Design Studies)与《设计焦点》(Design Issues)①这两部期刊名称的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翻译,本文翻译仅作参考。为依据,从文章主题的发展走向,大致可以把握上个世纪60年代是设计方法与过程研究的井喷时期,各种讨论设计流程、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从90年代起,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研究重点开始倾向挖掘更深度的设计认知过程;而进入21世纪之后,设计研究随着学科领域的进一步扩大,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引发了很大程度的关注,研究议题以及研究方法都在不断地更新,并与其他学科高度融合。典型的一些期刊文献包括:金(Kim)等人于2015发表的“设计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模式:基于网络的认知地图所带来的启示”; 科尼什(Cornish)等人发表的“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可达性:客户与设计师之间失败的沟通”;卡什(Cash)与斯奈德(Snider)于2014发表的“探索设计过程中的研究方法:明确路径法与潜在路径法的比较”; 波波维奇(Popovic)发表的“产品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发展——战略知识与领域知识的联系”; 克里斯蒂亚斯(Christiaans)等人于2005年发表的“设计过程中的创造力以及知识的角色:设计专家的塑造”等。

我国目前关于工业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工业设计发展中存的问题,即对发展现状探讨,近五年在主要涉及工业设计研究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如:张佳慧、吴卫2018发表的论文“中国工业设计泰斗张福昌先生设计教育思想探析”;兰翠芹2016关于“发展中间层次的工业设计技术”的文章;侯茂章、胡琳娜等人2014年发表的“我国工业设计创新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等。二是关注工业设计发展史的相关文章,典型的研究如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于2012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从包豪斯到乔布斯”(上、中、下三篇)。三是关注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及动态,较近期发表的研究如黄雪飞2019年发表的“基于生态系统的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模型研究”;刘立园、蒋亚南等人2018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提升工业设计竞争力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等。此外,有少数论文涉及中西方工业设计发展的对比研究,如武汉理工大学李朔2016年的博士论文“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所选取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初步比较,我国的工业设计研究与国外工业设计研究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双方关注的议题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我国有很多研究更加关注设计师或者学者个体的设计思想,其次中国的设计研究比较注重挖掘新的研究空间,并对其进行全面阐述,而国外研究比较重视问题框架的搭建,以及对问题的定义及论证,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探索,并力求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设计研究以历史性研究为主,近年来更倾向于借鉴人类学民族志等定性研究方法等,而国外近些年来的设计研究越来越关注一些实证性研究,倾向于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等基于数据的定量研究方法。学术期刊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特征,是一种具有延续性、叙事性特点的资料,它最能够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科的发展全貌。对国际期刊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们对整个学科及行业的认识,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工业设计面临新的挑战,服务设计,工业4.0,物联网这些不断出现的全新概念在不同程度地影响我们,催促我们与时俱进。因此开拓学术视野,以学术期刊文献为主要研究分析资料,对学科进行全面评估、分析、预判的工作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的设计研究开始逐渐向国际学术领域拓展,并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国际设计期刊,但对其研究思路、写作模式等始终了解不深入,因此本研究的重点分析内容以两部国外期刊《设计研究》与《设计焦点》中的学术文献为主,旨在对代表性文献的主题、研究思路和结论进行翔实的阐述和总结。这两部期刊在2008年弗里德曼(Friedman)与巴伦(Barron)提供设计期刊排名[1]与2012年占瑟(Gemser)等学者提供的设计类期刊排名[2]中均位列前两名,同时在2016年曼斯菲尔德(Mansfield)提供的排名中也列居前十位。[3]这两部期刊在国际设计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近年来引起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国际期刊。

《设计研究》(Design Studies)致力于发展对设计过程的理解,它主要研究所有应用领域的设计活动,包括工程和产品设计、建筑和城市设计、计算机手工艺品和系统设计,由设计研究学会(DesignResearchSociety/DRS)主办。《设计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英国。1962年,在伦敦举行的“设计方法会议”(ConferenceonDesign Methods)使对设计过程的新方法有共同兴趣的学者和实践者聚集一堂,而这一次会议也促成了设计研究学会的创立。《设计研究》第一期出版于1979年7月,由出版商里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制作,自2015年以来称为爱思唯尔(Elsevier),始于布鲁斯·阿彻尔(Bruce Archer),目前主编由彼得·路易斯(PeterLloyds)担任。从创刊至今(1979-2019,40年),《设计研究》一共出版了63卷(volume)期刊,除第一卷包含6个子卷,其中每一卷包含四个子卷(issue);每一个子卷收录15-20篇学术论文以及书评、访谈、方案书等少量特殊篇幅,创刊至今共计收录大约4500篇论文。

《设计焦点》(Design Issues)涵盖设计历史、理论和批评,于1984年创刊,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在线发布并以书面形式出版。编辑包括:布鲁斯·布朗、理查德·布坎南、维克多·马格林等众多设计领域知名学者。《设计焦点》主要引发对围绕设计的文化和知识问题的探究,其常规功能包括收录专业和学术贡献者的理论和批评文章,广泛的书籍和展览评论,以及视觉序列等。此外还不定期请特邀嘉宾编辑特刊,这些特刊围绕一些特定的主题,例如:设计历史、人机界面、服务设计、组织设计、开发设计和产品设计方法。《设计焦点》从创刊至今(2019年)35周年,一共出版35卷(volume)期刊,自1994年第十卷(volume10)起,每卷包含3个子卷(1984-1993每卷所包含子卷并不统一,如1984-1986分别包含2个子卷,1987-1993并未分子卷,但每年出版两卷)。每个子卷包含约12-18篇学术论文,创刊至今共计收录约1700篇论文。

本研究以这两部期刊的文献为主要分析材料,通过统计、回顾与分析,旨在梳理并找寻现当代设计研究的脉络,作为今天我们仍在进行的事业的重要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设计研究与设计焦点自出版以来所有关于工业/产品设计的文献进行整合与分析。主要研究方法采用综合文献评述,该研究方法遵循的策略包括四个连续阶段:

第一步:搜索相关文献。首先确定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关键词,例如“工业/产品设计”。运用国际知名学术研究数据库平台资源对目标期刊文献进行初步过滤,以Scopus与ScienceDirect为主①Scopus是覆盖面广,内容详尽的文献摘要和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均经同行评议,包括:科学期刊、图书和会议论文集。Scopus提供科学、技术、医药、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的世界科研成果全面概览,是可以追踪、分析和可视化研究成果的智能工具。ScienceDirect是ELSEVIER(爱思唯尔)领先的同行评议学术文献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检索、发现、阅读、理解和分享学术研究的方法。。第二步:抽样和选择文献。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根据本课题计划,再次筛选出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要完成这一步,除了运用Scopus与ScienceDirect对文献关键词及摘要进行过滤,同时需要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精读与分析。第三步:对所选文献进行分析。使用下表所示的类别方案对所选文章进行分析。以PEST分析法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典型标记框架为依据,本研究初步建立此方案,其目的是创建一个框架,以便对文献中的研究进行表征、分析、整合与对比(表1)。编码方案包括PEST方法中的4个类别和延伸出的16个子类别,并根据期刊的出版时间分为4个时期。最后对统计的关键词、观点运用图表图例等可视化方式呈现,进一步作出分析与探讨。

根据上表以及两部期刊的创刊时间(1979与1984),本文将重点放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献。经初步统计,自创刊至1990年,设计研究共刊登学术论文432篇(不包括书评、访谈等文章);设计焦点共刊登学术论文159篇,共计591篇。以“工业/产品设计”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Scopus与ScienceDirect数据库搜索),初步筛选出相关论文153篇。通过浏览文章摘要及结论,提取23个关键词,根据关键词所属文章的篇数①不排除重复文章,即一篇文章同时被2个以上关键词所检索到。,由高到低如表2所列:

从上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位居第一列在总文章数中占较多篇数27篇以上的包括:设计方法、建筑、设计教育、设计过程、设计知识等,这一点似乎呼应了始于60年代的设计方法运动;涉及篇数处于8至26篇的包括艺术、管理类、设计实践、计算机辅助设计、人造物等,这其中除了管理与计算机在当时是刚刚兴起的议题之外,基本上都是设计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关注点;最后是涉及较少篇数的关键词,如市场、使用者需求、金融危机、经济、犯罪等,而这类文章则反映了设计领域的边界在不断向外扩散的趋势。根据上述所列的关键词所指概念属性以及它们与PEST分析框架中的四大方面的关联性程度,本研究通过以下象限图对它们作进一步整合,并统计每个关键词在总篇数中的百分比,见图示“学术文献不同议题所占比例及在PEST分析框架中的分布状况”。

学术文献不同议题所占比例及在PEST分析框架中的分布状况

图中政治、经济、社会及科技四大方面分别对应四个象限中;每一象限中所纳入的关键词以颜色区分;圆形标记的大小反映不同关键词所占比例的大小,而标记所处位置则表示这些关键词与每个方面的关系。从象限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创刊至1990年这段时间,设计研究的议题大量集中在设计方法(50%)、设计过程(36%)研究等方面,与此相关的各种模型开发的研究也占到20%,这一点主要是受到当时认知科学与系统理论的影响,同时设计领域知识(24%)、学科属性(7%)等相关研究也占较大比重,也充分说明,这一时期设计开始尝试运用“科学的研究”来探索设计理论的局限性;而从社会角度来看,传统的设计研究领域仍然也是设计研究议题的主要来源,如设计教育(41%)、设计与艺术(17%)等方面;在经济层面,可以看到的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12%)与行业需求的发展趋势正在逐渐引起设计研究者的关注,反之亦然;政治层面的设计研究议题则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研究范畴的扩大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定位关键词的时候发现与“艺术”“建筑设计”相关的议题在所筛选的文献中占有很大比重(关键词“艺术”占17%,“建筑”高达48%),由此可见,设计的学科根系仍然是比较主要的研究重心。

三、探讨与评述

通过对文献所涉及选题的统计分析,以及对部分文献的进一步解读,本研究将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文献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并对此作进一步探讨与评述:

1.设计认识论

这一时期,设计研究者对设计学科的学科属性展开很大程度的探索,力求建立起系统的领域知识体系和确定学科属性。例如,阿彻尔在1979第一期中标题为“三个R”(The Three Rs)的文章中,强调了设计可以作为教育三角中的第三个极端,他认为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设计(尽管不仅仅限于此),反映了各类与人相关的现象的价值,意义及目的。[4]克罗斯也认为设计不同于科学和人文领域的知识,应归属为“第三类知识”。[5]36-47关于设计专业知识应如何形成与获得的研究也逐渐被引起关注,可以说此后关于设计专业知识研究的主要路径就形成于这一时期,其一是关乎设计过程中设计知识的产生,这类研究从抽象的角度对设计知识进行定义,指出设计和创造力具有类似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领域的先驱研究者奥克斯曼(Oxman)非常重视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解释创意的产生。[6]其二以Christiaan的研究为代表,这类研究非常重视知识在设计过程中的运用。例如,Christiaan的研究表明,与特定领域的知识相比,那些领域一般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策略性知识等)与创造力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7]基于这一观点,相关研究针对设计知识的属性展开,并也随之产生一系列探讨,对设计教育教学实践都具有较为直接的借鉴意义。目前关于设计领域知识的研究,在国际设计研究中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系统的方法带来不断的反思与推进,可以说得益于当时建立起的研究路径。

而从文献的综合分析来看,在试图提供相关理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偶然性”模型,该模型理所当然地考虑了所观察到的案例之间的差异,并试图将其容纳在系统框架中,在该系统框架中考虑了其他可能的突发事件,应该说是一种归纳性研究,例如由于相关公司的规模,所涉及的生产过程的类型和行业领域,工业设计任务的执行方式等而有所不同。另一个模型从现代意义上来看,可以说等同于柏拉图式的思想:这是一种在框架中的“理想”活动形式,可以对其进行定义,可以从其定义中得出结论,并且这些结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最终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而这一方式也决定了从这时期起,设计研究开始发展以“实证”和“实验室”为基础的研究议题。

2.设计的认知过程

戈尔德施密特(Goldschmidt)指出,20世纪60年代可以被看做是“设计方法运动”的时代。[8]从本研究的数据中也能很明显地看到大量的研究集中于设计方法与过程,旨在修改和完善设计的成果。早先德格鲁特(deGroot)于1969开发了一个关于设计过程的框架,基于该框架,此后许多研究发展出包括“观察、假设、期望、测试和评估活动”等要素的设计过程模式;[9]克罗斯开发了一种循环模式的设计过程,与此相关的各种设计方法包括“问题定义和公式的分析阶段、设计解决方案的综合阶段和评价的分析阶段”;[5]36-47劳森(Lawson)与洛基(Loke)探讨了设计师的工作经验,并在设计过程中发现了主要活动,提出“分析、综合和评价”的重要性。[10]因此一般的设计过程可以被归纳为:(1)准备阶段,即概念设计阶段,(2)实施方案设计阶段,(3)详细设计阶段,(4)实施阶段。

此后得益于人工智能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发展,以及神经和生物研究的迅速爆发和“深度学习”的突破,如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概念是在依赖于特定算法的机器中植入抽象概念,使之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竹田等学者(Takeda)的研究发现应用特定算法可以进一步探讨设计过程中关于设计概念发展的方面;而奥克斯曼进一步指出,这种抽象的机器学习概念,即“概念化、泛化、索引和类比匹配”,[11]为改进设计方法带来了宝贵的启示,这一出发点也被认为对“设计知识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见解,即现有设计模型的一些问题出现在实证研究中,因为这些模型不能将每个设计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而只是反映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在这一新的方向被打开之后,随后开发的关于设计过程的模型都侧重于解释设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或理由,其中以杰罗(Gero)的FBS(功能、行为、结构)模型最有影响力。[12]

3.设计行业属性的转变

随着商业世界的兴起,公司结构的日益完善复杂,协作制度的不断发展,管理意识商业社会无处不在,只要有团队合作的地方必然有管理知识运用的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更加完美地实现工作目的。当市场经济、工业与企业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促使工业产品的不断完善,实现市场利益最大化,企业制度必须随之进步,当看到设计所带来的令人兴奋的创新力量时,设计就成为为公司注入新活力的源泉,成为在市场取胜的法宝。一旦设计与企业的发展有了密切的关联,一种新的意识的需要就形成了,设计从一味地服从或者说作为企业架构中机械存在的一部分开始逐渐向企业发展的核心部分靠近,并最终被认定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酝酿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设计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的意识就在社会与经济背景的复杂性与日俱增的状态下渐渐成长起来,怀特利(Whiteley)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复杂性促进了设计研究的更迭,以及对于设计行业的新的诠释。[13]设计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问题被逐渐引起重视,设计再也不局限于一个独立的范围之内,它不再被看做是简单的设计师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具备着广泛影响力和涉及面的综合层面意义上的概念,例如鲍尔奇(Porch)在文中指出,更多的人、更多不同的职业投入到设计的过程中去,这种差异性正是创造力源源不断的动力。[14]换言之,随着市场的成熟与需求的扩大,管理意识对设计领域的影响无形中拓展了设计研究的边界,改变了传统的行业认知。

4.新观念的提出

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出现许多我们如今熟知,但在当时颇具划时代意义的概念,如“参与式设计”。这一概念起源于60年代北欧国家,最初的含义与“设计”的关系并不大,更多强调“参与”的行为,即决策者采纳公众的观点,让公众的声音加入到决策制定过程中,同时它还用以描述观察工作社区中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特定方式。从创刊至1990年的期刊相关文献中可以确定,这个词在当时可以指建筑师或规划师,而这一概念被逐渐开发并引用到设计中去。如今参与式设计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更多被应用于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软件开发、产品开发等领域,指的是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有利益方被邀请与设计师、研究者,以及开发者合作,一起定义问题、定位产品、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做出评估等,即今天所熟知的“协作”。

这一观念的发展从一系列的设计出版物的变化也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来,如设计的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从1955年的《为人民的设计》(Designing for people)到1967年出版的《为残障人士的设计》(Designing for the disabled),到1971年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ing for the real word),再到2011年的《与人协同设计》(Designing with people)等,其中介词运用的变化(for—with),充分反馈出设计与人之间关系的细微改变。这正如琼斯(Jones)在他的文章中所描述的例子:当布鲁斯(Bruce)请我为他正在设计的椅子提供建议时,我忽然意识到将想法强加于产品或物体上可能是一个错误,而充分利用自己的设计能力来改进和完善设计过程,从而使用户也可以为参与到塑造设计结果的过程中来才是最美妙的。[15]

四、结语

这一时期接续了上世纪60年代“设计方法运动”,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相当于一个设计领域知识清晰化、设计研究逐渐系统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各个领域的新技术新发现,设计学科借助这些成果与机会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属性,并对其他学科也产生影响和启示。例如在企业管理、市场导向、教育领域,设计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克罗斯认为《设计研究》更加关注设计过程的研究,倾向于刊登关于设计过程的研究论文,[16]但不置可否的是,这却恰恰是当前我国设计研究所缺失的部分;而《设计焦点》则从多种不同的视角对所有与设计相关的问题打开一个对话的窗口,可以说学术期刊为超越先验学科的边界提供一个学术论坛,并描绘和构建了设计学科的发展愿景。我国的设计研究资源丰富,若是能够充分借鉴和结合这些研究方法与成果,对我们的研究无疑是一种锦上添花。诚然,要综述和总结一个学科的发展仅靠一两部学术期刊的文献回顾与分析是远远不足够的,但通过对如今最具影响力的两部期刊的创刊初始这十年重要文献的分析,设计学科的发展轨迹与使命感清晰而透彻,这是今后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设计研究延续的出发点,它足以支撑当今的研究者在开拓学科领域道路上的步伐迈得更稳,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期刊文献设计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期刊审稿进度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