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机理研究

2020-09-02范丽辉

时代人物 2020年9期
关键词:培育德育情感

范丽辉

基金项目:新疆艺术学院2018年院级青年科研项目《德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机理研究》(编号2018XYKYQN07)

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回应,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體系的有效途径,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群体,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后续储备力量,其文化自信的提升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近几年,学术界对文化自信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尤其在2016年以后研究热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截止2020年5月,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收录了文化自信为关键词的期刊文章共11719篇,其中以大学生(高校)文化自信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共272篇,占研究总数的2.3%,数量明显不足。

图1 CNKI全文数据库文化自信相关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图2 CNKI全文数据库大学生文化自信相关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研究。学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始于对其内涵的研究。云杉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张雷声在其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一方面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历史传统有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对当前的文化状态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文化的未来发展有坚定的信心”。

关于文化自信的价值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目前,对文化自信价值各个维度的研究可统一于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文明复兴的重大意义。

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失落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王东东在其文章《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索》中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进行了概括,认为对本土传统文化认知的缺乏、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跟从,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文化迷茫。索秋平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其培育》一文中认为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和文化渗透削弱了其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影响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最大障碍之一。其二,关于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研究。学界在分析现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综上所述,学界从文化自信的内涵、价值做了深入研究,对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做了诸多有益探讨,提出了对策措施。但以德育为视角,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内在的生成机理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笔者拟以教育心理学中德育的相关基础理论为逻辑起点,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在生成机理,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文化自信与高校德育有着同向同行、互通互动的内在逻辑关联。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生成,属于高校德育范畴。从德育的应然目的来看,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为中国方案提供"文化德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文化自信要素分析

正确的认知:文化自信生成的基础。德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行为训练,也不是内心固有良知的展开,而是一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虽然不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通过教育构建正确的“三观”,正确面对中西文化差异,了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足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有助于达到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深厚的情感:文化自信生成的动力。成熟的个体所具有的行为模式,都是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的。马克思曾指出“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情感的不断积累和体悟,能够自内而外的对一个人的行动系统产生恒久稳定的支持。大学生是特定的年龄群体,情感表现为更高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信念感,这种情感的发生、发展、强化、升华,成为大学生人格特征中的某一稳定方面,对于文化自信的生成是一种内生动力。

坚定的意志:文化自信生成关键。意志力是一种固定的、自动化的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曲中林,孙悦亮著 <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2005版,36页)。

持久的行动:文化自信生成的目的。“行”是教育过程中,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支配下,在意志的维下,对主客观世界进行的改造。“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步骤是对文化认同感的培养,那么“行”实际上是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将前三者有机统一于个体外显化的行为,直接指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行动力。

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探索

扩展中华文化认知的深度。高校德育的应然状态,是充分激发大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培养其在不断的学习吸收-否定反思的过程中,不断积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知识,不断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要求,作出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在学校积极开展各式各样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作用;二是要立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猜你喜欢

培育德育情感
情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台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