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淮扬运河文化长廊的空间布局

2020-09-02刘怀玉

唯实 2020年7期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运河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完成了国家顶层设计。作为我国第一个全流域文化发展规划,《规划纲要》根据“千秋淮扬”的重要定位,明确提出建设淮扬运河文化长廊,保护展示漕运文化、盐运文化、河工文化、码头文化等相关文化遗产,打造开放包容、南北融合的淮扬文化高地,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纵深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文化引领,强调优化布局,合理利用,重塑大运河整体形象,树立融合发展新思路,形成区域发展新模式。随着《规划纲要》实施到位,一批以运河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城镇群将应运而生,从而显著改变我国中东部文化经济格局,其中“运河之都、水城淮安”与“运河原点、精致扬州”的特色也将更为鲜明。据统计,《规划纲要》文本正文先后提及扬州、淮安及其所属项目共37处。扬州凭借区位和运河遗产优势,成为全省唯一全域划入规划核心区的设区市。可以这样说,扬州、淮安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责任重大。淮扬文化虽然不及京津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广、名气大,但淮扬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原点河段、枢纽河段,属于典型的活态在用文化遗产,因淮扬运河衍生的淮扬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南北融合的显著特点,在整个大运河体系中地位重要且不可或缺。就淮扬运河时空演变、资源禀赋和价值生成而言,能否建设好淮扬运河文化长廊和淮扬文化高地,不仅直接关乎扬州能否“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前列”,淮安能否“建设大运河文化标识性城市”,而且关乎江苏乃至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整体形象。大运河遗产具有跨世纪、跨流域、跨系统的特性,决定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全线“一盘棋”。要下好这盘国内外关注的文化大棋,只有首先在谋篇布局上多下功夫,才能下好“先手棋”“決胜棋”,真正形成样板和示范。

目前,淮扬运河文化长廊和淮扬文化高地建设空间尚不够开敞,资源利用明显不足,也缺少地域特色;扬州、淮安、泰州、盐城等地融合发展、协同发展不够,基本上还处在“各自为政”状态,直接影响淮扬运河文化长廊、淮扬文化高地建设的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以宽广视野推进淮扬运河文化长廊空间布局,使淮扬运河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导段、样板段和示范段,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一、淮扬运河源远流长、幅员宽广

检索史籍,“淮扬”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卷六一《周馥传》。《晋书》是唐代人所修,但“淮扬”一词的正式使用应该早于唐代,是西晋时期人们的地理概念。[1]其实“淮扬”地理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尚书·禹贡》“淮、海唯扬州”之语,此语可以作为“淮扬”的源头,但当时九州之一的扬州包括今江苏淮河(废黄河)以南、安徽淮河以南以及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部分地区,比今天的“淮扬”要大得多。或者说,今日之“淮扬”与《尚书》之“淮扬”在地域上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地理意义上的“淮扬”大体等同于明清时期淮安府和扬州府管辖的范围,以淮安、扬州为主,兼及泰州、盐城、南通以及镇江、南京部分地区。

淮扬运河又称邗沟、渠水、韩江、中渎水、淮南运河、里运河等,明清时期始称淮扬运河,近代称里运河。北至淮安市淮阴船闸,南至扬州市六圩,全长168公里。淮扬运河由2500多年前古邗沟演变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的运河,是承载中国水利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线型活态文化遗产。[2]“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称这一段运河为淮扬运河,地方政府和民间通常习惯称里运河。里运河最早称里河。《明史·河渠志三》记载:“明初运粮,自瓜、仪至淮安谓之里河,自五坝转黄河谓之外河。”相对于淮安府城,黄河居外层,称外河。运河在里层,称里河,连同清江浦,称里运河。潘季驯《河防一览》里面已经用“里河”。清代《清经世文编续编》有“里运河绝无来源”的记载,《两淮盐法志》有“水已逐日见涨必入里运河,里运河既极浅窄”的记载。里运河上接中运河,下接江南河,里运河的概念基本等同于淮扬运河。[3]

邗沟是里运河的前身,南起扬州蜀岗南麓,北至今淮安市淮安区古末口。自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蜀岗筑邗城,并在城下开凿邗沟,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于弘济河东开北月河,2000多年间,邗沟经历了多次改道,清代著名学者刘宝楠在其《宝应图经》中将其总结为“邗沟十三变”。[4]夫差所开的这条河道史称“邗沟东道”,可以南引长江水,折向东北,注樊良湖,过博支湖,入射阳湖,再折向西北,由末口入淮河,全长约390里。直到东汉末年,陈登出任广陵太守,鉴于当时邗沟淤塞,于是从樊良湖向北穿渠至宝应津湖(今界首湖),再向北达马濑(今白马湖),北经中渎水入山阳池至末口(淮安)入淮河。新开渠称之为夹耶渠,因为在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之西,史称“邗沟西道”,于是形成邗沟东、西两道相辅并用的局面,一直延续至宋代。[4]

西汉文帝、景帝年间(公元前179年—前141年),吴王刘濞为了运盐,借鉴吴王夫差的经验,开凿了一条人工河道,西起扬州茱萸湾(即今湾头镇),经海陵仓(今泰州),东至如皋蟠溪,后又逐步延伸至南通九圩港,全长191公里,被称为运盐河。因和广陵古邗沟相连,亦称邗沟。后来为了区别夫差所挖邗沟,称为邗沟支道、吴王沟或茱萸沟。

不难看出,淮扬运河时空演变相当复杂,可谓源远流长、幅员宽广,苏中、苏北重要水系以及城市与淮扬运河存在着根冠相连的血脉关系,其线路没有大的改变。流淌千年的淮扬运河孕育了扬州、淮安、泰州、盐城等江淮东部城镇群,也孕育了开放包容、南北融合的淮扬文化。大运河淮扬文化起源于春秋、兴盛于隋唐、鼎盛于明清。今天推进淮扬运河文化长廊和淮扬文化高地建设,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复兴、水乡复兴。

二、推进淮扬运河文化长廊空间布局需要宽广视野

一是从运河历史形成和发展来看,淮扬运河地位重要,作用巨大。

邗沟是我国史书中最早明确记载的人工河道,是连接长江和淮河两大自然水系的人工河道。1128年,黄河夺淮后,黄河、淮河与运河在淮安相互勾连,从而使清口成为大运河沿线形势最严峻、工程最密集、管理最复杂的河段,清口枢纽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技术。淮扬运河在1128年黄河改道南徙前,与通济渠(汴河)相通,是中原与江南地区沟通的关键水道。元代开会通河后,淮扬运河过黄河与会通河连接;清代中运河开通后,过黄河与中运河相接。[5]扬州是京杭大运河原点城市、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城市,共有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淮安是“运河之都”、运河遗产点面积最大的城市。清口枢纽面积达40平方公里。如此密集且很有分量的运河遗产点段支撑淮扬运河在全流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需要以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彰显淮扬运河重要而又独特的价值。

二是从运河主要功能来看,淮扬运河属于典型的活态遗产(遗产廊道、交通廊道、输水廊道、生态廊道等),其功能之多、综合效益之好,在整个大运河体系中独一无二。淮扬运河南有长江,北有淮河,其间河湖相连,水源条件较好。淮扬运河在明末至近代以来曾起过分泄淮河洪水入海、入江的作用,现在是综合利用的河道,既可航运、分泄淮河洪水,又是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其东堤则是保障里下河地区安全的屏障。目前航道达二级标准,可通航载重2000吨级的船舶。[6]不过淮扬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如江苏目前大力发展水运,“公(公路)转铁(铁路)”与“公转水”趋势明显。“水上高速”容易加重水质的污染,南水北調工程以及扬州、淮安、盐城等地运河水源地的效益就会被侵蚀。淮扬运河地处江淮生态功能核心区,生态比较脆弱,生态保护压力大。同样需要新视野优化运河功能,适度进行空间调节,在保护和利用中实现功能及其效益持续平衡。

三是从扬州、淮安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来看,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可期。扬州初步形成了规划蓝图,力争在遗产保护、运河生态文明建设、运河文化产业、运河文化研究与交流、运河特色乡村建设等五个方面成为全国示范,“一馆多园”布局初步形成。2019年9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扬州三湾公园正式动工,有望成为中国大运河地标式建筑,江苏规划建设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也落子三湾公园。投资260亿元的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以及中国漕运城已经初步成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5年和2017年,江苏省先后在淮安召开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淮扬运河文化长廊和淮扬运河文化高地建设需要立足于现有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的藩篱,实现空间的有机贯通。

四是从江淮东部城市群规划来看,有望成为“长三角北翼都市圈”。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建设江淮东部城市群的问题,但从操作层面上尚未破题,淮扬运河文化长廊和淮扬文化高地建设必须与其衔接配套,立足江淮东部,面向中国乃至世界。

推进淮扬运河文化长廊空间布局需要大格局:

第一,作为“运河原点”,扬州应该实行南北双向发展战略。运河成为扬州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运河文化成为扬州取之不竭的战略资源,沿运发展应该成为扬州基本的长期战略取向。遗憾的是,较长时间以来,扬州有关运河的发展战略既不够清晰,又处于摇摆之中,错失了一些发展的机会。传统意义上的扬州虽是苏北的门户,但多少年来,一直呈“T”字形交通格局,即一横(长江)一竖(运河),从未“出头”。2002年,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中国特别是长三角转移。伴随着润扬大桥的开通,同年8月,扬州率先在江苏省提出沿江开发战略,充分利用扬州81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加快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沿江成为经济建设主战场。之后,扬州首先提出宁镇扬一体化,直至跨江融合发展,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现在重点策应扬子江城市群发展,积极推进宁镇扬一体化。扬州已经成为长三角北翼重要节点城市。扬州发展战略重点向南有得有失,向南发展是扬州发展战略需要,经济总量得到了较快扩张,GDP终于跨上5000亿元的“大关”,但向北发展的缺失,直接导致许多运河资源闲置,高邮、宝应等地缺少战略支撑,发展步伐不快,成为“苏中的苏北”。

鉴于上述历史和现状,我们主张扬州修正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的口号,实行南北双向发展战略,即坚持向南向北同时发展,长江时代和运河时代并重,经济和文化并重。首先,坚持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向南跨江融合发展,全面融入扬子江城市群,重点实施宁镇扬一体化,以经济建设为主;向北沿运河发展,重点建设大运河文化示范带,以文化建设为主,带动文化资源丰富的高邮、宝应发展,通过不同的功能区定位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沿运文化发展是该地区主要水系和城镇的基本格局所致,也是现实发展需要。扬州沿运地区是运河世界遗产连绵区和密集区,再加上南水北调东线主要输水通道,又处于江淮生态经济区,诸多特殊功能的叠加以及运河遗产点段核心区、缓冲区的相对区隔,决定了沿运地区必须以保护为主,不可能有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传承和利用运河文化,形成新业态。在沿运地区大力发展以运河为主要元素的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形成文化经济优势。扬州实行南北双向发展战略,还可以运河为传导轴,带动淮安向南融合发展。

第二,采用“十”字形战略布局。一横以南通、泰州、扬州为主要节点,主要通过通扬运河(运盐河)、古运河、仪扬河等,重点凸显盐业文化。建议进一步加强运盐河、扬州三湾、仪扬运河盐业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盐业文化旅游,并争取将这三个点列入运河申遗扩展名单。一竖以瓜洲、扬州、邵伯、高邮、界首、宝应和淮安等为主要节点,结合运河遗产点段,重点凸显漕运文化。邵伯船闸自东晋谢安筑埭开始,至今现代化三线船闸,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建议在邵伯镇建设中国船闸博物馆,串联运河边上的槐泗船舶创意园,形成叠加效应。

第三,构建“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所谓“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即以感知淮盐为主题,以淮扬运河、通扬运河(运盐河)、通榆运河(宋代的串场河)、盐河(唐代)等为主轴,以淮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和连云港等地为主要节点城市,以文明探源、历史体验、生活体验、生产旅游、研学研修等为主要业态的旅游圈。其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传承和活化“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品牌。淮盐产区曾被列为中国四大盐场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每年经扬州运销的盐达670万石之多,当时“盐课居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扬州仅盐税一项就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称“两淮盐税甲天下”。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曾先后驻跸扬州,由大盐商代替地方官员接待,形成了以行宫为中心,以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等为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扬州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生活受盐商影响很大。淮安是“中国新盐都”。苏盐井神公司的“淮盐”以261.68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位列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第220位,是全国盐行业唯一入围品牌。淮安盐化工及新材料产业达1000多亿元。“千年淮盐”工业旅游列入了2019年江苏省重大项目。积淀千年的“淮盐”和现代“淮盐”既一脉相承,又相互辉映。构建“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和活化“淮盐”品牌,使之成为“千年运河”的标志性品牌。二是有利于建设淮扬文化高地。淮扬文化建设重点在苏中、苏北。“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与淮扬文化高地基本重叠。构建这一旅游圈正是建设淮扬文化高地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建议实行“口”字形空间布局,以淮扬运河、通扬运河(运盐河)、通榆运河(串场河)、盐河等为主轴,将淮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串联起来,形成较为稳定且有张力的“闭环”。整体定位:以淮盐为特色的运河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功能定位:南部的盐城、南通、泰州、扬州主要以淮盐遗址遗存展示利用为主,北部的连云港、淮安主要以现代盐业生产旅游为主。实现两个“贯通”:一是淮扬运河主线和支线(通扬运河包括运盐河、盐河等)全域旅游“贯通”。二是实现男女老少全员旅游“贯通”。建议扬州作为“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的牵头城市。

第四,建设“四水穿扬”国家水利文化公园。所谓“四水穿扬”,特指扬州境内的长江、淮扬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淮河入江水道,大致形成“爪”字形古今水利奇观,一江东流、“北上南下”,“排”“灌”“运”(水运)“游”一体化,产生了巨大的工程、經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效益,在中国水利体系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爪”字形上面“一横”为长江,“三竖”分别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北上南下”,一方面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淮河入江水道,另一方面指淮扬运河水运“北上南下”。目前,国家正在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将有大工程在扬州、淮安等地上马。扬州市拟在廖家沟一带规划建设万福湖,再造一个瘦西湖。“四水穿扬”沿线既有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如淮扬运河、淮河入江水道以及“归江十坝”“七河八岛”等,也有现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等,还有大量的生态文化景观等。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四水穿扬”沿线完全可以匹配建设国家水利文化公园,使之成为全国水利遗产标识。

第五,逐步推进扬州、淮安“运河姊妹城”建设。许多年前,曾有人提出建设扬州、淮安“运河姊妹城”,现在更具可行性。2500多年前的邗沟,从扬州一直到淮安古末口,扬州、淮安水脉、文脉紧密相连。淮安、扬州之间的京沪高速公路正在扩容。2020年开通的连淮扬镇高铁将使扬州、淮安形成“30分钟通勤圈”。从历史、地理、交通、文化等方面因素看,扬州、淮安基本具备建设“运河姊妹城”的条件。淮安重点建设中国漕运城,扬州重点建设中国盐业城。如是,两个城市既互相策应,又错位发展,势必擦亮“千秋淮扬”品牌。

参考文献:

[1]张文华.淮扬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8(01):76.

[2]刘怀玉,李新.后申遗时代淮扬运河遗产可持续利用研究[J].江苏商论,2017(05):47.

[3]李德楠.京杭运河江北段工程与地名[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128.

[4]戴甫青.“邗沟十三变”综述[J].档案与建设,2019(01):71—76.

[5]谭徐明,王英华,李云鹏,邓俊.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及价值评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128—129.

[6]姜师立.中国大运河遗产[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9:80.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文化科技项目“‘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建设研究”(19YB34)、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2019年度开放性课题“淮扬文化高地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朱俊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游淮安府署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