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校园红色话剧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0-09-02马婧

西部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校园红色话剧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一种创新艺术实践,作为红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蕴含了巨大的教育价值。校园红色话剧呈现出取材的客观性、文化的传承性、民族元素的凸显性、形式的亲和性、情感的渲染性等诸多价值特性。当前背景下,高校要充分挖掘并发挥红色话剧价值特征的育人优势,采取校园红色话剧与第一课堂融合,巩固学生在校园红色话剧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思政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等方式,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红色艺术实践联动的教育大格局。

关键词:校园红色话剧;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1-0073-03

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理论渊源之一。红色文化内容蕴含丰富,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了红色遗迹、红色文学、红色艺术、红色实践等多种现实载体。校园红色话剧作为红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校园中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话剧,是一种极为生动并具思想性的艺术实践形式。校园话剧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发挥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校园红色话剧呈现出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育人价值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个人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近代中国校园话剧的实践育人传统

中国的话剧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最早兴起于校园,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戏剧界就有“北有南开,南有复旦”的说法。1914年11月,南开校长张伯苓本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在南开成立了首个话剧团——南开新剧团,并将其作为传播思想、改良社会、振兴国家的重要探索。此后,南开大学学生常自发组织话剧编演,他们排演的《一念差》《一元钱》等作品,都是立足于国情实践,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在剧本的内容选材上,也着力倡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现实性和艺术性。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受其影响,学生话剧活动在全国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陆续兴起,学生话剧队伍也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陆续将蕴含着“民主、科学、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优秀经典话剧剧目搬上舞台,这些精心排演的剧目不仅揭露了日本的侵略行徑,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同时也积极传播了“五四”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使校园话剧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20世纪30年代,校园话剧的演绎多跟爱国抗日有关,这一期间,为支援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南方地区的多个学生校园话剧组织开展了规模浩大的义务演出活动。在北方地区,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南开大学依托几十年的演剧传统,迅速联合北大、清华成立了联大剧团,将话剧这个小舞台开辟成为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救国思想,积极号召人民内部团结,救亡图存的新战场,他们先后演出了《最末一计》《凯旋》等剧目,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对推动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期间,不计其数的优秀青年学生在革命激情和话剧独特艺术的感染下投身革命队伍,而在他们身上闪现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不朽的革命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当代校园红色话剧的育人价值分析

校园话剧特别是校园红色话剧的发展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而今,校园红色话剧已成为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地高校相继以“纪念剧作家曹禺诞辰100周年”“学习雷锋精神”“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举办话剧节或话剧展演活动,为高校呈现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可看到作品所呈现的时代特性,蕴含的丰富思想,都内在地契合了当代校园文化的精神特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精神内蕴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取材的客观性,厚植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校园红色话剧具有严格的选材范围,其取材多基于国家史实或红色经典文化原著,内容多展现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演绎国家、社会和时代变革发展,再现新时期的伟大成就,讴歌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鲜活事迹,具有很强的历史代表性。此类话剧作品选材弘扬正义,鞭笞丑恶,是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鲜明旗帜,有效摒弃了现代大学校园中流于形式主义,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娱乐化和实用化的快餐文化。学生可以在话剧的排演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刻体验历史和社会的丰富与复杂,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以敏锐的现实洞察力梳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历史自豪感、民族自信感和文化自信感,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文化的传承性,深化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校园红色话剧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浓缩了无数中华儿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矢志不渝、艰苦创业,将青春和生命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奋斗历程。作品中所蕴含的以爱国、忠诚、诚信、奋斗为主题的革命理想、革命情感和革命精神,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其精神内在的丰富性和写实性,与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相融,为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和民族优良品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使学生在作品的演绎中,深化了对主流价值意识的认知与内化,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筑起了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塑造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培养了健全完善的人格。

(三)民族元素的凸显性,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校园红色话剧从诞生起就一直承载着宣传思想、启迪民众的积极作用,而今在现代话剧的创新实践中,除了传统民族精神日益彰显,更多创新的民族性元素也日益凸显,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在角色语言的多视角上,作品发掘了更多的经典俗语、地域方言、红色口号,这些具有鲜明红色文化内涵的艺术语言,充分发挥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宣传教育作用。其次,校园红色话剧的民族性还体现在传统戏剧等民族元素的不断加入。例如,在话剧中植入了传统戏剧中特有的念白、台步、身段和亮相,以及唢呐、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的演奏,使校园红色话剧的民族色彩更加浓厚。而这些民族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美育思想,对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四)形式的亲和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校园红色话剧是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品不需要迎合社会大众的审美和消费口味,因此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容易贴近师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其中部分有关或依托于校史、校训、校友等校本资源创作的作品,亲切而又耳熟能详的人物和剧情,易于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识和感情共鸣。从校园红色话剧的亲和性看,全程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在作品的创作上,要充分表达出学生大众的诉求。在人物的塑造上,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趋向变化,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排演的过程中,要对素材进行分析理解、对事件的脉络进行梳理,最后进行去粗取精、重点突出地总结、探究社会和人性的本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思辨能力。此外,校园红色话剧主要依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和塑造人物,因此,为了丰富人物形象,需要用大量的高质量语言来增强人物的魅力,从而也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五)情感的渲染性,激发了大学生的生活旨趣

校园红色话剧主题宏大,内涵深刻,但在情节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也更注重对人性的发掘、人情的展露,鲜明突出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有效调动观众的情绪。在话剧表达的情感中,既有坚贞不屈、舍生忘死、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也有寻常百姓家中的儿女情长与喜怒哀乐,既有在险恶与危难环境下表现出的对国家、人民、亲友的深沉大爱,也有临危不乱、与敌周旋、持之以恒的智勇情怀。这些情感的演绎,都能使学生在扮演角色的状态中,增强个人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给脆弱者坚强的品格,给自卑者自信的动力,给高傲者谦逊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在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情感世界中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可见,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方式相比,校园话剧更能有效地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其思想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而情感与思想的同步升华,可以更有力地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规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三、当代校园红色话剧的实践育人路径

多年来,校园红色话剧在高校学生的教育中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红色话剧的育人理念仍有不足,教育辐射范围不够广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专业教师的作用挖掘得不够充分等,未来还需进一步增强。

(一)加强校园红色话剧与第一课堂的融合

校园红色话剧是校园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内在联系,将校园红色话剧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思政课程教学,尝试在第一课堂讲授科学理论、革命精神与历史积淀,在第二课堂通过话剧编排,将课堂讲述的内容融入话剧作品中,以艺术的形式深化对课堂科学理论和红色文化的理解。思政专业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参演的主题和内容,并指导学生排演,话剧作品还可以作为教学教育成果在校内、院内展示,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目的,更直观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红色艺术实践联动的教育大格局。

(二)巩固学生在校园红色话剧中的主体地位

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红色戏剧必须坚持主体性和普遍性原则,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要尽多地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素材,鼓励学生在尊重历史和原著精神的前提下,继续拓展剧本收藏形式,严谨创作,大胆创新,鼓励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努力创造出兼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感染性于一体的具有历史彰显性、现实关怀性,符合时代和当代大学生需求的作品,从而引领当代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验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硕精神果实,引导学生自主自发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反思,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抉择。

(三)强化思政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校園红色话剧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其育人点贯穿于整个话剧始终,在话剧的编排和演绎中,随着对话剧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情绪、思想和行为随时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学习与教育的需求态。因此,深刻把握学生在参与话剧中的每一个学习需求态,在前期做好对相关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的解读介绍,为学生剖析好每个作品中人物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和高贵品质,在现场对学生作品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和有针对性的发散和补充,以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全身心地去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意义,正确认识历史真实与艺术现实之间的关系,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校园红色话剧是广大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深刻把握历史文化内涵,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旗帜,弘扬与传播红色文化,将红色话剧艺术融入到建设校园红色文化阵地的过程中,融入到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素质提升的各个环节,从而引导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思想,外化于行动,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作者简介:马婧(1989-),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