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部队野外训练地蜱虫种群调查和防制对策*

2020-09-02周光智尹广庆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确山县体表宿主

周光智 王 治 尹广庆 李 兵

(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034)

蜱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重要的传播媒介,能传播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细菌等多种病原体,也能直接叮咬吸血引起贫血或“蜱瘫症”,对野外训练官兵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姜志宽等,2011;周光智,2017)。特别是受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趋势上升的影响,为搞好野外驻训部队蜱传疾病的防治,杜绝蜱媒传染病在官兵中发生,我们开展了驻河南部队野外训练地的蜱调查研究,并针对性地采取蜱防制措施(胡艳等,2016;尤爱国等,2017)。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的选择

2017年5月,依据蜱栖息习性和调查人员工作经验,在野外训练地初步判定蜱可能存在且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作为调查点。具体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三门峡市陕州区、登封市大金店镇、驻马店遂平县、信阳市商城县和洛阳孟津县等6个市(县)的农林地区,涵盖丘陵、平原、山区等多种地貌,并在信阳市商城县开展了覆盖全年的季节消长调查。

1.2 野外训练地游离蜱的采集

人工·小时布旗法:自制100 cm×100 cm白绒布旗,调查时间为上午9:00~11:00、下午4:00~6:00。调查时人员着生防服并穿长统雨靴,拖蜱时,手持旗杆伸向一侧,使布旗平铺于草丛上,以等速缓步向前行走,每步行10 m观察1次。将附于旗上的蜱捡入玻管,每小时捡获蜱数即为密度,单位为:只/人工·小时。凡拖过蜱的地方,不在原地重复调查(钱万红等,2008;周光智等,2017)。

1.3 动物宿主寄生蜱的采集

动物体表蜱的采集:选择野外训练地发现的羊、水牛作为宿主动物备选调查对象,在征得牛羊养殖户同意后,将羊和水牛直接入圈,在养殖户配合下,3人一组进行宿主动物体表蜱的采集,发现动物体表蜱即用小摄子仔细捡入250 mL三角烧瓶(瓶底部均匀垫上0.5~1.0 cm医用棉花,用脱氯自来水浸至饱和状态)带回实验室。

1.4 蜱虫鉴定及统计分析

根据《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鉴定蜱虫种类(陆宝麟,1982)。计数并测算动物体表染蜱率和染蜱指数,动物体表染蜱率为有蜱寄生的牲畜占所调查牲畜的百分比,染蜱指数为所捕获的蜱数与检查阳性动物数的比值(钱万红等,2008;周光智,2017)。

2 结果

2.1 不同野外训练地游离蜱调查结果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三门峡市陕州区、登封市大金店镇、驻马店遂平县、信阳市商城县和洛阳孟津县6个野外训练地开展游离蜱密度调查,布旗法28 h采集蜱1 741只,解剖显微镜下鉴定均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河南野外训练地平均蜱密度为62.2只/人工·小时。其中,确山县布旗6 h采集蜱1 200只,蜱密度为200.0只/人工·小时,为训练地蜱密度最高区;登封市布旗5 h采集蜱223只,蜱密度为44.6只/人工·小时次之;遂平县、商城县和三门峡市均布旗5 h分别采集蜱210、57和45只,蜱密度分别为42.0、11.4和9.0只/人工·小时;孟津县布旗2 h采集蜱2只,蜱密度为3.0只/人工·小时。

2.2 相同野外训练地不同地貌游离蜱的分布

信阳市商城县某野外训练地距公路南北各50 m选点调查,在公路北边属丘陵区域内布旗5 h采集蜱27只,蜱密度为5.4只/人工·小时;南边为荒地(面积约10 000 m2,低杂草丛生,四周水稻农田包围),布旗2 h,未采集到蜱。在同一公路相距15 km的另一段,北边茶山内布旗2 h未发现蜱,南面山坡的废弃茶园四周荒草地上布旗5 h采集蜱57只,蜱密度为11.4只/人工·小时。在确山县某无名高地山的阳面布旗法调查2 h未采集到蜱,山的阴面及树荫区调查6 h蜱密度为200.0只/人工·小时。在有农田包围的三门峡、登封、遂平县、信阳和洛阳相对平坦的野外训练地,均未采集到蜱。

2.3 动物活动对蜱密度的影响

驻马店市确山县调查点在一羊饮水坑周围,调查6 h蜱密度为200.0只/人工·小时;周边100 m外无羊或牛活动区域调查3 h采集蜱52只,蜱密度为14.0只/人工·小时。驻马店野外训练地某土路边,明显有羊道痕迹区布旗5 h采集蜱210只,蜱密度为42.0只/人工·小时;在距羊道100外的区域杂草和灌木稀少,少有羊活动痕迹,布旗3 h采集蜱11只,蜱密度为3.7只/人工·小时。

2.4 蜱季节消长

2017年度调查信阳市商城县野外训练地蜱季节消长呈单峰型,3月开始出现,随气温升高逐渐上升,5月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9月中旬消失(图1)。

图1 信阳野外训练地蜱季节消长

2.5 动物宿主寄生蜱

确山县野外训练地征得户主同意后,分别调查了羊、水牛和家犬等宿主动物的体表带蜱状况。调查3个羊群,羊体平均染蜱率为77.63%,采集蜱1 360只,平均羊染蜱指数为23.1;水牛11头,牛的染蜱率为54.55%,采集蜱219只,染蜱指数为36.5;家犬9只,染蜱率为44.44%,染蜱指数为4.3。统计学分析不同种群平均染蜱数差异不显著(F=1.462,P=0.237>0.05)(表1)。

表1 确山野外训练地不同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蜱调查结果

确山县分布在3个不同点位的羊群的染蜱率分别为100%、88.77%和67.57%,染蜱指数分别为57.8、17.0和10.1,不同羊群的染蜱存在显著差异性(F=26.759,P<0.01)(表2)。羊体蜱主要附着于头颈部,如耳朵、眼睛周围和下颌等处最多见,所有蜱阳性羊头部均发现蜱,当羊体蜱密度较高时,肛周和公羊阴囊部的寄生蜱数量也较多;牛体蜱主要附着于头部和腹部,腿部有少量分布;犬体蜱多分布于耳部和鼻尖,其他部位较难发现。

表2 确山野外训练地不同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蜱调查结果

2.6 蜱防制对策

为了做好野外训练部队防蜱虫叮咬工作,主要采取了4项措施:一是在训练前开展流行病学侦察,重点做好蜱分布和密度调查,特别是当地羊、牛等宿主动物体表带蜱情况,尽量选择无蜱或蜱密度低活动区域或将部分训练课目移至无蜱活动季节展开。二是确需在蜱活动高峰期训练时,选择地面相对干燥、牛羊等动物活动少、地面杂草、植被较少、农业活动相对频繁的蜱密度较低的区域展开。三是在展开前有针对性灭蜱,在帐篷展开前清理杂草,用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喷洒突击灭蜱和定期灭蜱。四是搞好个人防护,要求官兵训练时扎紧领口、袖口和裤口、训练结束后拍打身体,相互检查是否有蜱上身并及时清理。通过以上措施,官兵近两年野外训练中无再被蜱叮咬或因蜱引起过敏的反映。

3 讨论

河南地区蜱不但分布广泛,而且种类有2科6属8种(赵奇等,2015),但河南省的SFTS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在豫北地区采集的蜱未检测和分离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人群病例主要分布在豫南山区和丘陵地带,其分布特点呈明显局部空间区域高度聚集和个别县零星散在发生2种模式(袁中良等,2013;杜燕华等,2014;胡艳等,2016;尤爱国等,2017)。本次开展驻豫部队野外训练地蜱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训练地均有蜱活动,蜱密度水平由北向南有增加的趋势,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但蜱种仅发现长角血蜱,与文献报到不同,原因有待分析。

调查蜱的季节显示,信阳野外训练地蜱自3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达到高峰,此与文献报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期为每年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相对应(袁中良等,2013;赵奇等,2015)。

蜱的生活方式包括游离蜱和寄生蜱两种,成蜱吸血后交配落地产卵(钱万红等,2008;周光智,2017)。动物体表寄生蜱调查结果显示,在游离蜱活动地域散养的动物体表均能发现寄生蜱,且同一地区不同调查点位羊群带蜱存在明显差异性,而在农业活动频繁和畜牧活动较少区域内蜱活动也较少或无蜱活动。因此,部队野外训练地开展蜱及蜱媒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时,除及时掌握地方疫情外,还应结合训练地具体情况,依据当地羊、牛等畜牧动物体表寄生蜱的结果作为野外训练地域蜱活动的重要证据,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动物体表无蜱则训练区无蜱(郝永建,2014;袁春等,2015)。

建议部队野外训练地的蜱防应及时加强部队野外训练场地蜱类危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积极开展以寄主动物管理为主要抓手,环境整治与化学防护相结合的蜱类危害防护,有效降低蜱类密度和蜱媒疾病的传播,确保部队训练过程的“零叮咬、零感染”。

猜你喜欢

确山县体表宿主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确山县
确山县35名“两癌”母亲获救助
确山县发展红薯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抓住自然宿主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