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周宜轩教授临证用药规律

2020-09-02许祖建戴小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4期
关键词:药组老中医黄精

许祖建,戴小华,董 梅,忻 凌

周宜轩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连续三批聘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届安徽省国医名师,1997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73年,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恢复以后,一直在医院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学验俱丰,尤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领域颇有建树,临证善于把握主要病机,立法严谨,辨证清晰,强调个体化治疗。本研究从安徽省中医院临床病历数据系统中选取周宜轩教授所拟处方764首,通过数据清理、数据变换、数据挖掘技术对其处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临证用药规律,总结其主要学术思想特色。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采集 选取周宜轩教授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门诊有效病例518例,764诊次,甄选处方764首,导入安徽省中医院临床病历数据处理系统。

1.2 数据处理 将病人诊断、证型、方药等关键数据导入临床病历系统,通过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将数据转化为系统可识别代码,建立数据库,利用多维数据检索、复杂网络、SPSS clementine等软件进行研究。

1.3 数据挖掘

1.3.1 频次统计 将病人中西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型诊断、中药使用频次、方剂使用频次等信息输入系统,利用SPSS clementine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

1.3.2 关联规则分析 从原始资料集合中,找出所有高频药物,然后从高频项目组产生关联规则。 常用药对和药组的置信度≥0.50。

1.3.3 核心处方分析 核心处方最能体现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本研究使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核心处方。

2 结 果

2.1 中西医诊断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将518例病人的资料汇总分析,共有48种中医诊断,101种西医诊断,46种中医证型。西医诊断分布居前10位的病种共计625诊次(81.8%),中医诊断分布前10位病种共计594诊次(77.7%),中医证型分布前10位的证型共计520诊次(68.1%)。详见表1。

表1 中西医诊断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单位:次(%)

2.2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2.1 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有245味中药出现在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0味中药,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达50.0%,最低达16.6%。详见表2。

表2 使用频率居前20位的中药分布

2.2.2 常用药对和药组 采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取置信度≥0.50,有17组常见药对,有11组常见药组。详见表3。

表3 常用药对和药组(置信度≥0.50)

2.3 方剂使用情况分析

2.3.1方剂使用频次分析 除周宜轩教授自拟补心通络汤方外,共使用成方81首,补心通络汤主要由党参、黄芪、黄精、当归、山萸肉、降香、瓜蒌皮、郁金、丹参、水蛭、酸枣仁、石菖蒲组成。详见表4。

表4 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方剂分布

2.3.2 核心处方 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提取核心处方,分析发现,周宜轩教授临证使用的核心药物有川芎、丹参、赤芍、黄芪、黄精、党参、白术、当归、山茱萸、白芍、佛手。以川芎为例,一级关联发现二味药为丹参、赤芍,当归、黄芪、白芍、白术四味药为二级关联药物,黄精、党参、佛手、山茱萸为三级关联药物。这11味药临床使用频率最高,且关联度最高,可提取为核心处方。详见图1。

图1 核心处方

3 讨 论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薪火传承”,名老中医代表着当今中医学术和临床的最高水平,既有前人的智慧,又有名老中医对中医学的独特见解,是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主轴。总结和研究名老中医用药规律、诊疗规则、临床经验,是传承中医药防治疾病方法和手段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医药创新的源泉。名老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获取有用信息,做出诊断,然后处方用药;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个体化是针对病人个体制定出的最佳治疗方案,但学习周期长,规律不容易总结[2]。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集中在疾病辅助诊断、药物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等方面。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庞杂的数据中发现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并且最终可以被读懂的名老中医的用药规律,实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3-4]。本研究在此思路指导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研究周宜轩教授临证用药规律,总结和提炼蕴含其中的学术思想。

本研究764诊次中共有48种中医诊断,101种西医诊断,46种中医证型。胸痹、心悸、眩晕占中医诊断中总病种的55.8%,西医诊断中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共占总病种的64.5%,说明周宜轩教授临证丰富,尤擅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最多的中药为黄芪。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周宜轩教授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从事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脑力劳动越来越多,多食少动,外强中干,气虚者多,正合黄芪之证。周宜轩教授临床将黄芪用于治疗胸痹、心悸、眩晕、不寐、水肿、消渴、自汗、便秘等多种内科杂症,疗效显著。针对不同疾病,以黄芪为主药,又形成了多个药组或药对。关联分析是数据挖掘中一项基础又重要的技术,是一种在大型数据库中发现变量之间有趣关系的方法。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如果采用关联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常用药对或药组。本研究发现周宜轩教授临床常用含有黄芪或黄精的药对,如:黄精-黄芪、佛手-黄精、山茱萸-黄精、党参-黄芪、水蛭-黄芪、麦冬-黄芪等;常用含有黄芪的药组,如:白芍-当归-黄芪、川芎-当归-黄芪、黄精-丹参-黄芪、合欢皮-酸枣仁-黄芪等。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益气,滋肾润肺。心属火、属阳,位于上位,以下降为顺。肾属水、属阴,位于下位,以上升为顺。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阴阳、水火、升降间的互制互用与平衡协调。心火下降于肾,肾水须上济于心,相互为用,称为“心肾相交”。黄精配黄芪,益气滋肾,心肾同治,可治气阴不足之胸痹、心悸等症。党参配黄芪,补中益气,相须为用,治疗气虚不足之胸闷、心悸伴体虚倦怠、食少、气促、语声低弱。阳气以通为用,走而不守,内通脏腑,外达肌腠,上行清窍,下走浊窍,旁达四末,无所不至。保证阳气“运行不息,贯通无阻”,血脉充盈,通而不痛。肝主疏泄,以木气之升发、条达、舒畅为生理体征。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佛手配黄芪,体现周宜轩教授“以通为顺”“以通为补”的观点。周宜轩教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为心气不足,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以心脉痹阻为要,特别是久病病人。水蛭等虫类药应用更使之通其脉络,适用于久病入络病人。水蛭配黄芪,益气破血,逐瘀通络。

胸为清旷之地,宗气之源,血脉赖阳气鼓动,运行不息。周宜轩教授认为心气虚损始终贯穿于心血管疾病整个病理过程之中。气滞、痰浊、瘀血、寒凝是在心气虚损的基础上产生的继发性病理变化。因此,提出了益气养心的治疗根本,兼以祛瘀、化痰、理气、散寒、通络的灵活变通原则[5]。在方剂使用方面,频率最高的是周宜轩教授自拟的补心通络汤。方中重用党参、黄芪,补益心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黄精、当归、山萸肉养血滋心阴,增强气血运行,五药共为君药;瓜蒌皮利气化痰,石菖蒲归心经,理气、开窍、豁痰;郁金入心、肺、肝、胆经,为血中气药,行气解郁,兼祛瘀凉血;丹参活血祛瘀止痛,清心安神;水蛭破血逐瘀通络。上药共伍化痰通络为臣药。酸枣仁味酸,平,入心、脾、肝、胆四经,养肝、宁心、安神;降香理气开窍为引经药,两者共为佐使药。降香配合郁金、瓜蒌皮以增强理气开窍之功。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心、化痰通络之效[6]。

本研究分析发现,“通”是周宜轩教授临床治疗中医心系病的主要学术思想特色,“以通为顺”“以通为补”。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通法是指宣通郁滞,通利二便。广义通法是指疏通脏腑经络气机,消除体内壅滞,畅行气血津液。何谓“通”,《易经》云:“往来无穷谓之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然界,流通是永恒的,人的生命亦然。《说文解字》云:“通,达也”。“通”即流通、畅通之意[7-8]。痹痛之病证无论其急,或缓,或其本虚、标实,其“不通则痛”是病机关键[9]。治疗上周老主张“以通为顺”,或补益心气通络,或温通心阳,或逐瘀化痰等。五脏之精气“满而不能实”,应补而不滞。六腑之气以通为补,故治疗胸痹时周宜轩教授多加用佛手、郁金、瓜蒌等理气之品,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浊气自降,胸中气机畅达,胸痹亦消[10-11]。

周宜轩教授以“通法”治疗胸痹,注重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个体的差异,法古而又不拘泥于古。

猜你喜欢

药组老中医黄精
盐酸羟考酮在大鼠胃癌根治术中的超前镇痛效果评价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滴鼻和静脉给药对腹腔镜斜疝手术患儿的作用比较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牛肝菌多糖对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炎症反应的影响*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noleic Acid in Polygonati Rhizoma
黄精、滇黄精、多花黄精物候期差异化研究
名老中医举办座谈会共话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
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