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生业方式研究

2020-09-01郭艳秋

关键词:农业

摘 要:辽东半岛位于辽宁省的南部,北以鸭绿江和辽河口为边界,东临黄海,西到渤海,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通过对出土遗迹遗物的分析,以及对辽东半岛地理环境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辽东半岛地区青铜时代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家庭饲养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又因其三面临海的特殊地理状况,渔业一直贯穿始终,辽东半岛形成了渔业,饲养业、种植业交互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

关键词:辽东半岛;青铜时代;农业;饲养业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7-0019-04

一、辽东半岛概况

辽东半岛位于辽宁省的南部,北以鸭绿江和辽河口为边界,西到渤海,东临黄海,三面临海,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沿海地势主要为平原,也有低山和丘陵,千山山脉横贯整个半岛,因其特殊的地势地形分布,形成了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辽东半岛地区因经长期剥蚀作用,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较少。根据本区的全新世古环境资料,至今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总体经历了温暖较湿润、温暖湿润和温和较干的气候环境。

辽东半岛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特征较明显,遗址更集中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原地带。遗址一般在15°坡度范围内选址,比较偏向坡度较小的平原地带,且相对倾向坡度较缓的坡地。辽东半岛地区青铜时代居民更倾向于在南向和北向坡地上选址,这可能与辽东半岛地区的自然地形和当时居民的生业方式有关,例如种植业的发展。选址在南向坡地与北向坡地上可能会有一定的挡风效果,且靠近辽东半岛西岸渤海与南岸黄海可以更方便地对海洋资源进行利用。

辽东半岛青铜时代文化序列分为双坨子文化系统和双房文化。双坨子文化系统大致为夏至商时期有双坨子一期文化,双坨子二期文化、双坨子三期文化、双房文化即上马石上层文化,主要为西周至战国时期。

二、辽东半岛青铜时代文化概况

(一)双坨子文化系统

根据已经记载和发掘的资料整理,已知双坨子文化系统的遗址有双坨子遗址、大嘴子遗址、于家村遗址、高丽城山遗址、小黑石坨子遗址、金州庙山遗址、大坨子遗址、上马石上层遗址等。

双坨子一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100-1900年,房屋建筑为双室,门朝南,为一面坡平房。地面是红烧土,梁上均涂有草拌泥。室内用陶壶口埋入地下做灶圈,屋内四周和中间立有木柱。石器有石镞、石锛、石刀、石网坠、石纺轮等;骨器有骨针、骨锥等;陶器的器型有碗、盘、壶、罐等,大多数为平底器,陶器以夹砂黑褐陶为主,胎壁较厚,有弦纹、乳点、划纹、镂空等纹饰,也有用红、白、黄色绘成几何画案。

双坨子二期文化:年代為公元前1900-1400年,陶器通常以泥质为主,也有黑陶和黑灰陶,少量手制,多数为轮制,器型有鼎、盆、豆、罐等,纹饰多为弦纹,也有乳钉纹和附加堆纹。

双坨子三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400-1050年,房屋形制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穴内用木檩和椽搭成屋顶,四壁砌石墙,并用草拌泥涂抹。门道有台阶。石器有石镞、石网坠、石刀、石斧、石锛、石纺轮等;骨器有锥、针等;陶器为手工制作,以夹砂褐陶为主;器形有罐、盂、碗、杯、壶、豆等。纹饰有刻点线纹、凸棱纹和镂空等。

(二)双房文化

双房文化发现的墓葬居多,遗址较少,根据赵宾福先生的意见,双房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时间大约是由西周持续到战国时期。双房文化发现的主要遗迹为石盖石棺墓、石棚墓。遗址有新金碧流河大石盖墓、新金双房石棚和大石盖墓、新金王屯石棺盖州石棚、凤城东山大石盖墓等。

三、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生业方式

(一)渔业(捕鱼、打捞)

辽东半岛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周围海洋系统发达,渔业自然成了一种常见的生业方式。双砣子一期遗址,发掘出的渔具有陶网坠5件,根据形制,分为三种样式:A式为扁平椭圆形,两侧带有凹槽,穿有两孔;B式为长方形,中间有一竖孔;C式为打磨样式的陶片,两侧各凿有缺口,用于系绳。

双砣子二期遗址,出土陶网坠3件,分为两种样式:A式为长方形扁平状,中间有一竖孔;b式为扁平的长方形,周围有一圈凹槽,一边略残,一孔横穿。石网坠3件,是利用天然的砾石穿孔而制,孔从两边对穿。有骨鱼卡5件,利用骨条将两端磨成尖刃,中间有一凹槽。大砣子一期遗址,出土陶网坠1件,周边有磨过的痕迹,侧边有加工的凹槽。

对大嘴子遗址共进行了2次发掘,其中1987年,出土了陶网坠5件按其形状分为扁圆、橄榄、蒜头、圆磙。这五件的形状均为刻划横纵两道“十字形”凹槽;出土了棒状骨鱼卡2件,中间刻有凹槽;骨鱼卡1件,一端尖残,体扁平一侧中间有两个刻槽,残长3.5厘米;出土平面近三角形的石网坠1件,周身有一圈凹槽,长7.8,宽4.9、厚3厘米。1996年发掘出不规则状石网坠1件,中间有凹槽,陶网坠2件,形状有算珠状、圆柱状两种,都是中间一纵向的圆孔,均有一道横向的凹槽。骨鱼卡1件,一侧有浅凹槽,中间宽,两端渐细,有尖。

于家村遗址出土渔具有石网坠4件,为天然石块磨制而成,可分为两种形式:A形为平面长方形,两端上翘并且刻有凹槽;b形为上窄下宽,并刻有凹槽用来系绳使用;另出土骨鱼卡2件,均为棒形,两端尖,中间较粗。

金州庙山遗址早期遗址出土渔具为椭圆形陶网坠5件,均为中间有一纵向圆孔,外表有两道凹槽。晚期遗址出土石网坠3件,形状为不规则形和亚腰长方形两种。陶网坠12件,形状为圆柱状、橄榄状、不规则形等三种。还有一件为舟形器。出土物中还有蚌饰、蚌珠、蚌贝等。

青铜时代晚期还出现了铜鱼勾及制作铜鱼勾的模范。

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捕鱼用具——网坠。陶网坠和石网坠以及鱼钩的出现,说明了捕鱼打捞在当时的辽东半岛已经存在,并且已经成了一种主要的生存模式。这些都表明了当时渔业经济已经很发达了,出现了网鱼、钓鱼等新的捕捞方式。

(二)种植业

双房文化遗迹多为墓葬,不能进行系统的农业的分析,主要以双坨子文化出土的遗存遗迹进行讨论。辽东半岛青铜时代出土的农具有斧刀铲杵磨棒。双坨子文化中出土的农具共229件。其中双坨子一期出土农具22件,双坨子二期出土农具46件,双坨子三期出土农具161件。

大嘴子文化共出土石器工具合计500件。其中大嘴子一期出土农业工具9件。大嘴子二期出土农业工具10件,大嘴子三期出土农业工具共有481件,比重较大。

通过出土农具的出土数量对比我们发现,双坨子文化一期时,农具出土数量较少,说明农业不发达,中期时出土农具数量有所增加,但数量不大,农业基本没有大的发展,双坨子文化晚期,农具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它已经成了半岛的重要产业。

农业遗迹的发现,也为当时农业种植业的发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以大嘴子遗址为例,大嘴子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谷物其中有六罐谷物,分为两种分别装在三个罐内,经鉴定发现它们属于黍米或高粱和稻米(属粳稻)。通过对青铜时代遗址的浮选,发现存在的农业种植物包括水稻、粟和黍等。

(三)饲养、狩猎

辽东半岛青铜时代大嘴子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骨种类有猫、貉、猪、家狗、赤鹿、斑鹿、狍、羊等。对这些骨骼进行分析,发现家畜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家猪家狗的数量比重较大。大王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有鹿、狍、野猪、家猪、狗、羊等。羊头洼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有鸟骨、鱼骨、兽骨、和贝壳。

对这些兽骨进行分析,发现饲养已经占有了较大的比重,野生动物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情况说明了当时饲养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饲养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模式。

四、结语

通过对出土遗迹遗物的分析,以及对辽东半岛地理环境状况的研究,可以看出,辽东半岛地区青铜时代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这种现象体现得十分明显。农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家庭饲养在农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又因其三面临海的特殊地理状况,渔业一直贯穿始终,辽东半岛形成了渔业,饲养业、种植业交互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

辽东半岛进入青铜时代后,生业模式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通过对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的遗址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石斧数量和石刀的大幅増加,反映出了辽东半岛青铜时代农业在生业模式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了。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陶网坠规格较小,证明青铜时代先民已经开始捕鱼打捞。但是仍可发现近海渔业资源较新石器时代渔业资源相比减少许多。虽然各个遗址仍然出现贝类,但是贝丘遗址已经很少出现,这一状况也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不得不增加農业的比重,开垦更多的土地,农业规模在逐渐扩大。可见在辽东半岛青铜时代,迫于自然环境和人口压力,人们不得不增加花费更多体力的农业在获取食物来源中所占的比重。生业方式的转变说明了人对自然的不断适应,以及对更稳定生存的追求,这些发展共同促进了辽东半岛的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顺博物馆等.旅顺于家村遗址发据简报——附高丽城山遗址[A].考古学集刊(第1辑)[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博物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J].考古学报,1981(01):63-110+153-160.

〔3〕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长海县上马石青铜时代墓葬[J].文物.1982(06):591-596+680.

〔4〕许明,许玉林.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J].考古,1983(04):293-295+386.

〔5〕许玉林,许明.新金双房石标和石盖石棺墓[A].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C].文物出版社,1983.

〔6〕旅顺博物馆.辽宁大连新金县碧流河大石盖墓[J].考古,1984(08):709-711.

〔7〕钟以章,高常波.辽东半岛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近5000年来的地壳运动[J].海洋科学,1988(01):4-8.

〔8〕刘俊勇,戴廷德.辽宁新金县王屯石棺墓[J].北方文物,1988(03):10-12.

〔9〕许玉林,崔玉宽.风城东山大石盖墓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0(02):30-35.

〔10〕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金州庙山青铜时代遗址[J].辽海文物学刊,1992(01):45-48.

〔11〕刘俊勇.辽宁大连大嘴子稻谷、高粱的发现与研究[J].农业考古,1992(03):90-92.

〔12〕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金州大沟头青铜时代遗址试据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2(01):78-80.

〔13〕严文明.东北亚农业的发生与传播[J].农业考古,1993(03):37-44.

〔14〕崔玉宽.风城东山、西山大石盖墓1992年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7(07):43-45.

〔15〕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J].考古学报,1998(02):133-152.

〔16〕栾丰实.海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J].文史哲,2005(06):41-47.

〔17〕张翠敏.大嘴子第三期文化聚落遗址研究[J].华夏考古,2006(03):61-73.

〔18〕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大砣子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6(02):205-230.

〔19〕刘俊勇.史前辽东半岛经济形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10-119.

〔20〕史本恒.遼东半岛古代生存经济模式的转变及其环境背景[J].华夏考古,2008(04):59-72.

〔21〕新桂云,丰实,张翠敏,王宇.辽东半岛南部农业考古调查报告[J].东方考古,2009(00):67-71.

〔22〕赵宾福.关于双坨子一、二期文化的三点新认识[J].东北史地,2010(06):78-80.

〔2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庄河平顶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北方文物,2011(01):3-8+113-115.

〔2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港市文管所.辽宁东港市山西头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01):7-16+109+97-98.

〔25〕刘俊勇.大嘴子——中国稻作东传的中转站[J].东北之窗,2011(02):67-69.

〔2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连市大王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东北史地,2014(02):25-33+7+6+5+4+3+2.

〔27〕马永超,吴文蜿,王强,张翠,新桂云.大连王家村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J].北方文物,2015(02):39-43+116.

〔28〕于临祥,王宇.从考古发现看大连远古渔业[A].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7.

〔29〕王巍.夏商周时期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其相互关系[A].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C].科学出版社,1993.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坨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6.

〔31〕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1987年发掘报告[M].大连出版社,2000.

〔32〕王巍.双房遗存研究[A].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C].科学出版社,2004.

〔33〕马晓娇等.吴家村遗址2010年度浮选结果及分析[J].东方考古,2014(00):45-47+112.

〔34〕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35〕史本恒.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环境考古初探[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

〔36〕张子鹏.辽宁海岸带地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37〕马志坤.中国北方稻作农业形成过程[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

〔38〕谢迪昕.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海事活动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39〕李静.GIS支持下的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浅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7.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收稿日期:2020-04-05

作者简介:郭艳秋(1993-),女,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植物考古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石器时代的东北:文化、生业、社会研究”(17JJD780002)

Life Industry in Bronze Age of Liaodong Peninsula

GUO Yan-qi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Liaodong Peninsul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Liaoning Province, with Yalu River and liaohekou as the border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in the East, Bohai Sea in the west, and Korean Peninsula across the sea in the Ea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nearthed relics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Liaodong Peninsula, we can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lanting in the Bronze Age in Liaodong Peninsula is in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economic structure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status of family feeding in agriculture is also increasing. 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situation of the sea, the fishery has been running through all the time. Th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feeding industry and planting industry has been formed in Liaodong Peninsula.

Keywords: Liaodong Peninsula; Fisheries Bronze Age; Agriculture; Breeding Industry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5G+农业”:5G如何为农业赋能?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外向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