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缺位”分析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020-08-31银海强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生中心缺位本科教育

银海强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大学生未来是否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素养,是发展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基石。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缺位”问题,严重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学习“缺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状况,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位”,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形成促进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中心;核心素养;本科教育

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大学生未来是否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素养,是发展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基石。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涉及方方面面,不能簡单就事论事。高校应把强化学生学习责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刻苦读书,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着力点。一方面,要对当前大学生学习“缺位”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找出根源所在。另一方面,要对症下药,围绕“学生中心”,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学情分析和学生成长指导,推进课堂革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学习“缺位”状况

笔者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多年,见证并参与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及师范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课程思政、取消“清考”、淘汰“水课”等重大措施的实施。这些项目和举措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了基础保障和引导作用。但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缺位”问题,并未因这些项目和举措的实施而得以有效解决,大学生中不愿学、不会学、不能学、不坚持学、不乐学的学习“缺位”现象普遍存在。

1.课内学习真实状况

课内学习一般是指课堂学习。课堂是教与学的活动场所,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和途径。笔者根据大学生课堂的真实表现,将学习状况概括为六种类型。一是“厌学型”。无论是老师、辅导员和家长多么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这部分学生就是不学,经常逃课。或者当面答应你好好学习,可一转身又是原样子,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醉生梦死,完全把大学当作一种享受,能不能毕业都无所谓,有些甚至挂科十几门。二是“逼迫型”。迫于老师、辅导员和家长的压力,每天能坚持进课堂,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老师在台上讲,他们仍然是睡大觉、胡思乱想,或看手机、看微信等,干的就是与学习无关的事,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考勤或不让老师、辅导员和家长“为难”。三是“挑剔型”。这部分学生要么经常逃课,要么到了课堂也没听课。他们认为,老师授课内容都看得懂,考前搞一个星期突击,考试肯定没有问题。四是“得过且过型”。这些学生能坚持上课,但求60分万岁,老师课上讲的内容能学多少算多少,课后从不看书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五是“方法不当型”。这部分学生学习很认真,但也很累,他们总会坐在前三排,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他们笔记就记什么,课后还会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但考试总是得不到好成绩。授课老师也感到纳闷:平时学习那么认真,为什么考试就考不好呢?六是“喂不饱型”。这部分学生很认真也很优秀,总是坐在前三排,上课精力集中,眼神跟着老师走,课间休息还缠着老师问这问那,课后学习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还经常联系老师请教问题,似乎只有学习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2.课外学习真实状况

高校鼓励支持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笔者认为,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至少应1小时以上,可是很多学生不愿锻炼、不去锻炼、不勤锻炼,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在逐年下降,令人担忧。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拓展专业知识技能、提升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的重要平台。高校普遍重视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发展,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但从开展效果来看,有三个方面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与专业人才培养关联度不高。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都应围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来开展。目前,与人才培养目标不搭界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占比不少。二是设计不够。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实际上是培养人才的隐性课程。缺乏设计的课程只能是浪费学生时间。三是对学生引导不够。不少学生一个学期参加五六个社团,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现在都很“忙”,“忙”得连读书学习的本职都忘记了。

笔者根据大学生课外真实表现,把课外时间安排欠合理的学生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社会活动家型”。这些学生像社会活动家,每天热衷于组织或参加各种活动,有时甚至不惜逃课。学习成为大学生活的附属物。二是“醉生梦死型”。这些学生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当作是家长和老师逼迫的事,唯有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才是大学生活最快乐的事,能不能毕业都无所谓。还有些学生由于手头拮据,于是“网贷”。这也是校园“网贷”事件频频发生的重要根源。三是“勤工俭学型”。目前,家境贫困大学生比例不小。为解决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一方面政府和高校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措施,如设立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贫困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压力;另一方面,贫困学生本人自强自立,有些学生基本上把所有课外时间用来做家教或其他兼职工作,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四是“三点一线型”。这些学生很勤奋努力,除了每天晚上睡觉在宿舍外,其余课外时间就泡在图书馆或教室(实验室)。这些学生中不乏学习成绩优秀的,但也有走极端的,从不参加第二课堂或社团活动。

根据大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真实表现,学习“缺位”问题可以概括为:不愿学、不会学、不能学、不乐学、不坚持学。

二、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位”,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学习“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内在原因,也有教师教学和学校制度机制、资源、环境等外在原因。

1.学生方面

就大学生不想学、不愿学问题而言,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三:

一是学习动力不足。动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首要问题,学生没有学习内驱力、原动力,教师所有教学计划、内容、方法、手段都将成为摆设。一部分学生缺乏斗志昂扬的精神,安于现状,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不高,认为自己能够挤“独木桥”考上大学,还怕毕不了业!课内学习“得过且过型”学生一般就是这么想的。还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价值判断存在偏差和误区,认为学习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是劳而无功,或者认为还有比学习更有价值、更有快乐的事值得他们做。于是,学习对他们来讲,就变成了一种被迫行为和苦差事。课内学习中的“厌学型”“逼迫型”,课外学习中的“社会活动家型”“醉生梦死型”学生一般就是这种情况。

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浅尝辄止,学习深度不够,思维参与不够,学习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获得感和快乐。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辛苦的脑力劳动,但学习也是快乐的追寻,学习真正的快乐是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有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很幸福快乐的。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种快乐,琢磨出老师没讲的内容会拥有更大的快乐。只有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他们才会自觉、主动,甚至如饥似渴地学习。课内学习中的“挑剔型”学生明显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生学习尽管很努力,但搞不清重点和非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效果不明显。久而久之,他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慢慢失去了信心。课内学习中的“方法不当型”学生一般就是这种情况。笔者曾碰到一个“方法不当型”学生,他课堂上听课很认真,老师讲的都记下了,但课外复习巩固只看上课记的笔记和老师的PPT,从不看教材。我帮他分析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要求他课后先精读教材,了解掌握好知识的框架,然后再根据笔记、老师授课PPT和其他学习资料,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后来,这位学生成绩一下子就上来了,毕业时考上了一所重点高校的研究生。

2.教师方面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也是成长共同体。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分,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习“缺位”源于教师在履职和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缺位”。

一是教师的个性心理素质得不到学生情感上的认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沟通从认同开始,教师要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技术。一个墨守成规,上课连PPT都不会用的老师,学生绝对是排斥的。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也要有乐观、自信、自律、果断、豁达、仁爱、敬业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用情感影响、感召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给予学生帮助、关心、指导,对学生尊重和信赖,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些,师生关系一定融洽,亦师亦友。

二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仍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注入式”“满堂灌式”教学,“照本宣科”或“照机宣科”。教师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接收器。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1]。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很难体验到学习快乐,也无法树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即使拿到了大学文凭,也没有真正学到本领,走向社会后可能会沦为平庸之辈。

三是教师履职不到位。教师对课程教学负责,就是对自己授课负责和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负责。一些教师以为完成了课堂教学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布置与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教学活动从来都不安排,这实际上是履职未到位。如果教师在这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是一大障碍。

四是课程育人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课程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渠道和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成长教育的主渠道和途径。学生成长中精气神的树立、价值观的塑造、人生智慧的启迪等都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教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把课程育人也发挥到了极致,相信“厌学型”“醉生梦死型”“逼迫型”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少。

五是部分教师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有待提高。在知识爆炸时代,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并把这些内容重构再传授给学生。完成知识的精选和重构,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素养。否则,教师在精选内容时分不清学术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重构内容时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做科学的设计。

学习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能力提升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礎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2]。因此,高校教师要掌握学习理论,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校方面

高校如果教育教学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当或保障不力,也会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位”。

一是学习风气不正,未形成崇学、乐学的文化与心理氛围。良好的学风不是短期能形成的。高校一方面要常抓、严抓、实抓,对大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苗头不能放任自流。另一方面,要注重树立和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既要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觉得学习有尊严感和荣誉感,还要通过美化教室、教学楼、校园,形成温馨有品位的环境,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想读书学习。

二是心理疏导工作缺位。学习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久久不能解决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学校在心理疏导工作方面缺位,不能及时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三是教学管理刚性不足,柔性有余。教学管理制度讲刚性是必需的,这是维护公平公正的需要。2018年10月教育部下文要求取消“清考”,笔者所在高校立即执行这一决定,可是不少学生及家长找到教务处,反问“为什么以前可以‘清考,现在却不行了?”。“清考”本来就是不允许的,是高校出于人文关怀,毕业前再给学生一次考试机会,以便取得毕业证顺利毕业。但学生及家长却把“清考”看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可见柔性过度对制度破坏之深。

四是制度导向不明,激励机制不健全。课程考核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挥棒”。近年来,不少高校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主要体现在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从侧重知识考核向侧重能力考核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现在还有不少高校的课程考核仍是期末一张考卷定终身,仅把学生课堂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且占比较低,不到5%。

五是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学乏力。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行慕课和金课建设,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丰富优质的在线教学与学习资源和智慧化的学习环境,推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革。但大部分地方高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进展缓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消除大学生学习“缺位”,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为消除大学生学习“缺位”,形成促进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长效机制,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以教学理念为突破口,把“学生中心”理念落实到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逻辑基础,是教学行动指南。如果教学理念有偏差,就会造成教学行动的偏差,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等,导致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出现问题。“学生中心”理念强调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学生学习效果和有利于学生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聚焦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用人单位和社会是否满意;聚焦学生核心能力素质养成,具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为学生而设。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强、有潜在发展后劲的高质量人才,是现代大学的基本使命。为此,一是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高校绝不能关起门来办学。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强化社会需求调研。二是要彻底转变育人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管”和“教”为服务,引导、帮助和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会学习”“我能学习”“我以学习为乐”。三是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真正的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学生管理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生命终极价值,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要用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将外在规范要求内化为思想品格;要认同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服务[3];

要建立学情调研机制和学业预警辅导机制,充分了解学生发展诉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所想所思,不仅要掌握学生的群体特点,还要关心支持学生个性发展。

2.以强化学习兴趣和责任为关键,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生不想学、不愿学,究其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不是天生的。它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的“责任”。这是推进学习运行的两个“轮子”。作为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满足学生求知欲;另一方面要防止学生因好奇心而钻“牛角尖”,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学习责任是学生的一种身份责任,学生以学习为主,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学生不学习、不尽学习责任,就是学习“缺位”。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觉学习的前提。高校要将强化学习责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纳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要从学生入学就抓。只有学生对学习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由此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敬畏精神,才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自己掌控学习过程,自主地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

3.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着力点,构建持续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机制

教师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设计师、施工员,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场、主战场。

一是高校要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要围绕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设计培训学习内容;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尽快改变不适应新理念、新要求的局面。

二是要树立以过程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过程为主导就是以学习过程为主,评价大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在这种教学理念下,通过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积极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不盲目追求成绩,客观看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主动调节学习。目前,教育部开展的工程专业、师范专业认证已将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作为重要考查内容。

三是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何设置课程会影响教育的实施效果。能力本位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不否认知识的地位,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高校要加强通识类课程建设。通识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拓展知识面、锻炼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通识课能够给予大学生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以及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增加实践类课程。实践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认识,并将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四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要将“注入式”“满堂灌”教学方式改成“引导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教师不再重复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提出问题、给出线索,让学生自主学习。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拟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使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相辅相成,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使用学习策略。

4.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创造人性化、泛在化、智慧化的學习环境和服务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推手,高校要抓住国家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个契机,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一要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师生“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一人一空间”,以支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讨论协作等活动,让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互动的主阵地。如果师生真正地互动起来了,学生自主学习就不会是昙花一现。二要加强线上教学与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内容。一方面,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要加大线上开放课程建设力度,把现有的优质线下课程资源转为线上资源,还要积极引进“985工程”高校或行业内高校的优质、特色线上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建立校本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社区,支撑教师在线备课共享、布置与批阅作业、与学生讨论问题等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与实习资源的创建。三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智慧化的管理服务平台,助力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管理服务部门要通过新技术有效监测分析学情,为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精准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智慧化平台自我监测学习效果和质量,从而自觉主动地调整学习计划,提升学习效果,增加学习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宋原,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9):22-28.

[2] 阙祥才,宋司琦.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6):57-60.

[3] 阎晶.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学的理念[J].教书育人,2009(9):34-35.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项目文件号:湘教通[2016]400号)]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学生中心缺位本科教育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与归位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习作教学指导的“缺位”及对策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网络安全中的“缺位”和“错位”
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体系建构探究
农民工社保不能“缺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