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梁红色文化与剪纸艺术结合方法的研究

2020-08-31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南梁剪纸革命

杨 青

(陇东学院 美术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抗日战争、土地革命、国内战争等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中创造、积累优化形成的先进革命文化。2013年2月4日上午,习主席在视察甘肃某军区时强调,西北地区拥有大量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同时也是延安革命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让广大党员干部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

南梁位于西北陇东黄土高原,是革命时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被国家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南梁红色历史基因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形象,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重要且丰富的精神食粮。南梁红色文化是新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根据其形态特点可划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的南梁红色文化主要是指:南梁革命活动遗址、革命文物和遗物、领导人故居等历史遗存,如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的陕甘宁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列宁小学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的抗大七分校旧址,地处华池县林镇乡子午岭林区的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华池县林镇乡寨子湾刘志丹与习仲勋旧居、谢子长等烈士的部分遗物和照片等;非物质形态的南梁红色文化包括:南梁革命精神、革命标语、革命口号、南梁革命故事等红色革命精神,如:“英雄初心”“八子参军”“一张珍贵的合影”“巧儿追梦”“战火中的革命伴侣”等南梁故事。

对于民间非遗剪纸方面,2003年文化部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国民俗剪纸也位列其中[2]。西北剪纸艺术这一本身根植于陕甘边地区的民俗符号艺术,它不论从中国民间艺术的发源,还是从其千百年来对于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本身所具有的对美好生活、对于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刻画、对中国长期以来所流传的神话传奇故事长期以来都具有很强的物质文化传承作用。当下,我国革命精神与民间艺术都应该通过现代化的文化培养方式,进行有机的创新与结合,使得其应有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精神再次焕发活力。

一、背景与意义

(一)南梁红色文化产生的背景

南梁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甘边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这里曾书写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点亮了陕甘边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革命最为艰难的时期保存了革命的根;这里曾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重要贡献,诞生了南梁革命精神,成为中国革命从弱小走向胜利的宝贵的历史遗产。而今,战争的硝烟已去,留在这里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南梁红色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激励着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奋勇前进,缔造美丽新生活。

(二)陇东剪纸艺术特点

剪纸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艺术,是人民表达喜悦之情的体现,在我国古代和现代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的喜爱,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陇东剪纸历史源远流长,是陇东黄土高原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其创作者多是农村的劳动妇女。陇东剪纸种类多样,题材广泛,其风格质朴古拙、造型粗犷奔放、线条简洁明快,并常配有大胆、夸张而自由的装饰纹样。

(三)红色文化与剪纸艺术融合创作的探索

申利丽在《铜人学院学报》发表的《红色文化与剪纸艺术的融合创新及市场运作研究》中就提到了红色文化与民间艺术融合及传承创新的意义,并且组织师生进行了一场“红色文化与剪纸艺术的融合创新”的实践[3],创作出了一系列体现红色文化主题的剪纸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葛璇在《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中也指出“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特殊图形符号等,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不但能为作品增光添彩,更能彰显民族特色。现代设计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在深刻理解和挖掘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取有独特美的图形符号,并通过艺术加工等手法,赋予其新的含义,设计出创新与传承兼备、内涵与意境俱佳的图像作品。”[4]

(四)剪纸艺术与南梁红色文化结合的意义

通过陇东民间剪纸艺术来展现南梁红色文化精神,以创新的红色文化内容来丰富传统陇东民间剪纸艺术,对于继承和传播南梁红色革命精神、革命生活、革命历史均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南梁红色文化蕴含着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优良的革命传统,将其以剪纸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能够使剪纸图像视觉空间得到延展,赋予特殊的象征寓意,从而达到丰富剪纸艺术类型、创新剪纸图像的作用。其次,南梁红色文化与剪纸艺术结合还能赋予民间工艺美术——剪纸更深层次的历史教育意义,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革命文化的历史熏陶。

二、南梁红色文化与剪纸艺术结合的方法

(一)提炼南梁红色文化符号

1.图像符号化设计构思。广义的符号是指用于一种媒介指代某一事物,也就是信息的载体。视觉符号则是指人类眼睛看到的表现事物性质的符号,事物凭借其自身的大小、色彩、形状以及现实形象、文化含义,形成特定意义的视觉符号。法国文学结构主义及符号学之父罗兰·巴特把符号学用于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为符号学进入艺术设计领域铺平了道路,同时指出符号的视觉传达功能应当具指示性、象征性、说服性和说明性[5]。

符号的选择是第一步,符号的变化与符号的结合都会产生视觉的刺激,也就是会产生构思。设计者必须针对特定的内容和受众来选择符号的变化与表现方式。而南梁红色文化符号指的是将南梁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的历史“人、事、物”通过平面设计的手段提炼出来,使其具有象征性的视觉符号,我们可称之为“南梁红色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是南梁革命时期文化、生活的缩影,具有南梁红色文化的标志性意义和精神感召力。

2.南梁红色文化符号的设计。南梁红色文化符号中浓缩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价值取向,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包含着陕甘边革命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展现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这些南梁的红色印迹符号我们仿佛看到中国红军革命先烈冲锋陷阵、舍己为民的革命震撼画面。

红色文化图像创作的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怎样将南梁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用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剪纸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的目标。

(二)图像的处理与运用

1.直接运用现有图像元素。图像的形态是造型艺术及设计中借以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以及满足人们视觉和审美要求的重要媒介,发挥着“烘托主题”“驱动情感”的重要作用。另外图像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心理效应。因此在创作南梁红色文化剪纸图像时,要如实地根据南梁革命历史史料和原始图像,这种方法既不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照搬原对象,也不是简单生硬地拼合,而是对经典图像、历史场景的提取和归纳,既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更典型,将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进行提炼和概括,进而创作出更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加工和深化必须以原来物象和背景为依托,在客观表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运用。

在图形的设计阶段,设计师首先需要秉承剪纸这一非物质传统民俗艺术的设计规范和图像构成规律,对南梁革命岁月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整理和挖掘,以南梁红色革命文化为红色革命剪纸艺术的创作主题,以真实的南梁革命故事作为整体设计的框架和脉络。例如:用图片资料等尽量还原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1927年至1937年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建设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历程,突出展现南梁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出落脚点、出发点、硕果仅存等“两点一存”的重要作用。然后将整理出的图像内容进行直观性的视觉化提炼,使用视觉设计理论、设计基本法则、构图技巧等设计语言勾勒出具有鲜活南梁红色革命主题的剪纸艺术图样。通过设计语言与剪纸技法的融合,将设计构图中的光影艺术应用在剪纸艺术技法中,最终呈现出具有经典南梁革命艺术特色的剪纸艺术作品。总之,直接运用现有红色文化图像元素需要遵照真实历史背景,将革命历史故事、精细的制作手法、美好的生活寓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制作出饱含南梁革命精神的剪纸艺术。

2.创意性图像的提炼。这种过程类似于图像中的写生创作,即由一种形象创作变形出多种形态,同时在变形的过程中要保持原形态的原始特征与主要符号,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再创造。从设计学角度说,符号是一种表达思想精神的视觉语言,是我们除了语言之外的另一种交流方式,它是以一种图形的形式出现的,这些符号是激励我们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剪纸图形的提炼不仅要考虑剪纸作品抽象化、规则化的形式美,更要研究如何提取与归纳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精神的图像。在图像创作实验过程中可采用“渐变与突变”“减缺与移动”“分割与重组”“组合与再生”等方法,对原始形象进行整合拓展,丰富图像构成形态,使之成为新的文化符号。南梁红色文化剪纸图像的传播对象是全国人民群众,所对应着南梁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时期的人民群众的政治、精神和文化。透过剪纸形象能看到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梁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艰苦的历史。对于现代浮躁的年轻人来说,南梁革命史体现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代年轻人应该学习与继承的优秀精神内核。

3.图像变异的创造。此方法引导的设计思维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虚构和幻想的成分,同时也最具创造性。设计者创作过程中不受时空、人物对象等具体形象的限制,可对已有的形象进行分解、重组,构成新的形象[6]。事物的外在特点使其具有了具体的艺术表现,但是表现又可以约束我们的创作力,从而要求设计师在创作阶段需要超越表象,通过联想与想象改变原有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所以变异与联想的图像创作不必顾虑是其形式是否荒诞不经,但是一定要突出主题,通过丰富想象力创造新颖图像,为后来的创作与现实表达提供基础。

此阶段图像的创作的主题是要深刻地体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设计出的图像要承担传递革命精神的理念、信息、文化内涵的重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南梁红色历史”中提炼原始图像设计元素,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提炼“南梁革命历史”的经典画面、人物、故事。创意图形将按照传统的剪纸图形创作方式,结合现代设计手法,从内在层面上表达出红色文化和设计者对红色文化独特的理解和升华,能给人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启发。

三、剪纸艺术图像设计的流程

(一)构思阶段

创作的主题是具有经典南梁红色文化背景的遗址和建筑,特别是南梁纪念馆、革命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前辈的肖像等红色文化元素,对这些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图形化的设计处理,结合前期在南梁实地搜集的大量民间民俗作品,对具有吉祥寓意和美好祝福的红色剪纸图样、符号运用现代美学思想进行二次创作,使得新创作的红色剪纸图样能够更加符合当代民众及消费者的审美需要。在具体创作中,可以采用图像的联想、想象与夸张、意向与象征、转换与位移等表现手法设计构思出剪纸的初步意向图案。

(二)创作过程

要通过图像展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必须要根据作品产生的背景,这便如同语言学中要了解一个单词在整个句子中的位置,它与其他词汇语境构成的关系如何。因此,图像中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在设计中要加以明确的,图像的背景、色彩、表现手法、文本等都是图像的关系。在一个语义系统中,重要的是元素的关系,而不是元素本身,回看设计也是如此,但是也有区别,在图像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诞生新的意义,这些新的意义是由主体和背景二者非同寻常的关系引起的,当然新的含义是建立在其本身的意义概念之上的。如在图1《包家寨会议》是在陕甘宁革命战斗十分危急的时刻所召开的,画面需要结合当时会议的历史背景营造紧张而又关键的氛围。再如,以图2《购粮》是在南梁革命根据地成立后,共产党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与调养民息,画面氛围需要喜庆的场景。

图1 包家寨会议

图2 购粮

四、南梁红色文化剪纸图案设计的效果

(一)案例一:包家寨会议

1.“包家寨会议”的历史背景。举行于1933年11月的党政军联席会议是在庆阳市合水县的包家寨,本次重大会议的胜利召开具有深远的革命现实意义。在毛泽东红色革命政权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将陕甘边统一划分为三个革命游击战区,旨在巩固成立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根据本次会议的精神部署,工农红军成功地在莲花寺进行了整编,同时成立四十二师,恢复了红二十六军,组建了革命第二、第三游击队及各地的武装游击队。刘志丹、习仲勋所主持召开的包家寨会议的时间正是在陕甘边革命战斗十分危急的时刻所召开的。这一次会议讨论确定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发展战略,明确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此次会议以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进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图像设计的特点。在人物形象处理上,以简洁的块面和阴镂为主,塑造写意形象,突出参加会议的革命领导的人物动态,服装造型精练,整体用大块面塑造,线条疏密有间。主体人物图像根据夜晚灯光的光影效果,塑造了中间主体人物的轮廓和明暗关系,结合会议中的其他参会人物的动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主体与装饰物的明暗关系,使最终的画面主题突出画面明快。作品在构图上采用满排式构图,体现出会议的庄重。人物重点刻画的参会的代表人物有:刘志丹、习仲勋、王泰吉、黄子文等。人物形象以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也使较多的人物在空间展开时有主次之分。会议的氛围浓厚,突出体现主要发言人的深思熟虑,会议上其他人聚精会神地凝听与思考的情景。

(二)案例二:购粮

1.“购粮”的历史背景:南梁革命根据地在成立后,其重要的革命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与调养民息。随着革命根据地的逐渐稳固及接踵而至的发展需求,如何带领群众恢复生产进而发展生产就成了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在当时的主要工作重点。革命领导者刘志丹就指出“武装革命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和平,在具备了和平的环境后,就要开始搞建设,就是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活动。”从历史来看,陕甘宁政府主要采用了四项政策:首先,就是在荔园堡和白马寺等地方建立集市,并定立农历的一、十一、廿一为开集日,方便农民的产品交易。其次,在革命根据地开设银行并发行革命根据地流通的交易货币。再次,引导和鼓励农民成立革命互助合作社发展生产。最后,取消农民的粮食税收和派款,党政军的一切开支主要来源为打土豪后产生的收入。如果需要向农民购买粮食,需要通过收购站,且需要不低于市场价进行合理收购。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促进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明显使得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2.图像设计的特点:本幅作品主要采用弧形的构图,装满粮食的运输车安排在了画面的中心,采用撒点透视的方式将主体与背景进行了合理构置,使得观看者的欣赏视觉点被牢牢抓住,最终的视觉点停留在老太太的手上,老太太和为首的革命领导人握手,嘴微微张开,仿佛在说着什么。送粮农民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老太太、老汉、年轻姑娘。老太太的慈蔼,老汉的沧桑、姑娘的害羞的造型的刻画力求精准到位。采用鲜明、单纯的红色色彩,强烈艳丽,产生较强的视觉扩张感,既有传统意味又富有现代观念。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乡村生活气息,也反映出了当时山区农民拥军爱民,军民一心的生动场景。

画面设计突破了原有造型,组合构成了新的形象,例如:在画面的左下角点缀了几朵较大的花卉传统装饰图案营造了整体氛围体现了当时喜庆的场面。使作品本身超脱于单纯的花鸟山水和人物剪纸范畴,同时糅合了红色主题在作品中,不但使得作品具有了表层的视觉美感,更富有更深层次的现实主题意味,有耐人寻味的二次审美意义。在表现技法上,运用阴刻与阳刻结合的手法,作品形成粗狂与细腻的对比,阴刻与阳刻的对比,空间虚实的对比,在对比中产生意境美。

(三)案例三:南梁革命纪念馆

图3 南梁革命纪念馆

1.“南梁革命纪念馆”的历史背景:南梁革命纪念馆位于我国甘肃省庆阳市的华池县,革命纪念馆的建立是为了纪念我国红军革命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展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及陕甘边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革命纪念馆的构成主要由清音楼、革命政府旧址、革命浮雕、历史展馆、革命英雄纪念碑、牌坊、历史门楼等组成的。在革命纪念馆的一侧刻记着陈云同志所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馆名,正对面耸立着一座历史仿古牌坊,牌坊上刻记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几个大字。牌坊的背面正正地耸立着一座中国革命南梁烈士纪念碑,位于碑座的东西两面分别记录着刘志丹、谢子长、张景文、徐国琏等608位烈士的英名。

2.图像设计的特点:作品采用平铺式构图,将南梁革命纪念馆的牌坊放在中间主体位置。“南梁革命纪念馆”七个字采用剪纸中阳刻的方法刻在牌坊上,周围的树木较多,图像设计中用了概括的方法,表现了牌坊两边的大树和山坡上种的树,在遮挡中使得图像作品出现前后的空间关系,这也是庆阳民间剪纸家长期的思考与探索。牌坊顶部加上了祥云和喜鹊的纹样,营造出红色革命地吉祥的氛围,增加了稳定均衡感。在大门牌坊的主题门楼的纹样处理上考虑到了透视效果,将多个不同的试点的图像融入一个平面之中,图像中,有平视、俯视、焦点透视图像,中间的建筑牌坊采用平视的手法,右侧的山脉呈现侧视手法,使作品呈现出“高大、深远”的空间关系。

作品图案按照传统的剪纸图形创作方式,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在创作过程中结合文字、图像等元素,运用现代海报的构成形式和方法,对原有艺术形象进行打破重组和重新编排,使之成为新形式的剪纸艺术。这种图形设计方法为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存在方式与表现途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南梁红色文化符号的视觉效果。

五、结论

用陇东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陇东剪纸”来传播甘肃南梁红色文化,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还对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创建民俗新品牌具有重要的市场应用价值。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剪纸图案,让观者既能欣赏到生动的庆阳剪纸的形象,又能通过形象融入历史事件之中回顾历史。通过山川景物刻画、人物性格刻画、画面全景呈现、风土人情衬托,情景交融,让观者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来到了那片热土;并制成剪纸纪念册,通过赠送、旅游产品出售,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南梁精神,同时提升庆阳剪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为当地农户开辟新的创业机会,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南梁剪纸革命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 “一抹黄”带动“全民富”
南梁精神永传唱
南梁长4+5油藏加密方式对井组产能的影响
剪纸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剪纸
粉红革命
剪纸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