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东民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2020-08-31柴慧霞张晓兰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陇东民歌文化

柴慧霞,张晓兰

(1.陇东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陇东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陇东民歌,2008年被正式批准为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陇东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继产生于陇东根据地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十绣金匾》(《绣金匾》)、《边区十唱》《军民大生产》等为代表的大批优秀的陇东民歌”[2]使陇东民歌唱红了全中国,一举在中国民歌艺术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陇东民歌,其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周,此后代代滋生,口耳相传,真实地记录着当地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真情实感,也是他们评判社会、追求理想、认识生活的手段。在时代的变迁中,陇东民歌也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并与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相磨合,形成了一种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

一、历史传承及其现状

(一)历史传承

甘肃省东部的庆阳等地,习称陇东。夏代,周先祖不窋于豳地(豳地在今泾水流经的陕甘交界地区,包括今甘肃宁县、正宁县和陕西旬邑县、长武县、彬县等地)始建邦国,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之一,史称“周道之兴,始于庆阳”。农耕文明的发达催生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早在殷周时期,庆阳就诞生了许多反映周先祖功勋和民众劳动生息的歌谣。现存于《诗经》中的有《豳风·七月》《豳风·东山》《大雅·公刘》《小雅·采薇》等。“《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即为十五种乡乐,《燕礼》郑玄注云:‘乡乐者,风也。’‘风’是一个泛指音声、曲调的名称,李学勤在《〈诗经〉地域性与统一性中说:‘可以设想,十五国风代表了十五种曲调……’,因此,豳风即古代庆阳南部及陕西长武、旬邑、彬县的曲调。”[3]如《大雅·公刘》详细叙述了周人先祖公刘带领周民迁都的史实。自《毛传》以来,学者多认为迁都地点是由邰到豳,邰、豳两地都在陕西境内,而现在位于陇东地区的庆阳,亦有不窋、公刘遗迹。《豳风·七月》是周人先祖在豳地生活期间的诗歌。“从歌谣性质上讲,它又是一种神圣的祭神之歌。”[4]

13-17世纪元明时期,如“倒推船”“剪靛花”“哭长城”“五更”“悲宫”“西凉调”“送情郎”“刮地风”等均为这一时期的古老曲牌。”[5]陇东一带民歌的曲调受这些老曲牌的影响较大,痕迹明显,从内容来看它反映了陇东一带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有太白孝歌、五顷原回族民歌等等在陇东一带均有其独特的价值。

19世纪四十年代,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从汪庭有、刘志仁、孙万福等人开始,陇东民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20世纪初,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陇东地区后,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颂唱革命,久唱不衰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三首民歌一经推出就迅速唱遍了全国,同时也改变了陇东民歌不为外界所知的状况。这一时期的陇东民歌主要以歌颂革命、歌颂政党、歌颂领袖人物等为主题诉求,真实地记录了陇东地区的社会事件、风土人情等历史文化资料,具有丰富的人类学、民俗学价值。

1979年以来,全国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等十大集成的编篡工作全面展开,文艺工作者对陇东民歌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搜集整理,此次共采集民歌千余首,后精选出四百余首编成了《庆阳地区民间歌曲集成》(上、下卷)。

20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和文化单位很重视陇东民歌,组织相关专家和音乐人创编了陇东民歌歌舞剧《绣金匾》《情系南粱》《陇东民歌CD光盘》《中国梦、黄土情》等一系列艺术精品;学术界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和研究,相关论文及作品不断诞生,如《探析陇东民歌》《哲学视野下的陇东歌谣—论革命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陇东民歌与周边民歌的关系》《陇东新创民歌集》以及新创陇东民歌大型声乐套曲《红色子午岭》等;这些论文和作品都对保护传承陇东民歌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指出了陇东民歌研究的趋势。随着我国音乐界对传统音乐日趋重视,特别是中央两厅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后,作为地方文化资源的民间音乐越来越受到从中央到地方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视,对传统音乐的挖掘保护传承也日益凸显出它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

(二)现状

由于现代经济、文化生活的冲击,传统音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织、互溶现象,这也使得传统的民间原生态音乐文化面临濒危状态。

1.经济发展冲击。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存活在民众的脑海之中,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陇东民歌的生存现状同样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生活人数直线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进城打工、创业,不想再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农村聚居人员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尤其是随着人们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再加上陇东民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够自觉、理性,致使陇东民歌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发展,陇东民歌逐渐丧失了生存空间。

2.人文环境变迁。改革开放使陇东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导致了人文社会环境的骤变,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生活习俗的渐变,传统的风俗和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茶余饭后的“吼几嗓子”已被电视、手机上层出不穷的娱乐节目所代替,“饭养身,歌养心”的价值观也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忘却。

3.传承后继乏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在世老艺人寥寥无几,中年歌手青黄不接,出现严重断层,陇东民歌面临着人去曲亡的境地。庆阳市及各县(区)、乡镇除了极少数陇东民歌传承人之外,已经很少有人唱陇东民歌了,各类活动上也多出现的是创作民歌,而不是“又老又好听”的传统民歌。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由于政府对陇东民歌收集创编、研究的重视,以及庆阳“顾事”(指红白喜事中的演出活动)中对演唱陇东民歌的市场需求,庆阳又涌现出了为数不多的一小批演唱传统陇东民歌的歌手,原西峰文化馆梁平正(1)梁平正,76岁,原庆阳市文化馆副馆长,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陇东民间音乐研究会主任。老先生告诉我们:“现在能唱老民歌的歌手不多了,能说上来的如现年40多岁的庆城县的李生芳,她一个人就能唱60首左右的传统民歌,是庆阳能唱传统民歌、而且比较年轻的典型代表。再如老民歌手叶金海的孙子叶建刚,华池的李文军、杨俊萍,华池老民歌手白得芳的两个女儿苟永萍、苟永丽,西峰的张景丽、庆城的杨壁峰、环县的谷天鹏等人都是演唱传统民歌的传承人。”随着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陇东民歌传承人”也开始重视对传统陇东民歌的挖掘、演唱。

二、艺术特征

(一)体裁形式

陇东民歌有很多体裁,主要有小调、山歌、号子、秧歌、酒曲等几大类,其中以小调居多。相对于陕北民歌,陇东民歌里的山歌少,小调多,多以叙事民歌见长,内容更多的是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爱情婚恋等。其曲调流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感情朴实。

1.小调。“小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歌唱的、流传比较广的一种抒情小曲。”[6]小调在陇东民歌中占据了较大的数量,约占到陇东民歌总量的五分之三。小调的曲式结构匀称,节奏规整,长于叙事,歌词一般都会按照数序、月序编成多段来演唱,其中常包含有故事情节和人物背景,有时间、有地址、有内容,如《十八姐担水》(注:因歌手即兴演唱时没有固定、统一的调高,所以在乐谱记录时没有标注调号,下同。),该作品为七声清乐商调式。

谱例1:

演唱者:张志良、张世成 采集者:张积林、尚奋斗

2.山歌。山歌是人民群众在山间野外抒发情感的一种抒情小曲。山歌常用上下句结构,节奏自由,不拘一格,多属非均分律动,歌词具有较强的即兴性,随编随唱,多用“比”“兴”的手法,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对唱,如《脚夫调》,该作品为六声商调式加清角。

谱例2:

摘自1962年《陇东民歌集》 采集者:苏林

信天游是山歌的一种,主要分布在环县、正宁、华池、镇原等一带山区,一般在山野劳动时进行演唱,其词曲自由活泼,即兴随意,内容以儿女情长居多,感情真挚,因言语直白,大胆表示男女爱情,故也称“酸曲”“野曲”,如《干哥哥》,该作品为五声徵调式。

谱例3:

摘自1962年《陇东民歌集》 采集者:星点

3.号子。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用于配合劳动的一种歌唱。号子也是陇东民歌中重要的体裁之一,大致可分为夯号子和锄地、碾场、吆猪、吆牛号子两种。夯号子约有二十余首,其曲调高亢有力、风格豪爽粗狂、节奏整齐划一、旋律简单上口,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唱词大都不固定,往往由领夯者即兴创作,临场发挥,如《夯歌》,该作品为七声清乐商调式。

谱例4:

演唱者:张志怀 采集者:梁平正

4.秧歌。秧歌是春节社火秧歌中演唱、应用的歌曲。一是在地摊社火中(“软场子”或“文社火”)的小演唱、对唱、旱船曲。如《钉缸》《进门曲》(六声宫调式加清角,见谱例5)、《十对花(之四)》(六声商调式加清角,见谱例6)等。二是社火秧歌中春官(即仪程官)演唱的歌曲。春官演唱的这类秧歌由于难度较大数量远不如第一类多,它要求演唱者随着环境和现场状况的变化做到应变自如、出口成章,如《水船曲》:“进了大门仔细观,崖畔上蒿子长成椽,老的出来穿绸缎,小的出来带金环”,“进了大门仔细观,当院又栽灯笼杆,风吹灯笼溜溜转,荣华富贵万万年”。这些秧歌都是春官根据现场情况临时遴选旋律、即兴填词而成的。

谱例5:

摘自1957年《陕甘宁边区民歌集》

采集者:李焕之 补充:张积林

谱例6:

摘自1957年《陕甘宁边区民歌集》

演唱者:王秉智 采集者:李焕之

笔者查阅了《甘肃省庆阳地区戏曲志》,在里面发现了十几首秧歌词,经请教梁平正老先生,进一步确定此书收录的《农业社办起了》《十送八路军》等十几首秧歌词均属秧歌的范畴。如《迎红军》,歌词朴实生动,抒发了人民群众喜迎红军的心情:

“手抓羊肉刀剁面/炕上铺的六合毡

娃娃忙的去扫院/爷爷出门望几遍

今天要来啥贵客/从来没见这场面

说贵客也称贵客/红军要来取西川

(注:西川,指庆阳西川)”[7]

5.酒曲。酒曲就是人们在酒宴上助兴演唱的歌曲。酒曲在庆阳流传已久,现存酒曲的曲谱不超过十首。大致有两种表现类型:一类是猜拳行令过程中唱的,另外一类是猜拳分出胜负后唱的。

第一类酒曲相对简单,词曲较为固定,这种酒曲在猜拳之前一般都要唱几句吉利话作铺垫。如:“头品顶戴双叶花翎,三星高照,四级到五级,陆(禄)位又高升,七巧,八仙,划拳定输赢”等语,唱完后才开始猜拳行酒,如《酒曲(之六)》(七声清乐徵调式,见谱例7)。而且不同的拳有不同的“结束语”。如“大吉利”结束时胜者要唱:“拳儿我赢了,酒儿你喝了”。败者要唱:“拳儿我输了,酒儿我喝了”。若一方稍有差错就罚酒。酒至半酣胜者往往罚败者唱《数麻雀》《螃蟹拳》之类的酒曲。这种酒宴游戏广泛用于宴会,因其热闹助兴的效果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谱例7:

演唱者:野步英 采集者:祁世权

第二类酒曲的曲调一般不变,但是唱词千变万化,信口编唱,较为复杂,如:《迎接新人喜开门》,“迎接新人喜门开,先添人口后添财,今年娶回天仙女,明年生下状元来”。旋律自由流畅,因曲调自由伸缩增减,对演唱者即兴编唱、按曲填词方面的要求颇高,故流传并不广泛。

近年来,根据陇东民歌《十里墩》填词创编的庆阳祝酒歌——《美酒敬你来》广泛流传,“美酒敬你来呀,美酒敬你来,我给朋友敬上一个满杯杯来,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两杯,请你干三杯”。这首酒曲旋律上口,歌词质朴明了,通俗易懂,已成为新时期酒曲之代表。

此外,“陇东红色歌谣也是陇东民歌中的一块瑰宝,它以一种新的内容和价值内涵呈现了出来,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既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文献,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更大范围的人,这一时期的红色歌谣为陇东民歌的向外扩散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8]

(二)曲调结构

陇东民歌的曲调结构一般为单乐段结构,歌词与之对应,由上下呼应的两句构成(也有由于曲子出现衬句或因歌词重复而形成扩充乐段的情况),旋律起伏不大,由调式主音向上或向下作四五度跳进是其典型特征。

小调的调式颇为复杂,以“徵调式”为多,“商调式”次之,“羽调式”“角调式”并不多见。在实际运用中,“徵”“商”并非纯五声调式,而是以五声为骨干,加入偏音清角4,变宫7,闰有时同时出现在一首曲子里,如《冻冰》。大多数情况是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曲子里,如《妹子你别走》《忆南梁》等。

山歌的曲调结构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且与歌词相互对应,也由上下呼应的两句组成,上句一般落在主音上方五度音或四度音上,下句回到主音形成终止。歌词常为七个字一句,也可是十几个字,上句起兴,下句点意,相互呼应,再加上方言土语,甚是耐人寻味,如《干哥哥》:“半碗碗豆豆半碗碗米,端起个碗来想起个你”。山歌用的“羽调式”最多(如《送哥哥》),“商调式”(如《穷死穷活离不开你》)、“徵调式”次之(如《黄绵土》),“角调式”不多见(如《脚夫调》)。

号子的曲调一般由两乐句组成,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突出,唱词内容随兴编唱,唱词句式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句等,其代表作品如《军民大生产》等。

从陇东民歌的整体来看,有曲者约占一半,其曲调的随意性很大,即在这个地方这样唱,在那个地方又可以那样唱;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演唱者,表达出来的曲调、风格各有不同。

(三)唱腔特点

陇东民歌与陕北民歌由于地缘的关系,人们的生活习惯与习俗都有很多相近的地方,特别是华池、合水、正宁与陕北接界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几乎一样,因而陇东民歌与陕北民歌既相近又有区别。就陇东民歌与陕北民歌比较而言,陕北以山地民歌为主,陇东一带以平原民歌为主。平原民歌总地来说题材广泛,体裁比较大,结构规整。陇东民歌相对陕北民歌,山歌少,小调多,“唱”的多,“喊”的少,以叙事民歌见长居多,曲调相对平稳抒情。陇东民歌与陕北民歌的演唱方式相似,但是总地来说陇东民歌的演唱音区没有陕北民歌的演唱音区高,多处于中声区,演唱时真假声结合,落音多做下滑处理。

陇东民歌中小调的演唱一般多用平腔,似诉似说,委婉平和,如《卖货》《十里墩》。山歌的唱腔特点因唱词内容不同,有的高亢奔放,有的刚健明快,有的婉转悠扬,有的低回忧伤。其特点是适于叙述,感情细腻。信天游的唱腔全无定格,依各人嗓音条件、情感需要,声腔可大可小,可高可低,既能用假嗓、真嗓,也能真假结合。号子的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合,唱腔热烈雄健、朴实带劲。秧歌的唱腔特点豪爽大气,乡土气息浓郁,演唱中常用锣鼓伴奏,演唱者载歌载舞,情绪饱满,气氛热烈,节奏明快。酒曲的唱腔特点是热情活泼,朴素顺畅,诙谐幽默而不乏机敏,即兴性、趣味性较强,语音语势突出。

陇东民歌里面衬词衬腔的使用也十分丰富,颇有特点,如《毛主席号召大生产》中的“伊儿呀子哟”“得儿呀哈一个呀哈”;又如《边区十唱》(推炒面调)中的“变工队呀么,嗬嗨,唐将班子么,嗬嗨,劳动那组织,西哩哩哩嚓啦啦啦啦索罗罗罗呔,普遍来那么,嗬嗨!”(2)唐将班子:陕甘宁边区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宁县、正宁等地农民群众互助协作性质的劳动组织。[9]陇东民歌受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与当地语言保持着默契关系,如《长工谣》中的“半夜里掂装子挣断肠”,掂装子在陇东方言中即为扛粮食口袋;如《刘志丹是好汉》中的“刘志丹,是好汉,精脚片子打裹缠,腰里别的手榴弹,断的白军跑不湴”。此处的“断”在陇东方言里面就是追赶的意思,跑不湴(ban,二声)即跑不及的意思。这些方言的灵活运用让陇东民歌的唱腔更具陇东语音、地域特色。

三、文化价值

陇东民歌专家张积林、梁平正二位先生在《庆阳市民间歌曲集成》前言中写道:“在民间,古朴雅拙的文化艺术,更似繁星点点,五光十色,它们因落后而发达,因闭塞而独特。”[10]从陇东民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片土地上深远的历史脉络和厚重的社会生活,是这片土地上文化价值的真实体现。

(一)历史文化价值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对历史的反映,陇东民歌产生于陇东,多年来流传、发展于陇东,自然也会从多方面体现陇东这一块热土上的历史文化价值,真实记录当地民间的人、情、物、事。陇东许多民歌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按照月令叙事抒发感情。例如《冻冰》:

“正月里冻冰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飘。

三月里桃花满山红,四月里杨柳罩陇东。

五月里麦子收上场,六月里仙桃你先尝。

七月里葡萄打起架,八月里西瓜弯月牙。

九月里荞麦拢起茏,十月里雪花飘进门。

十一月柿子满街红,腊月里年货摆出城。”[11]

这一类民歌还有《扬燕麦》《女望娘》等。就其渊源来看,它与《诗经·豳风·七月》按月令叙事的特点是一样的,这是先周文化对陇东民歌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是陇东民歌历史文化价值的明证。

(二)语言文化价值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各地音乐独有的韵味都是由本地的方言决定的。陇东民歌以陇东方言为载体,民歌作者善于运用方言词语写人、抒情,把方言口语词的表达效果发挥到极致,这一特点跟毗邻的陕北民歌十分相似。“信天游中大量运用方言的构词法和语法成分,增强了民歌的地域特点和表现力。”[12]“举凡日常习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在婚恋歌中俯拾即是,表现了陇东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13]如:“胡基”(土块)、“盖的”(被子)、“木锨”(收麦子时扬场用的工具)、“言喘”(说话)、“骚轻”(轻佻)、“攒劲”(能干、漂亮)等等。陇东民歌中这种流传已久、活生生的方言土语把陇东民歌的语言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语言方面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当地流行的一些口语,如撒土、水泉、晌午、相亲、阴山坡、阳山坡等等,也与《诗经》中的语言相同。”[14]

(三)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就是民众日常的风俗习惯,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而一种民歌也有与它对应的民俗事象。陇东民歌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它必定与陇东民俗相互关联。20世纪初,陇东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诞生了大量的革命歌谣。这一时期的陇东民歌主要以歌颂革命、歌颂政党、歌颂领袖人物等为主题诉求,因此也称作陇东红色歌谣。(3)2006年9月,陇东红色歌谣被正式批准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陇东红色歌谣在进行革命主题诉求的同时,也保留和显现特定地域的生活习俗、宗教等民俗、文化学资料,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

如《刘志丹》《咱们的红军到南梁》《后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歌曲,我们从中可以了解陇东地区的农业生产习俗。从《刘志丹领导咱闹翻身》《劝夫当兵》《拥军小唱》等歌曲中我们可以知道陇东劳动人民的饮食习俗。从《南梁来了刘志丹》《歌颂领袖毛泽东》《太阳出来照地红》等歌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根据地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的热爱拥护。这些歌曲中均蕴含着特色鲜明的陇东风俗,反映了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陇东民歌的红色文化价值。“陇东红色歌谣把民俗风情与革命巧妙地结合起来,人们在享受热闹的红火的民俗风情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会体悟到工农革命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民俗风情在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精神与行为,渗透着革命意识的民俗风情也在慢慢塑造着接受者的革命思想。”[15]

陇东民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中我们可以对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历史、文化、民族、宗教、音乐、语言等等进行研究,其丰富地蕴含着其他资料难以替代的独特价值。

费孝通先生提倡文化自觉,认为这是当代知识分子最应该拥有的一种人文品德;有了文化自觉,才可以真正深入领略浩瀚博大的中华文化精髓。陇东民歌经过了岁月的积淀和凝练,留下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宝藏,是对陇东大地上的文化、音乐、民俗等多方面情况的直接反映。保护性研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有的文化自觉;只有这样,以陇东民歌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才能得到一定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陇东民歌文化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谁远谁近?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