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式园林形成发展之中英对比分析

2020-08-31王文婉古新仁魏雅琦

现代园艺 2020年17期
关键词:造园园林

王文婉,古新仁,魏雅琦,杨 梅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 330045)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国内越来越多的园林建设融入西方造园理念,盲目仿造西方造园手法。从1920 年在西方殖民地建造的城市公园起,许多公园沿用大片草坪、曲折的河流及小山丘为特征的英国风景园模式。如上海浦东世纪公园,占地140 余hm2,但人工湖面与草坪面积就占了近一半的比例,以及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广场等均高度体现西方园林特征[1]。仿造西方造园的趋势导致园林中“中国特色”骤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园林也逐渐成为一种“稀有物”[2-3],如何创造出既顺应时代发展又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特征的现代化园林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中国园林和英国园林都是自然式园林的代表,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异同,已有文献大多是对造园风格、造景手法、建筑艺术等单方面进行研究,综合其发展历程来进行中英园林比较的文献较少。通过对两国园林发展过程中的造园特点、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结合案例,比较两国自然式园林发展过程中的异同,总结几点可供参考的造园意见,以期更好地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更准确地借鉴英国造园手法,建设出具有传统园林特色和时代风格的现代化中国园林。

1 中英自然式园林发展过程及特点

1.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阶段特征

周维权先生将中国古典园林分为4 个发展阶段,在园林演变的进程中,主要受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经济上,地主制经济结构贯穿园林发展整个过程[4];政治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并在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意识形态上,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但儒学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此三者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影响了园林各个阶段的变化。

1.1.1 生成期——商、周、秦、汉。在这1000 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国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商周时畜牧业发达,出现了供王室进行狩猎活动的“囿”;人们不能科学地去理解自然界,对自然界怀着敬畏之心,所以建“台”以通神;后来人们在田地里种植果园和蔬菜,被统称为“园圃”。此三者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3 个源头。秦一统天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推动了皇家园林的发展。东汉中期以后,庄园经济兴起,各庄园主通过各种方式兼并土地并拥有自己的庄园,从一定程度上避开了中央集权,并促进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思想的发展。

该时期园林建设总体比较粗放,成长变化极其缓慢,主要造园活动是建造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崭露头角,数量不多,规格与形式基本模仿皇家园林。人们高度尊重大自然,运用山水要素在池沼堆砌洲岛,开创了人工堆山的记录并形成了一池三山的布局。园林功能逐渐由圈养、通神、生产转变为游玩、观赏,造园思想尚不成熟,审美意识不高,造园技术处于初始阶段。

1.1.2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十分普遍,官僚士大夫重视园居生活,为避免到郊外的跋涉之苦,便开始营造园林,私家园林应运而兴。儒学独尊的地位被动摇,儒、道、释、玄诸家争鸣,玄学主张返璞归真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山水艺术得到大力发展,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成为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

这一阶段园林规模由大变小,园林形式由粗放到精致的转变,私家园林成为造园活动主流,造园活动普遍重视精神生活的需求。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这一时期造园主要指导思想,造园技巧由写实转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园林山水审美情趣的大力发展,产生了以自然美为美的核心思想,在造园中体现师法自然的手法。此外,大量寺、观、庙宇兴建,开始出现寺观园林形式,形成由皇家、私家、寺观3 类园林构成的园林体系雏形。

1.1.3 全盛期——隋、唐。隋唐时期开通大运河带动了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民间也普遍追求园林享受乐趣;儒学重新获得正统地位,敢于对历史(玄学)的消极无为、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有敢于对历史的批判态度;文化艺术上开始追求诗画互渗,文人也积极参与造园活动;在城市建设方面,隋文帝在长安城建设中把供水水系视为重要基础设施并不断完善,在隋炀帝新建的都城洛阳中水道密布,也促进了园林的兴盛。

这时期各类园林创作技巧手法更为成熟,园林类型多样化。园林建设中更关注景物的细致处理,“假山”一词开始用来形容园林堆山,城市水系丰富了水景创造,园林艺术得到升华并开始有意识地塑造园林意境。寺、观、庙宇开始承载园林实用性功能,成为城市公共交往空间,文人积极参与造园活动并产生了文人园林,还衍生出衙署园林、公共园林等其他园林。

1.1.4 成熟期——宋、元、明、清。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可分为两宋、元明清初、清中后期3 个时期来研究。

(1)两宋(公元960 年~1271 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人辈出,群星璀璨,文化发展可见一斑[5]。园林是体现文化的一部分,也发展到了成熟的境地,其内容和形式不再多变,造园技巧、艺术得到较大提升。

(2)元明清初(公元736 年~960 年)。园林大体上是两宋时期的延伸,也有发展和变异。明初战乱甫定,造园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永乐以后呈现活跃状态;明末和清初达到高潮。造园技巧上有很大进步,并且开始出现了记载造园经验的理论著作,但造园思想却日益萎靡。

(3)清中后期(公元1736 年-1911 年)。园林结合过去各时期的造园手法,高度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园林功能多样化,实用功能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精神消遣功能。造园思想逐渐偏向世俗化,使造园活动更注重形式主义,造园理论大不如前,再没有出现《园冶》《长物志》那样的理论著作。

1.2 英国风景园发展的阶段特征

早期的风景园以规则式为主,随着经验主义哲学、君主立宪制、回归自然思想、社会经济模式转变等影响,自然式风景园开始形成。18 世纪中叶,自然式风景园越来越受到欢迎,成为欧洲造园领域的一场革命[6],开创了自然式园林的新时尚。

1.2.1 不规则造园时期(生成期)——18 世纪前20 年。随着查理一世个人专制统治的结束,人们在精神和政治方面都希望得到心灵上的自由,这一社会现象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从而削弱了君主的政治权利,体现君王权利的规则式园林形式逐渐被摒弃[7-8]。沙夫茨伯里伯爵三世和艾迪生为自然风景园在英国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前者认为纯粹的大自然本身要比规则式园林的景色美得多,后者提出了园林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才最完美的观点。

造园家们积极追随他们新的造园思想,以范布勒和布里奇曼的观点和作品最为突出,范布勒在霍华德庄园的整体布局和一些不规则的树丛中就体现了摆脱几何对称式造园的做法,布里奇曼在斯陀园中不规则的园路和种植方式以及首创的界沟,都为风景式园林发展奠定了基础。界沟的出现使园林粗放的形式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这一阶段只是在整体几何布局的规划上做了一些变化,但具有本质意义的观念革新,重新认识自然并尊重自然。

1.2.2 园林庄园化时期(发展期)——18 世纪20~80 年代。这一时期英国圈地运动由不成熟到大规模普及,城市中的权贵和富豪对改观的乡村风貌产生兴趣,使得园林庄园化的风气兴盛。许多学者的思想、言论与著作成为自然式园林的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造园理论家是亚历山大·波普,他唾弃违背自然的做法,并呼吁要让自然永远不被忘却,强调园林应具有风景画一样唯美的景观[9]。

最活跃的造园家是肯特与布朗,肯特对斯陀园进行全面的改造,主要将规则式园林景致改为自然式,尝试营造从每个维度都可以看到如画的园林[10]。布朗是第一位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造园家,他对界沟(哈-哈墙)的处理手法比布里奇曼和肯特更为得心应手,把布局联系成整体,完全消除了林园与花园的区别,形成极度纯净的园林风格。他们高度模仿自然并再现自然,在造园活动中基本遵守师法自然的原则,重视富有野趣的自然风景营造,为绘画式风景园做了铺垫。

1.2.3 绘画式园林时期(成熟期)——18 世纪末。18 世纪后期英国浪漫主义思想盛行,该思想强调对自然的尊重与崇拜,文学家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对自然风景和艺术表达都有显著的绘画特征[11]。当时欧洲正兴起中国式造园热潮,拥护中国园林风格的钱伯斯成为造园家代表,他反对布朗式园林过于平淡的自然,提倡向中国园林那样,将造园与诗歌、绘画相联系[12],两者造园思想上的争议促进了英国造园艺术的变革,带来了雷普顿将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造园思想。

造园家提倡造园不仅仅是改造自然,还要高于自然,富有艺术情操,使自然与艺术和谐。随着中国热的盛行,中国式建筑、假山堆叠手法等传入英国,此外,植物配置上将不同树种组成自然式树丛,将直线与曲线结合,造园要素运用更加成熟,这些要素的运用丰富了园林功能,除了社交,还兼具休闲、散步等游乐体验,对园林的实用功能更为重视。

1.2.4 园艺式园林时期(定型期)——18 世纪末~19 世纪中。18 世纪末英国不再追求高度自然的园林风格,19 世纪初开始植物造景的风潮,海外贸易的拓展和殖民地的迅速扩大,促进英国植物种类多样化,造景元素大量运用植物,并以自然式手法种植造景[13]。园艺家和造园爱好者极力展示各类植物配置的思想促进了园艺式园林的产生。

这一时期英国造园家不再追求园林风格本身的变革,而是将造园兴趣转向植物配置上,整体的造园艺术水平基本定型,但植物造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花镜、模纹花坛开始流行并对世界园林产生影响。

2 中英园林经典案例分析

中英园林都崇尚自然式园林,但具体做法存在差异。英国风景园林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对中国园林的理解更多地流于视觉表象,园林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形似而非神似,通过案例简析两国园林的异同。

2.1 相似之处

2.1.1 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中英两国对自然的态度是相似的,在园林的选址上与造园要素上都强调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中国园林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将园林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造园最初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从大自然中提炼出造园要素及园林景象,并在人工园林中加以表现,形成了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潮,均展示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如寄畅园在选址上西临惠山,东南望锡山,水源充沛,自然环境幽美,在园景布局上很好地利用了周边环境特点(图1),锦汇漪和黄石叠砌的假山作为园内的主体,山水骨架共占去全园1/3 以上的面积,可见自然要素在造园中的重要性;在英国园林中,随着规则式园林向自然式园林的转变,造园家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本质的转变,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场地四周的自然风貌加入造园考虑范畴,注重对场地自然美的发掘,在园林形式上更加追求自然景致。如霍华德城堡园林在地形处理上充分利用原有地形进行造景,四风神庙宇就很好结合地形的园林建筑(图2),范布勒与霍华德等是追求园林“崇尚美”的先驱,他们尊重自然景致,反对单调的园路,寻求园林空间的丰富性,追求灵活自然的园林样式[6]。

图1 寄畅园位置图(来源:《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

图2 四风神庙宇(来源:《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

2.1.2 追求享乐的思想。中国在魏晋南北朝大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园林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寄托场所,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也慢慢融入到了造园活动中。如寄畅园在筹划中就有解除烦恼、追求清静享乐之意:九狮台峰峦层叠的山形好似姿态各异的群狮,妙趣横生;八音涧在堑道中的回声又好像是空谷流水的琴声,创造出清净享乐的意境,乾隆帝驻跸时赋诗“独爱兹园胜,偏多野兴长”来赞美此园;整体氛围体现寄畅园寻求精神享乐的造园思想。英国自然式园林开创了人们在自然中休闲娱乐的习惯,培根的新哲学观点为英国自然式园林奠定了精神享受的思想基础,他把中世纪末人们对幸福追求的欲望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喜爱在“自然荒野”放松。此外,他在《论花园》中写道:“种植花园是人类乐趣中最为纯洁的事,也是人的精神最好的滋补品。”[14]把园林艺术当作是精神上的放松与洗礼。到18 世纪,英国造园指导思想转向要寻回失去的乐园或者说重新与自然和谐共存,在园林中获得快乐。

2.1.3 造园要素运用手法。造园要素运用手法类似。中英园林在造园要素上均以植物造景为主,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水体的动静结合以及构筑物的运用等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在园林构筑物方面,中国的亭台楼阁、英国的小建筑雕像等园内构筑物都成为点景的主要装饰物,兼具观赏与休息的功能,部分构筑物分布在园林景观轴线上形成视线焦点,增加园林的纵深感,同时也突出建筑主体,引导游人观赏。寄畅园内构筑物形式多样,入园进扉门,往南走过一小段连廊到达知鱼槛,是一个突出水面的建筑物,游人可凭槛而憩,观赏对岸之景,同时也可以作为被观赏之景;北有嘉树堂(图3),是依据原有地势而建,地势较高,可以纵览全园之景,也作为景观的视线焦点。英国邱园中的中国塔是典型的仿照中国的建筑,霍华德庄园内的构筑物也基本都分布在轴线上(图4),方尖塔坐落于2 条大街焦点处,汇聚人们的视线,阿特拉斯喷泉位于城堡正前方,形成花坛的中心。

图3 寄畅园建筑分布

图4 霍华德庄园构筑物分布

图5 开合的水面

图6 水景分布图

在水景处理方面,两国园林都将动态与静态水体结合造景,水岸处理以自然式弯曲驳岸为主,注重自然式布置,追求自然景致。如寄畅园内有静态水池“锦汇漪”和动态水景“八音涧”,锦汇漪水池呈狭长形(图5),池中部有知鱼槛和鹤步滩对峙收缩,把水池划分为南北两方水域。此外,北水域在平面上又被七星桥所隔,将水域再次一分为二,水面开合有致,富有变化;八音涧水源引自惠山泉水,泉水滴落在堑道的回声仿佛是不同的音阶声,增加了自然野趣气氛,令人心旷神怡。英国园林一般面积较大、地形平缓,难以创造出较大高差的动态水景,霍华德庄园中水景形式多样(图6),有大面积的自然形态的静态水池,借鉴中国蜿蜒的溪流在园内开挖了一条人工河流,给水景增添了一些变化与灵性;还有英国园林中最常见的喷泉,霍华德庄园中的“阿特拉斯”喷泉,是南花坛的中心,喷泉在这给静谧的花坛带来了一些生气,增加了自然气息。

在植物要素方面,两国园林都以林地造园为主,根据树木自身特性,结合自然的植物群落特点,以自然方式进行乔灌木搭配。寄畅园中植物种植疏密有致,西北角假山处种植了大量树木,多是四季常青的香樟和落叶乔木,东南和东北角以草坪为主,点缀了几株乔木丰富植物层次,植物配置整体富有山林野趣。此外,沿水岸有种植呈线形的树木,在双孝祠和秉礼堂建筑周边有孤植树造景(图7)。英国园林受国土风貌和自然气候的影响,疏林草地成为最具特色的景观,霍华德庄园也不例外,整个庄园内还种植了多层次的乔木和灌木,包含了丰富的花园区域,除南方规则式花坛与规则的行道树外,也有一些不规则的植物景观,尤其在府邸东侧,有一片小树林,与范布勒的几何花坛形成强烈的对比(图8)。

2.2 不同之处

图7 寄畅园植物分布图

图8 霍华德庄园植物分布图

图9 寄畅园近瞰(来源: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

图10 霍华德庄园近瞰(来源:引自网络)

2.2.1 影响因素。中英两国自然式园林发展除了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经济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他的一些影响。比如在园林推动者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推动者有士大夫、造园家、文人、画家等,士大夫对园居生活的重视并参与建设,隋唐时期文人和画家积极参与造园,造园家在园林营造中融入诗画艺术以及文人和造园家将成熟的造园经验记载下来都是促进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英国,推动园林发展的主要是思想家和造园家,生成期的思想家对自然美的认可为风景式园林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造园家将这些造园思想融入当时园林建设中,推动风景式园林的发展。在世界园林对园林发展影响方面:中国受到外国影响较少,在东汉时期从古印度引进了佛教,促进了中国寺观园林的发展,但中国园林发展更多是受国内的影响;英国园林发展受外国影响较多,在造园要素运用手法上受中国的影响较多,使得造园手法趋向自然化,在园林景象上受法国和意大利的风景画作品影响较多,这些都促进了自然式园林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2.2.2 园林形式。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较为含蓄,思想上追求由内而外的情感,注重园林意境的表达。《说园》中指出,中国园林以小见大,以有限空间造无限意境,园林游憩空间都经过仔细推敲,以达到游园者融情于景的目的,追求含蓄美。无锡寄畅园占地约1hm2,规模不大,通过分割水面、延长视线、巧借园外之景等手法,在园内构成远、中、近3 个层次的景深,以拓展园林景致,小中见大,是园林表现含蓄的体现(图9);英国风景式园林是一种粗犷的形式,追求宽阔的园林空间,较少营造园林意境。造园活动中大片的缓坡草地成为园林的主体,湖面多是宽阔的静水面,整体趋向于牧场式的园林空间,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粗犷形式。霍华德园林面积超过2000hm2,草坪面积占比极大,水体以大湖面为主,空间层次较少,园林整体展示了大自然的“田园风光”,体现一种广阔的园林景致(图10)。

2.2.3 园林功能。在园林的功能上,中国古典园林最早是用来种植果蔬、圈养动物,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奢侈品”,常被王室贵族当作休闲娱乐的场所,作为他们的私人花园,不能满足大众的休闲需求,且园林更多的是被当作一个精神消遣的场所,公众实用性较低。寄畅园始建之初的功能如其名所表达,是用于寄托情感的场所,景物营造上讲求别具一格的意境,园林整体注重精神享受与山水画般的景致,忽视了人在园内的活动需求,且一直为秦氏家族所有,属于宅第园林的一种,不对外开放;英国园林向来重视园林的实用功能,园林中常见大片的草地,绿茵茵的草地不仅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也便于人们在园中开展社交活动,且英国园林素来有对公众开放的良好传统,园林功能以休憩和娱乐为主。霍华德城堡园林19 世纪中叶定期向公众开放,庄园内的大草坪、树林、水景等空间都供公众在园内休闲游憩。

3 结论与讨论

梳理了20 世纪前的中英自然式园林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各个阶段的发展背景与园林特征。在这基础上,对比两国自然式园林发展发现:两国园林在对自然的态度、享乐思想和造园要素的运用手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宏观层面比较两国园林的不同,发现两国园林发展的影响因素、两国园林形式以及园林功能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异同,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中国园林的特征。

古今结合,中外互鉴,我们不仅仅需要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也需要借鉴英国风景园的造园手法。在造园理念方面,要秉承中国园林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理念,也要借鉴英国园林的经验主义来规避一些错误;在造园要素方面,随着现代园林的西化,尊重自然、充分发挥大自然的景观价值更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对大自然本身的处理手法上多参考传统园林建设,更多地凸显自然景致;在园林功能方面,既要学习英国注重园林的实用性,也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中情感寄托功能,尤其是意境的营造,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不仅仅要考虑到园林满足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实用性功能,也要考虑人们在园林中精神上的放松。

我们需要学习传统的造园手法但不能过分崇拜,要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对园林历史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并综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把握取舍,在现代园林中更准确地继承,创造出既顺应时代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

猜你喜欢

造园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园林里的中国
中日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研究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