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中寻机:推进“十四五”时期浙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2020-08-30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十四五产业链浙江

2020 年以来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世界经济下行趋势,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拐点。这一变化或成为影响浙江即将启动的“十四五”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因此,危中寻机,是坚持底线思维,顺应和把握世界趋势,推进“十四五”时期浙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基本态势

疫情重挫世界经济,不同于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疫情扩散蔓延重挫经济增长,2020-2021 年间世界经济阶段性停摆将致各国经济大幅衰退并陷入萧条,国际贸易严重收缩,全球资本寻求避险通道。进入5 月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新增确诊病人数持续上升,2020 年全球经济仍然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真正的全面恢复,仍然期待疫苗研发成功并大规模投入使用,因此,2021年出现经济增长数据的技术性反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准确研判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基本态势的影响,是更大力度推进“十四五”时期浙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基础性工作。

(一)疫情重挫世界经济增速和经济增长信心

4 月14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20 春季报告)》认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预计2020 年全球经济将急剧收缩3%;假设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预计2021 年全球经济能实现复苏,同比将增长5.8%,但总体上无法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经济水平。据此计算2020 年和2021 年全球GDP 的累计损失保守估计达9 万亿美元,大于2019 年日本和德国的GDP 之和。从各类经济体来看,东盟五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跌幅预计小于全球平均水平和发达经济体;对世界前十大经济体的2020年经济预测中,只有中国和印度是正增长,其他都是负增长;整理金砖五国的数据,只有中印两国能实现正增长。由于疫情仍在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偏乐观,不排除7 月份有一步下降的可能(见表1)。

各国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严重不足。英国对本国经济前景的预测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悲观,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The 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OBR)预测2020 年第二季度英国GDP 同比可能暴跌35%,全年可能下降13%,是300年来英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美国实际GDP 年化增速将在二季度跌至-39.6%(同比-11.7%),其后在三季度大幅反弹至-23.5%(同比-7.4%),四季度有所回落(-10.5%,同比-5.5%),全年增速-5.6%。德国联邦经济顾问委员会早在3 月底就预测持续十年的经济增长终结,今年二季度将断崖式下跌10%以上,2022 年才有希望逐步恢复。目前已公布2020 年一季度数据的国家均不乐观,美国GDP 环比负增长4.8%,仅次于2008 年四季度的-8.4%(按同比计算GDP 增长为0.32%);欧元区一季度GDP 环比下降3.8%,创1995 年以来最大降幅,同比-3.3%;中国-6.8%。欧美各国二季度的收缩会比一季度更大,全年收缩已成定局。

表1 2018-2021年世界前十国家及金砖国家经济增速(%)

疫情之后世界经济将陷入大衰退大萧条,2021-2025 年就是中国“十四五”时期。疫情造成全球化受阻甚至倒退,冲击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去全球化”可能更多地表现为碎片化和区域化,疫情期间受到冲击的商品供求关系迫使各国重新定义全球产业链,并在经济安全与经济效益之间重新权衡,局部可能出现产业链“脱链”,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经济体之间的“脱钩”,加大了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确定性。

(二)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同步严重萎缩

从货物贸易看,各国经济停摆,人员流动急骤收缩,导致多个行业停产,对商品的需求下降,进出口同步萎缩;蔓延到国际上,就出现了国际贸易中的退单潮、对粮食等的需求恐慌加大了粮油等市场的价格波动、全球原油在减产计划后仍然供大于求甚至出现了期货市场的负价格交易,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十四五”时期国际贸易数量和规模。根据4月8日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年度报告,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32%,超过了2009 年全球贸易因金融危机导致12.6%的降幅。从地区上看,基本上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都将出现两位数的下降,其中北美和亚洲的出口贸易将受到最大打击;从行业来看,电子和汽车制造产业的贸易缩水将更为严重。疫情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更大。由于对跨国人员流动限制远远超过2003年SARS 时期,直接冲击了国际旅游业、国际航运业、商贸服务业、各类文化体育产业等。根据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的数据,这个欧洲最大空港今年一季度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4,但进入四月以来的两周客流量暴跌95%以上,货物流量下降28%。“十四五”时期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对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冲击更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计算,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进出口占GDP 比重由前三位依次是德国、韩国、墨西哥。

疫情导致的经济顿挫和国际经济联系下降,需要比金融危机更长的恢复过程。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经济体开始反思既往的产业政策,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顶端同时分享着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但是疫情期间各国间停航导致产业链人为中断,基本消费品特别是防疫物资断供,似乎证明了“制造业回归”的正确性。因此,“十四五”期间即便疫情真正结束,对各国贸易政策的影响还会持续,“以邻为壑”甚至出现产业链全球化向区域化和本土化的收缩,发达经济体会在经济安全和效率之间平衡,重新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这将大大影响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和比重。

(三)国际资本市场的整体收缩与不稳定性

美股在3 月9 日~18 日短短十天内史无前例地出现四次熔断,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大幅动荡。加上美联储近期出台的“降息+量化宽松”组合拳,各国纷纷仿效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各种财政刺激政策,导致全球资本市场避险情绪明显。美元指数先抑后扬,黄金价格大涨,这是危机时期资金避险的典型表现。美元、美债和黄金是这段时间最好的投资避险途径。此外,资本市场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出现、期货市场出现负值交易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全球金融市场重构,使经济反弹不稳定、难持续,充满不确定性。

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跨国公司因疫情停产因贸易停摆也停产,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论调甚嚣尘上。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预计会使全球FDI 下降5%-15%;41 家公司全球排名前100 的跨国公司发布声明,表示其利润可能会因为销量下滑或供应链中断而降低,部分公司表示将会放慢在疫情影响地区的投资。产业链区域化或本土化,不仅影响国际贸易规模,而且直接导致全球直接投资萎缩。

|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稳定开放型经济发展大局

浙江是传统的外贸大省,进出口贸易规模全国第四,出口全国第三;2019 年出口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13.4%,2019 年浙江的外贸依存度49.45%,高于全国平均12 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世界经济大幅衰退直接影响浙江对外贸易,因此危中寻机的首要任务是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尽快稳住外贸基本盘。

(一)稳住欧美市场

欧盟和美国是浙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9 年浙江进出口中32.93%是与欧美的贸易,其中出口占比高达38.84%。疫情导致欧美市场萎缩,加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一季度浙江对欧盟与美国的出口分别下降13.4%和15.6%,因此稳外贸首先就要稳住欧美市场。“十四五”启动在即,面临世界市场需求萎缩和航运运力缩减这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要利用好“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不仅要对外贸订单变化及早预警,同时利用系统升级后打造的新平台,为上线的外贸企业提供便捷的信保投保、在线退税、融资服务等全链条功能;利用平台系统数据,为企业特别是对受疫情影响明显的中小外贸企业,申请抗疫复产期间的各类支持政策提供各类信息支持,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平稳渡过因订单变动导致的特殊时期。二是加大贸易模式创新力量,“化大为小”,稳定对欧美市场出口的总量规模。充分利用覆盖浙江全省的跨境电商综试区平台,大力对欧美地区跨境电商出口,把传统的B2B 的贸易订单通过国际电商网络直接转化为B2C 的出口模式;加快推广日渐成熟的市场采购模式,带动省内多地专业市场线上线下联动发展。三是适时调整国际货运方式。针对跨境电商小额化和欧美订单缩减的特殊情况,排除航空运输成本高企和海运的不确定性,折中选择铁路运输,通过中欧班列连通中欧贸易。尤其是浙江的汽车制造行业,可以考虑沿中欧班列沿线尽早布局以应对“十四五”期间的全球产业链变化。

(二)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东盟早已跻向浙江前三大贸易伙伴、浙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浙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重要的目的地;2020 年一季度,东盟与浙江的贸易相对稳定,超过美国成为浙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9 年浙江前十大贸易伙伴按国别分依次是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英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越南,“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占据主体。因此,“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深耕细作,不断挖掘市场潜力。一是在严控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的防疫抗疫产品出口,从现在的防护产品和检测产品,逐步拓展到医疗产品与设备的出口,不断提高产品的出口附加值和中国制造的知名度。二是推动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平衡发展,不断扩大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贸易伙伴间进出口贸易同步发展,有利于减少因贸易差额引起的摩擦与争端,有利于维护长期稳定的经贸关系。三是重视和鼓励“顺贸易”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东道国与投资国之间的贸易,同时要鼓励本国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边发展,更多地重视产品研发与营销策略,逐步向产业链上流发展(见表2)。

(三)抓住浙江外贸增长的新机遇

2020 年一季度浙江对外贸易增速领先全国,其中热点是大宗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大宗商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舟山市,因此舟山一季度的进出口同比增长66.7%,其中进口增长高达92.2%。国际货物贸易全球普遍受到冲击,国际服务贸易中凡涉及人员流动的都严重受挫,但是数字服务贸易或依托数字传输的国际服务贸易却实现了逆势上扬。因此,要稳住浙江外贸在全国的比重和地位,必须抓住这两大增长点。一是要利用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保持大宗商品交易规模,不断拓展大宗商品交易品类。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油气全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去年以来原油进口规模成倍地增长。经济下行压力下,低油价或将持续,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加快各类油储设施的建设,争取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增储量,吸引国内外油企来此交易交割,扩大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球油气油品贸易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此外还要以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平台,不断丰富大宗商品贸易的品类,除原油、铁矿石外,金属和金属矿砂的进口品类还在不断增加。二是要高度重视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虽然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规模只有同期货物贸易的1/8 左右,但其中数字服务贸易占比高、增长快,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等是浙江国际服务贸易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大量独角兽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集聚浙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直接带动了相关行业产品的贸易,毫无疑问是浙江稳外贸稳就业的重要支撑点(见表3)。

表2 按国别分2019年浙江省前十大贸易伙伴

表3 2020年一季度浙江国际贸易情况汇总表

|坚持民营企业为主体不断深化全方位开放

浙江民营企业是浙江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角色和主导力量。长期以来,浙江对外贸易主体是民营企业,2019 年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出口中的占比高达77.67%;从对外直接投资看,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浙江民营企业就开始对外直接投资,30多年来对外直接投资覆盖148 个国家和地区。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般贸易比重高加工贸易比重低、中外合资合作偏少、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偏小等问题。“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民营企业为主体,吸取1998 年和2008 年两次成功应对的经验与教训,在深化浙江的全方位开放过程中实现民营企业的新一轮国际化成长。

(一)抓住暴露出来的短板,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

浙江企业2 月复工复产,但是随着欧美疫情的蔓延,跨国物流中断,省内企业的物料、原材料出现短缺,甚至就因为缺一个配件就导致成品下不了线,暴露出了多年产业集聚中仍然存在的最短板。因此,浙江民营企业应该重视这类问题,短期内完善企业生产应急方案,中长期或自主研发或寻找国内的替代企业来重塑企业内部筹供体系。同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暴露出产业链上的短板恰恰为优化和完善浙江产业集聚区提供了思路,产业集聚从早期生产企业聚集到后来鼓励研发和创新,现在应该考虑的是产业集聚的本质问题,那就是打造无缝对接的完整产业链,提高国内产业链的韧性。

(二)提升企业治理能力,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存量数越来越大。截至2020 年3 月底,全省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10658 家,累计中方投资备案额5998.5 亿元。我省对外投资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香港、美国、印度尼西亚、瑞典和德国,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大。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及投资规模收缩,同样会加大浙江企业海外融资的难度。由于大环境的变化,以及疫情引发的其他问题,浙江民营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可能面临更大风险。在欧洲,从事商业零售及批发的企业可能因运输导致的货源问题受到影响,从事餐饮服务业的因疫情受到冲击更大;在非洲和拉美经营的各类风险更大。后疫情时代加大了浙江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成本,特别是近几个月来,很多民营企业国内员工出不去,海外员工回不来,加上疫情带来项目延误或因其他原因中止,海外分支机构因疫情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对于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来说,通过疫情反思多年的海外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所以,要全面提升企业的治理能力适应全球化形势新变化的需要;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国际化,提高资本和人才两大要素的国际化水平,紧密联系国际市场,控制“脱钩”风险,克艰克难,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力度,稳稳嵌入全球产业链

疫情之后,欧美企业也普遍停工停产,以汽车制造业为例,3 月中旬以来多数企业停产,五月德国的产能仅恢复17%。与中国在产业链上对欧美的依赖不同,从目前来看,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企业在产业链上对中国的依赖度并不高。以2019 年德国外包的来源国看,欧盟27国占有62.4%,中国仅占5%。根据安永咨询针对145 家德企的调查,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准备因此次疫情而调整他们的供应链。产业链“去中国化”不会大规模化,但肯定会发生。特别是近年来目前中国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已经接近东欧各国,因此欧洲企业在生产稳定性安全性与经济效益之间权衡的话,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会在产业链重构中会失去竞争优势。所以,必须加大力度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稳稳嵌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不可替代的隐形冠军企业。

|加快数字化转型助推浙江高水平开放

“数智抗疫”成为浙江在抗疫过程中始终领先一步的法宝,也是浙江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借鉴“订单+清单”监测预警模式,精准服务中小企业

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中美贸易磋商第一阶段协议》生效,浙江外贸面临重生困难。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中,浙江省商务系统创造性地打造了“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管理平台,精准对接了浙江六万多家外贸企业,不仅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中为浙江省制订防风险稳外贸政策提供了精确数据,同时为各类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了信保投保、在线退税、融资服务等全链条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在“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迭代升级后,将可以进一步利用平台数据与动态的订单信息精准评估信贷展期、信贷规模与时限等,帮助浙江外贸企业渡过后疫情时代的至暗时刻,更好地服务浙江高水平开放。

(二)抓住数字消费(新消费)的风口,丰富数字经济产业链

后疫情时代新兴的数字化产业不断涌现,成为规避疫情风险的主要手段。从新消费到数字消费,涵盖的服务业产业门类越来越多,补上了传统外贸企业重生产轻营销的短板,帮助部分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疫情影响了全球各类商业展会,代之了更多的网络磋商和网络交易,这对较早进入互联网平台的浙江企业极其有利,通过阿里速卖通、亚马逊等成功维系和拓展海外市场。在传统消费向互联网转型的同时,数字化带动了新的服务业的发展。后疫情时代,数字医疗、数字诊断、数字检测等大健康产业迎来巨大利好,也是数字消费的新增长点。浙江省内在未来科技城等地已经集聚了一批有代表性企业,并在此次疫情中逆势上扬,随着之江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运行,浙江数字经济的产业链会更加丰富,有效地避免与国际“脱节”。

(三)继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

今年新的《外商投资法》正式生效,全面开放政策进一步落地。前者使得全国的营商环境差距缩小,后者侧重金融业诸多领域外资股比调整,对浙江引进外资而言均非利好。同时,全球直接投资规模的收缩以及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趋势,使浙江引进外资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只有继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创新政府经济贸易管理职能,才能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数字化政务平台的不断升级,政府共享信息不断增加,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成本和办事成本,塑造了公平、透明的政府形象;继续数智联动的模式,利用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落户浙江,稳定浙江进出口贸易规模,带动浙江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猜你喜欢

十四五产业链浙江
筑牢产业链安全
Mother
Task 2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