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泄水建筑物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2020-08-30贾丽炯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出水口模型试验水头

贾丽炯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一、概况

本电站工程为一等大(1)型工程,枢纽建筑我物包括上水库、下水库(已建)、输水系统、地下厂房洞群和开关站、下水库泄放洞等,电站设计安装4台单机容量375MW的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总装机容量1500MW,年发电量25.125亿度,年平均抽水耗电量32.63亿度。下库进/出水口位于距下岸水库大坝约650m处,两进/出水口平行布置,轴线间距离为24.0m,由进水渠、前池段、拦污栅段、扩散段、调整段、检修闸门塔、渐变段、尾水隧洞等组成。进水明渠长约200m,宽73m,底板高程为172.0m;进水明渠后接前池,前池底板高程161.0m,与明渠之间通过56.5m长的反坡连接,坡度1:5;反坡底端与进/出水口间经拦渣坎分为15m的沉渣池和30m的前池。进/出水口扩散段长34m,调整段长7m,调整段断面6.0×7.4m(b×h);后接检修闸门塔,闸门孔口尺寸6.0×7.4m(b×h);闸门后接尾水隧洞,设12m渐变段,隧洞由6.0×7.4m(b×h)方形渐变为直径7.4m圆形隧洞。

二、模型试验设计

(一)模型比尺和模拟范围

根据模型试验任务书要求,模型几何比尺为1∶50(Lr=50)。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采用正态模型,其它相关水力学参数的比尺分别为:

流速比尺:Vr =500.5=7.071;

流量比尺:Qr=502.5=17677.669;

时间比尺:Tr=500.5=7.071;

糙率比尺:Nr=501/6=1.919。

整个模型由供水系统、下游水库和尾水明渠、进/出水口、量水系统以及回水系统等组成,模型制作和安装见图1。

模型模拟制作范围:纵向长570.0m、横向宽300.0m。下库地形模拟至215.00m高程,下库地形和尾水明渠均根据设计资料采用水泥沙浆制作,进/出水口及泄放洞采用有机玻璃制作。出口附近区域内的开挖地形按设计图模拟制作。

(二)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

模型试验中,采用电磁流量计量测模型流量,水位采用测针测量,流速用旋桨流速仪测量,压力采用测压管和测针进行观测。对某一点的水位、流速、压力等均分别测量三次,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进/出水口设两个观测断面,各孔口的每个观测断面均设有三条(左、中、右)观测垂线,每条垂线设5个测点。尾水渠共设五个观测断面,根据尾水渠各个观测断面处水面宽度,各断面设5条观测垂线,每条垂线分别设有3个(表、中、底)流速观测点,其中,底部测点距渠底2.0m,表面测点位于水面以下1.0m。模型试验设计、模型制作和安装、试验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均满足水工常压模型试验规程要求。

三、原方案模型试验

(一)抽水工况下水流流态、流速分布

电站抽水时,进/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比、分流系数、流速分布不均匀系数、平均过栅流速以及最大过栅流速等参数的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进出水口内各流道的分流系数及分流比(电站抽水)

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各流道的分流比约28.5%~36.8%;分流系数约0.86~1.10。不同工况下的分流比之间差别不大,分流稳定,进流均匀。基本能够满足各流道之间均匀进流的要求。中间流道②的流量略小于两侧流道的流量。电站在工况条件下抽水时,在拦污栅门槽处,流道①、流道②、流道③的断面平均流速最大值分别为0.96m/s、0.80m/s、0.91m/s;最大流速值分别为1.28m/s、1.02m/s、1.15m/s;能够满足过栅流速的要求。

(二)发电工况下水流流态、流速分布

发电工况条件下,进/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比、分流系数、流速分布不均匀系数、平均过栅流速以及最大过栅流速等参数的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进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系数及分流比(电站发电)

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各流道的分流比约19.1%~44.9%;分流系数约0.57~1.35。不同工况下的分流比之间差别大,分流不稳定,出流不均匀,不能满足均匀出流的要求。中间流道(流道②)的流量最大,流道③流量次之,流道①流量最小。电站在工况条件下发电时,在拦污栅门槽处,流道①、流道②、流道③的断面平均流速最大值分别为0.89m/s、1.27m/s、0.92m/s;最大流速值分别为2.43m/s、3.71m/s、2.59m/s;不能够满足过栅流速的要求。

(三)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系数

模型试验过程中,采用逐渐加大模型流量的系列试验方法,测试和计算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每组试验分别测量三次。发电和抽水时,根据下库进/出水口总水头损失、水头损失系数的试验测试和计算结果,可以得到进/出水口总水头损失系数与输水隧洞内流速水头的关系曲线,见图2。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电站抽水时,进/出水口的总水头损失系数为0.217~0.240,其平均值为0.227。电站发电时,进/出水口的总水头损失系数(无拦污栅)为0.578~0.638,总水头损失系数的平均值为0.601。

四、推荐方案模型试验

与进/出水口体型设计和布置的原方案相比较,推荐方案仅对进/出水口的顶板和底板的扩散角、分流墩的长度及其扩散角等细部尺寸进行了较小的修改。因此,推荐方案模型试验中,重点观测和分析进/出水口内水流流态、流速分布、分流比以及水头损失系数等。

(一)抽水工况下水流流态、流速分布

抽水工况条件下,进/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比、分流系数、流速分布不均匀系数、平均过栅流速以及最大过栅流速等参数的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进出水口内各流道的分流系数及分流比(电站抽水)

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电站抽水工况下,各流道的分流比31.7%~35.5%;分流系数0.95~1.07。不同工况下的分流比之间相近,分流稳定,进流均匀。能够满足各流道均匀分流的要求。中间流道(流道②)的流量略小于两侧流道的流量。

(二)发电工况下水流流态、流速分布

发电工况条件下,进/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比、分流系数、流速分布不均匀系数、平均过栅流速以及最大过栅流速等参数的测试结果见表4。

表4 进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系数及分流比(电站发电)

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发电工况下,各流道的分流比30.8%~37.6%;分流系数0.92~1.13,不同工况下的分流比之间差别不大,分流稳定,出流较均匀,能满足均匀分流的要求。中间流道(流道②)的流量略大于两侧流道的流量。

(三)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系数

模型试验中,采用逐渐加大模型流量的系列试验方法,测试和计算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发电和抽水时,根据下库进/出水口推荐方案的水头损失和水头损失系数试验测试结果,可以得到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系数与流速水头的关系曲线,见图3。

上述进/出水口推荐方案试验结果表明:电站抽水时,进/出水口的总水头损失系数为0.223~0.248,其平均值为0.236。扩散段的水头损失系数为0.103~0.133,平均值为0.117。电站发电时,进/出水口的总水头损失系数为0.571~0.613,其平均值为0.588。扩散段的水头损失系数为0.403~0.438,平均值为0.419。

五、结语

该抽水蓄能电站下库进/出水口模型比尺为1:50,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和制作,经过下库进/出水口原布置方案和5个修改方案的模型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原方案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下库进/出水口体型设计和结构布置(包括出口段、调整段、闸门段、渐变段以及消涡梁等)是可行的。

(2)在下库进/出水口原方案模型试验中,发电工况下,进/出水口内分流不稳定,出流不均匀,不能满足均匀分流的要求;各流道顶部均出现反向水流现象,流速分布不均匀,拦污栅门槽处的流速分布不能够满足过栅流速的要求。

(3)推荐方案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抽水工况下,分流比为31.7%~35.5%;分流系数为0.95~1.07。进/出水口分流稳定,进流均匀。各流道的断面平均流速最大值分别为0.88m/s、0.86m/s、0.92m/s,能满足过栅流速要求。发电工况下,分流比为30.8%~37.6%;分流系数为0.92~1.13,进/出水口分流稳定,出流较均匀,各流道的断面平均流速最大值分别为0.99m/s、0.99m/s、0.93m/s,能满足过栅流速要求。

猜你喜欢

出水口模型试验水头
玉龙水电站机组额定水头选择设计
反推力装置模型试验台的研制及验证
泵房排水工程中剩余水头的分析探讨
没有水龙头的洗手池
潜流式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生物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分析
发动机出水口金属垫片的密封设计分析
新型出水口保护体在小农水工程中的应用
台阶式短加筋土挡墙行为特征的离心模型试验
巨厚坚硬岩浆岩不同配比的模型试验研究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