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烈士李白的永别电报

2020-08-29余言

百姓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电波电报联络

余言

1938年在上海的李白

1948年12月30日凌晨,就在人們酣然入梦,准备迎接新年来临时,上海一间寓所的阁楼里,李白借着昏黄微弱的灯光,在电键上快速敲击着……发出一封电报后,他摘下耳机,长舒了一口气。此时,距离李白1000多公里外的西柏坡,16岁的报务员苏采青,收到了李白的这封电报。此后,她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去追寻答案:对方是谁?他怎么了?他还活着吗……

当年,为了保证安全,工作纪律极其严格。每个报务员都只知道对方是何处电台、多长时间联络一次、联络的频道和呼号以及如遇危险时的警示信号,其余便不能问也不能说。

苏采青实习后的第一个任务,是联络上海的一个地下电台。尽管不知道对方是谁,甚至连性别、年龄也不知道,但她很快感受到对方技术干练,发报手法熟练、流畅,绝不拖泥带水。

这个人,就是李白。

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潜伏,建立秘密电台。从此,一座无形而坚固的“空中桥梁”在上海与党中央之间架设起来。

与苏采青取得联络后,李白很快发现她是一个新手。凭借自己娴熟的技术,他常常在工作中慢慢引导苏采青。如果自己的电报不急,李白就会让苏采青先发。苏采青如果有报,就会发“msg”(我有报),李白就会回复“please”(请发)。如果苏采青发得很慢,李白就会发“quickly”(快一点)。

由于电波受空中干扰大,一个频率上可能有几百几千个电台,仅7瓦功率的收报机,让李白收报变得难上加难。但李白却很少让苏采青重复,总是快速记录下全部内容。有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苏采青感到幸运而愉快。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出了一封对4个月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突破国民党防线起到重要作用的电报——国民党军队长江布防图。

但这一天却很反常,信号联通后,李白并没有如往常一样请苏采青先发报,而是自己抢先发出了电文。就在苏采青抄录下第一段电文后,耳机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陷入漫长的停顿。起初,苏采青以为李白只是像往常一样,遇到了敌人的侦查车。但这一次,事情好像并没有这么简单。一段时间后,李白再次与苏采青取得了联络。苏采青还没来得及询问情况,发报的速度便陡然加快,十分焦急,全然不似以往。顾不得多想,苏采青赶忙聚精会神将电报抄录下来。终于,苏采青从耳机里听到了这个标志结束的电码。但下一刻,她听到的不是平时工作完毕后道别的信号“GB”(英文“再见”缩略词),而是十分急促的3个“V”字电码:嘀嘀嘀哒、嘀嘀嘀哒、嘀嘀嘀哒。

这是事先约定的警示信号,表明对方正处于危急情境!苏采青守在电报机前,双手牢牢按住耳机,生怕漏掉一点声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希望对方仅仅是有惊无险!她无比期待能再听到对方发来的讯号,但她却再也没有听到那熟悉的发报声。

1948年12月30日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苏采青心里始终有一个疑问:“我的对方到底怎么了?他是谁?”因为彼此都是情报员,身份保护异常隐秘,她的追寻迟迟没有答案。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无数观众第一次知道了李侠这个名字,知道了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的故事。

苏采青看过电影后,觉得很亲切,但没想过和自己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直到2005年的一天,苏采青在一份报纸上读到一篇题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李白》的文章,文中描述的情节和自己在1948年年末那晚的经历极其相似!2008年,时隔60年,苏采青终于知道,她当年联络人的名字——李白。

原来,1948年12月30日那个隆冬的寒夜里,当李白发出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封电报后,敌人的枪口就出现在他面前。当时,曾有领导提醒李白,由于有叛徒告密,建议他当天不要发报。但李白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他坚定地说:“电台重于生命,有报必发!”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李白冒着生命危险按时发出了那封重要情报后,发报机内的余温尚未散去,国民党特务便破门而入。5个月后,他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

猜你喜欢

电波电报联络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The Speed of Light
瞌睡电波
让人大代表联络站不止于“联络”
近Hermite流形上联络的关系
传“电报”
“电波卫士”在行动
奇特的联络方法
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和捕捉战机的范例——学习《关于平津战役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