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馆公共教育模式探索

2020-08-28蒙怡菲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美术馆武汉艺术

蒙怡菲

伴随社会发展,美术馆的职能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公共教育成为了美术馆实现社会功能的首要任务。如何针对观众多样化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提升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服务水平,成为了建构公众文化主体性和审美普及的关键。本文以武汉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实践为例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美术馆进一步为公众服务找到更好的路径。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具有悠久的文物和艺术品收藏传统。最初,美术馆学术传统往往是以馆藏立馆,美术馆的主要职责是收藏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同时美术馆展品从私人收藏向大众展出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刚开始只有贵族阶级才有权参观,到后来逐渐向不同阶层的人开放。从历史上看,美术馆突破“藏展混一”的状况也是晚近的事,19世纪末之前,观众还基本在摆满了藏品的库房里参观。

从我国美术馆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在初期,美术馆往往侧重于单调的展览性质。但在今天,美术馆的功能已趋向多维度、多方向发展,并已渐成为多功能的综合体。美术馆不仅只是保存、展示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场馆,还兼具研究、交流、教育、推广等功能。美术馆是艺术爱好者获取资料信息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协助艺术教育、培育普通观众对艺术的兴趣爱好的重要场所,新时代的美术馆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了更为多元和深刻的变革。随着国内的美术馆教育功能的逐步完善,不仅在藏品研究与展示,展览策划与作品呈现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逐步实现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转变,美术馆公共教育也由此逐渐成为美术馆的核心使命。公共教育部门的出现与介入,让观众在美术馆的学习实现了由非正式向正式的过渡。美术馆在以公共教育为前提的大众交流与互动方面更是有了极大的提升,致力于帮助人们拓宽艺术视野、激发观众的创作灵感。近年来国内美术馆也都积极开展不同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武汉美术馆在公共教育这一方面就做出了许多尝试与实践。

美术馆公共教育立体模式—以武汉美术馆为例

2015年,武汉美术馆入选第二批国家重点美术馆。多年来,为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全年龄段,武汉美术馆在公共教育的方式上从全方位、多角度做出了诸多努力与实践,以线上线下共同推进的多种渠道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公共教育模式。

武汉美术馆现今从艺术普及、艺术互动、艺术体验等方面,树立了“武汉美术大课堂”“美艺坊”“保华街二号艺术沙龙”三个公共教育活动品牌。通过这三个品牌,武汉美术馆形成了兼顾大众和专业人群、兼具美术普及和提高的功能完备的公共艺术教育服务项目体系,从而带动武汉市民参与到艺术活动当中。在这个公教系统中,不仅有“保华街二号”艺术沙龙形成的艺术家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有“美术大讲堂”带动的观众和艺术家的交流,还有“美艺坊”连接的观众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根据数据显示,在武汉美术馆开始建立公共教育体系至今,共进行了1000多场公共教育活动推广,年平均达160余场。

同时,武汉美术馆利用公众号、QQ等平台建立了线上宣传和参与渠道,将展览活动的报道、重大艺术事件的新闻和预告、活动预约和观众反馈、展览专题介绍等等依托現代大众传媒手段的内容全部上线,达到了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进行欣赏、研究、参与活动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公共教育的模式,为深度解析美术馆的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提升观众的艺术修养提供了更多可能实现的途径。

武汉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活动方面的创新

武汉美术馆从办馆之初就树立了“艺术美丽一个城市”的宗旨,坚持“了解观众、服务观众、影响观众,从而引发观众共鸣”的工作思路。在公共教育活动具体方式呈现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将简单的、碎片化的公教活动变为系统化、专题化、连续化的艺术学习

国内美术馆大多没有常设展览或者固定展览,所以大部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必须围绕着临时性的展览进行筹备与设计,使美术馆的整体公共教育缺乏系统规划与设置。以致部分公教活动定位不清晰,仅仅流于形式走过场,同质化问题相当严重。整体上来说,很多美术馆的公教活动虽多却不精,形式多样而教育效应不大,美育的效果只停留在表面而未得到延展持续。

而教育却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计划,同时应涵盖丰富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渠道,通过不同形式才能够帮助观众建立起自主性的判断。武汉美术馆突破了这一问题,建立了持续的公教项目,比如“武汉美术大课堂·美艺夏”活动,创新性地与武汉十多家优秀的少儿培训机构合作,自2011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季,到2019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年。内容包括剪纸、彩塑、油水分离、国画、手工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动手参与实践,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每场活动都有专业美术教师免费指导,并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观众通过报名即可参与。

事实上,武汉美术馆在根据不同受众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为各年龄层的不同社会公众都设计了相应的公共教育方案:针对低年龄层次对象以带有娱乐化、开放性、传统型教育为主,而对于认知结构完备的成年人则以课堂讲座、学术交流为主。从而使教育渗透到美术馆中,美术馆真正成为公众延伸学习、拓宽眼界的艺术空间。

2.注重公共教育的系统化和品牌化建设,积极与本地高校合作“美术馆进高校”活动

武汉水墨双年展是武汉美术馆于2017年创设的一个学术品牌展。首届展览以“墨攻”为题,由“起”“承”“转”“合”构建时序,对近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而后又于2019—2020年举办了“墨与物”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集合了一批在当代水墨艺术领域极具代表性、学术性、创新性的艺术家。在展览期间,配合举办了研讨会、学术论坛沙龙,以及与展览对应的艺术讲座等公共教育活动。透过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独特创作视角,面向社会、向民众诠释水墨文化,解读揭示新时代下水墨艺术的文化内蕴,刷新传统认知。

武汉美术馆加强系统性规划,通过学术品牌,从而带动建立具有广泛影响且可持续的公教品牌。将配合每个展览的艺术教育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全面了解水墨的系列性教育项目。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表示,武汉美术馆办展,注重学术性和公教性。

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美育功能,武汉美术馆已经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多个学校分别签订了馆校战略合作协议,为扩大公共教育辐射力度,建立起长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并利用各自优势,广泛拓展合作领域,为学院的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

3.针对特殊人群设置相关的艺术课程,助力挖掘艺术潜质

艺术具有感染他人情绪的作用,也有道德教化的作用。美术馆的受众是社会群体,它更体现公益性与公众性。美术馆的资源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将艺术治疗与博物馆有效连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健康、正常交流和表达。“用艺术点亮星星的孩子”是武汉美术馆创新性设立的活动,旨在帮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艺术之美。固定了十二个自闭症儿童作为关爱对象,聘请专业老师为他们定制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课程。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绘画等方式疏导内心情感,全身心地融入到艺术的创作中,从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通过活动,有助于挖掘这些孩子的艺术潜质,建立自信,从而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远离孤独感,缓解自闭症症状。

活动自2014年4月开始,每周都会有一场,老师给这些小朋友上课的同时工作人员做跟进记录,观察他们在这些活动的影响之下产生的变化,美术馆专门为孩子们策划了小型展览。这也是作为一家公立美术馆,对这座城市的责任和担当。

4.打破架上绘画一统天下的局面,策划融合多种艺术表现的公教活动

艺术的主题始终是关于人类情感的—喜怒哀乐、孤独、恐惧等,无论是狭义的艺术品,还是定义更为广泛的文物,都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面向大众是美术馆最简单、最基本的职能,但博物馆很少能寻求到一条纽带去连接观众和艺术创造者的情感。

美国学者艾斯纳和格里尔为代表的教育家所主张的“美术教育本质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 是该理论典型观点,如提倡将美术教育领域扩大到音乐、戏剧领域,加强非西方艺术、流行艺术的介入等。

在美术馆教育中吸收多元艺术教育理念,增强跨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如艺术与科学、艺术与自然环境、美术与音乐等,增强观众体验,能使更多不同背景的人更大程度地参与其中,从而使博物馆、美术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或“神庙”,能最大限度地牵动观众心中一点一滴与藏品的联系。

创新地让静态的艺术品与动态的艺术表达相结合,如戏剧、电影、诗歌等,甚至进行跨界组合,会让美术馆的公教活动充满趣味性与参与性。武汉美术馆在“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的展期内引进德彪西的音乐等活动,让观众在美术馆获得多层次、全方位的观展体验。

关于拓展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一些建议

在公共教育这一职能中,美术馆更需要意识到的是,公共艺术教育从来都是一项长久而持续的工程。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定位上应力图和国际接轨,大幅度提升自身服务的水平、质量和力度,更深、更细地策划和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1.加强人员配备,引进优秀人才,专人专岗,提高公教部门的实力

欧美的美术馆大多拥有力量雄厚的教育部门,例如MOMA、大英博物馆等仅公共教育部就有30至40人,然而这甚至要比一些国内美术馆的全部员工数量还多。号称拥有超过300万藏品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据统计,每年由教育部组织的相关活动就超过2.1万起。

而且从事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人员必须受过专业艺术方面的高等教育,并拥有其他相关学科的补充教育经历。另外加强美术馆实践工作中管理知识的介入,让规范、科學的管理的要逐渐取代过去的经验管理,引进具备管理的专业人员将会使美术馆规划、决策更加合理,有助于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使美术馆的服务更加多元化、高效化。

目前武汉美术馆存在着人员不足,一人多岗,工作量巨大,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所以引进优秀人才,专人专岗,完善公共教育的管理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迫在眉睫。

2.建设志愿者队伍,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美术馆日常的公教事务中。

以志愿者为展览及公教活动的基础力量,通过以点带面的渗透使得更多的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展览的内涵,通过扩大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来拓展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范围,传递美育理念。

在志愿者岗位招募标准上,招募包括导赏讲解、活动服务、平面设计、摄影摄像、新闻采编编辑等多个方面特长的志愿者。上岗考核,以确保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将小孩、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都能方便参与的公众互动环节作为考虑的重中之重。

还可以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完善激励机制,表彰优秀志愿者。通过此类活动增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基础力量,形成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而且在以展览引导、文化推广、志愿宣传为主的方式中,积极引导志愿者树立主体服务意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3.发展“产业链”,制作相关文化衍生品,为美术馆发展带来足够的资金支持

美术馆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资金和赞助,同时美术馆自身也要加强资金的注入,加强重视文创的投入,追求创新创意,勇敢地从传统的藩篱中挣脱。在展览举办期间,依据展览的主题、目标,制作美术馆的周边项目,在咖啡店、纪念品商店等出售。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为美术馆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扩大美术馆自身影响力的同时,这无疑会给美术馆带来一定的收入从而用于自身的发展,并为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带来新的可能。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美术馆的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注重与观众的立体互动。

美术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在线电子美术馆,开展线上课堂,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艺术品,聆听相关讲座,学习艺术知识。同时要注重加强用户体验,面对不同的群体开发不同的配套线上公教活动吸引观众。

比如:针对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可以开发如互动游戏平台,将美术馆藏品融进小游戏中,以艺术品知识来设置闯关环节,利用艺术品制作拼图游戏,把艺术品中人物扮演成游戏角色等,在一定程度上这样可以加深观众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理解。这将对孩子们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发兴趣,增加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目前在国内,开发虚拟数字平台的艺术机构已不在少数,包括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官方或民间美术馆以及一些画廊都有虚拟展厅可供线上浏览。但总体来说,虚拟在线美术馆仍处于起步阶段,建设与推广仍是未来的方向。

结语

利用美术馆的艺术资源优势真正发挥相应教育功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提高人民群众审美素养,这应是美术馆走向全民参与的目标和宗旨。只有不断加强与受众的联系,缩短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打破美术馆与社会大众的隔阂,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从而建立起公众与美术馆长线关系,使美术馆成为百姓的美术馆,才能达成美术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美术馆武汉艺术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纸的艺术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