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成就与经验

2020-08-25周浩波

关键词:分配制度差距分配

周浩波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关乎经济效率,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关乎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对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本文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视角,在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几十年来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形成的基本经验。这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回溯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探索中,不断调整与革新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可以概括为“探索提出”“确立与发展”和“坚持和完善”三个阶段。

(一)打破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理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探索提出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束缚及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思想认识的局限,收入分配遵循的是有差别的平均主义思想,并最终陷入了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改革开放初期,在收入分配领域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逐渐打破平均主义分配理念和做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分配思想,这期间是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时,明确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打破单一的分配方式,顺应这一阶段的国情需要,向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补充的方向调整〔3〕。这种新分配方式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原则的形成。此外,党的十三大也对多种分配方式的内容进行了初步说明,不仅包括了个体劳动收入,还包括企业分红、非劳动收入等。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经过十几年改革的探索实践,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标志着中国收入分配制度被正式提出。

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以释放长期被压抑的劳动积极性,发挥要素激励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导向的。改革成效最显著的成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一阶段改革最大的突破在于允许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多种所有制经济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但限于当时公有制以外的所有制形式发展状况,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体制尚未构建。这一时期也是经济体制转型的探索阶段,市场机制的不断扩大,使得“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价值追求被逐渐淘汰,进而被更适应国情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原则所取代①张亮.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回顾及展望,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17/c40531-30560974.html.。

(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确立与丰富发展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明确指出参与分配的非劳动要素包括资本、技术等。但是,对于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是按“所有权”还是“按贡献”,十五大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大的基础上,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丰富了参与分配的非劳动要素种类。此外,党的十六大更加明确地提出“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的公平效率原则。此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进一步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与此同时,针对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状况,在深入剖析新问题的基础上,强调初次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此外,党的十七大首创性地提出,让更多人民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充分说明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标由“先富、后富”上升为“共同富裕”。

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七大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线,是在明确“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按要素分配的内容与原则。此外,这一阶段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完善,实现了免征农业税,进行了5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正,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稳步提高②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删去储蓄存款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项目,开征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2005年10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修改个人所得税的决定,免征额1600元,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决定,明确“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开征、减征、停征个人所得税及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2007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2011年6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这一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满足了市场化改革的客观要求,又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在探索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持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坚持和完善阶段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共享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经过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探索实践,结合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明确与科学的阐述,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6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将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持续优化形成的分配制度称为“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进一步表明了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在更加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重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出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的改革思想。此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使其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要素组成。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既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展开。新时代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重视收入分配格局的构建,以“橄榄型”为改革目标,以“调高、扩中、增低”为实现途径,稳步有序进行;二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日益凸显,强化了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机制的作用,社会组织的调节功能显著增强,市场—政府—社会三方联动共同推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三是更加重视改善民生,通过促进就业、重视“三农”、扶贫攻坚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增加人民福祉。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既是在改革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又是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实现“两个同时、同步”增长目标;诠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创造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达到这一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长期致力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并将其视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4〕。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自从中国启动大规模扶贫开发以来,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亿多人。统计数据表明:1986—2000年,每年消除的贫困人口数量约639万;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年均消除贫困人口提高至673万余人①数据来源:https://www.sohu.com/a/197187051_362042.。在前期减贫工作经验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扶贫事业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党中央及各级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科学高效的精准扶贫政策,为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由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2013—2018年的6年间,年均减贫1373万人,减贫人口比例为83.2%,农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从10.2%显著减少为1.7%。至此,79.7%的贫困村全面脱贫,与此同时,52.4%的贫困县实现摘帽②数据来源:国务院扶贫办:十八大以来中国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jingwei/html/10-10/91315.shtml.。2019年,中国有超过1000万人摆脱了贫困③数据来源:田晓军.保加利亚媒体刊文为中国扶贫成就点赞. http://ex.cssn.cn/mkszyzghpd/mkszyzghpd_hwzgtsshzyyj/202002/t20200206_5085756.html?COLLCC=4238426395,95%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④数据来源:中国扶贫事业成就盘点:伟哉,中国扶贫!环球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606085-284282006&wfr=spider&for=pc.。再赢得2020年度的收官攻坚战,中华民族将彻底消除长久以来无法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减贫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壮丽篇章。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率超过七成,更引以为傲的是,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减半”的国家。中国减贫事业的卓著成就,极大地加快了全球减贫事业的进程①数据来源: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中国奇迹”普惠世界.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1016/c1002-27703507.html.。

(二)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中等收入群体

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不断缩小现阶段存在的各种收入差距,并首次明确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增目标,即逐步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橄榄型”分配格局意味着中等收入群体将占主体,而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比重将减少。“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最具稳定性的收入分配格局,既能有效防止贫富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又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近年来,伴随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持续改革,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得到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稳定增长。2002—2013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由10%提高至18%;2016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跃升为29%〔6〕;截至2019年底,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②数据来源:《2020年社会蓝皮书》。按照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的划分标准: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之间,即年收入3650~36500美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1:7的保守汇率计算,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为2.5~25万元人民币,即每日收入在10-100美元。,约占全国人口的30%,占世界中等收入群体的40%左右,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已有研究表明,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6%的增长速度,那么到2020年和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分别达到33%和44.3%③杨修娜、卓贤.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到底有多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gov.cn/n/20180-911/1-224-2896926.html.。中等收入群体呈现出如此蓬勃的发展态势,得益于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调整④《202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要调整收入分配的结构.。未来,伴随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持续改革和完善,这一群体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三)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稳步实现“两个同时、同步”增长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推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跃升。人均GDP由最初的385元增长到2019年的70892元,增长了180多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最初的171元增长到2019年的30733元,年均实际增长率约为7.18%⑤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居民财产性收入也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2019年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2619元,达到居民全部可支配收入的8.5%。此外,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阶段的国民收入水平已经达到全球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标准。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即“两个同步”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进入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再次强调“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个同时、同步”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兼顾经济增长和居民增收为目标,让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速率。2013—2019年,GDP增长率长期稳定在6%~7%的区间;与此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处于5%~8%的水平⑥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此外,同一时期的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也基本实现了同时、同步增长(见图1)。

(四)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充分诠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围绕这一阶段涌现的矛盾和挑战,党中央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尤其在民生领域成绩斐然,特别是收入分配问题得到高度重视〔7〕。收入分配制度改善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切实践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8〕。在改革实践中,为了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中国收入差距得以改善,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统计数据表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由2012年的0.474逐渐下降到2017年的0.467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也趋于下降。2013—2019年间的统计数据表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3年的2.865下降到2019年的2.64(见图2)。另外,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实现了赶超②2013-2019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7.0%、6.8%、6.6%、5.6%、6.5%、5.6%、5.0%;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9.3%、9.2%、7.5%、6.2%、7.3%、6.6%、6.2%;;同一时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的收入倍差由4.33下降到3.63③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通过整理计算得到.(见图2)。这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正在缩小的现实,真正诠释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探索前进的过程,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过程。改革进程中凝结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以满足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激活生产要素积极性,推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需要以及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激发国民经济效率为目标,打破平均主义理念,科学地贯彻和实施按劳分配原则,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这一时期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承包经营等,本质上都是通过改革利益分配关系,形成差异化利益分配机制,发挥收入分配的利益激励机制,刺激和加速生产力的发展〔9〕。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平正义成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时代精神。这一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建设包括促进就业战略、保障劳动所得、完善社保制度、打击腐败、取缔非法收入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都是促进机会平等,激发经济效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始终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改革始终紧密围绕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市场经济发展两条线索展开。“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收入分配制度顺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既是对原理的充分印证,也是满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由“一元”演变为“多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相应的分配制度也由“单一按劳”变迁为“按劳与按要素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扩充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使分配制度、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要素构成,更加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可见经济体制改革是引领和推动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力量。

(二)始终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遵循,是收入分配制度“人民性”的充分体现,保证了改革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根基”和“主脉”〔10〕。改革的实践历程也将按劳分配贯穿始终,成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托和基础〔11〕。在富起来的时代,按劳分配蕴含着提高经济效率的激励机制;在强起来的时代,按劳分配与共享发展理念内在统一;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路上,按劳分配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经济层面是防范化解经济运行风险的核心所在,在社会层面是避免两极分化的“稳定器”。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了满足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实行了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12〕。党的十五大使各种生产要素收入获得合法地位;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七大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和巩固了各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各种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由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除此之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不断丰富了参与分配的劳动以外的要素种类,促进了国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在完善各种要素参与分配机制体制的同时〔13〕,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围绕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目标,动态调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跳出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的思维定式,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不断调整和校正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实践经验。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五大召开,是效率优先的时代,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处理公平效率方面,遵循的是效率优于公平的原则①这一阶段先后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三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五大)的分配原则。。重视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引起了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为了避免由于收入差距过大抑制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收入分配改革逐渐重视公平问题,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公平与效率关系进入“并重”发展的时代。再分配调节机制的不断完善,公平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协同发展②“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大)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新时代是更加重视公平的时代,针对发展中依然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的问题,收入分配中的公平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的公平得以凸显①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十九大)。,这一时期的收入差距得到有效控制。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动态调整贯穿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始终,既是促进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手段。

(四)积极吸收借鉴他国经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收入分配制度

将马克思主义分配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实践的合理之处,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分配制度及其运行体系,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创新发展的根本性历史经验。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只有走自主发展之路,探索符合客观现实的收入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运行体系。在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借鉴吸收了国外的成功经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收入分配“共性”问题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在调节收入差距过大方面,借鉴了西方国家如何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的成功经验。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借鉴成功经验,不但激发和释放了市场经济活力,还规范了收入分配秩序,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分配制度兼具实事求是与开放包容的属性,是收入分配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和伟大创新。

四、趋势展望

回眸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往昔取得的辉煌成就将转化为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过去的宝贵经验为未来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是以“两个一百年”为阶段性目标。继续扎实推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通过深化所得税改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基本养老保障等举措、提高职工工资水平,通过保护居民合法性财产收入,投资者合法权益,规范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等方式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以经济发展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以收入增长刺激持续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物质基础,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性目标。人力资本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与国家人才战略相结合,从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教育回报率。人力资本也是调结构、转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核心所在,这就要求收入分配改革还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此外,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以此拉动内需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但是改革的进行时,也是改革的将来时。

三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性目标。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虽有所缓解,但收入差距过大仍是客观事实,城乡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阶层间收入差距普遍存在。缩小这些类别的收入差距将成为改革的持续着力点,继续强化政府调节职能势在必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应向农村产业倾斜,以此促进农民增收、创收;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渐扭转劳动力市场分割局面,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地区和行业间的自由流动;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仍是改革的难点,政府应加强对垄断行业的规制,同时也要打击垄断行业寻租行为;打通向上流动渠道,提高居民代际与代内收入流动性,缩小阶层间收入差距。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差距分配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改革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探讨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优化方式分析及阐述
马克思工资理论对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启示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