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称吴张智 辕骧三兄弟

2020-08-25

爱尚书香 2020年4期
关键词:佳木斯东北大学吉林市

子 张

吴伯箫在散文《打前站》中曾讲到东北大学建校之初五年三迁的事。所谓五年三迁,分别指1946年第一次定址佳木斯,1948年7月由佳木斯迁校到吉林市八百垄与吉林大学合并再次定名为东北大学,以及1949年夏又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除了这个“三迁”,其实还有两个办学方面的变化与调整:一是校名的改变,在1950年4月,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二是从迁校吉林市以后就逐渐开始的正规化办学。

学校初建时期,特别是从“东北公学”改为“东北大学”时,其预科、本科、研究室和院部的设置,体现出学校的实际负责人如白希清、张松如正规化办学的思路,但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佳木斯会合后领导成员的变化,正规化之路就没有真正走得通,教学以短期的政治训练为主。或者如吴伯箫所言,主要办的是“抗大式训练班”,都是短期,学习内容也是政治性的,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或曰改造思想。张松如名义上是教育学院院长,实际上仍然只是教员,给预科班学生讲美日问题、中国革命、中国近代史这类政治课。稍后学校改为“中等师资训练班”,张松如改任教务处长兼政治班班主任,吴伯箫任副处长兼国文班班主任,另一名副处长智建中兼历史班班主任。取消了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院这些建制,还搞了以清除日伪国民党的文化影响和所谓特务分子的“回忆运动”,在招生方面也存在过火或过“左”的做法,如一律清退地富子女的“复审”。业务课只有一门国文,课文也比较突出政治性。学校的教职学员实行的也不是薪金制,而是供给制,军事化管理。

后来成为张松如夫人的吴翔,是东北大学第一届一班的学生,她回忆那时候上课的情形,一般是上午听报告和上语文课,下午分小组自习或讨论,听报告时不管是几百人都在一个班听,下午讨论则由教育干事主持。除了正常的学习,每个星期六晚上都会开生活会,就是小组之间相互提意见。住的是大通铺,吃的菜是萝卜、白菜和土豆,主食是苞米渣粥和馒头,一个星期吃一次米饭。

相对而言,国文班课程似乎正规些,据当时国文班学生回忆,他们开的课有《讲读与作文》《国学知识》《文艺思潮及解放区文运》《五四思潮》《文字学》以及《中学教材研究》。

虽然以短训班为主,吴伯箫因为还兼任学校图书馆馆长,在招生时就比较留意对图书资料的搜集。比如在吉林省榆树县,他在所住县委一间茅屋里看到满堆的从《四书备旨》到《清史稿》这类线装古籍,是土地改革中从地主家里搜集来的,就向县委书记了解这些书的去向。而县委书记知道了吴伯箫办学需要书籍,也就爽快地把这些书全部送给了东北大学,靠新生七手八脚装了二十几木箱运到了佳木斯。

学校迁到吉林市后,前后待了约有一年。这个阶段是东北大学开始向正规化过渡的时期,实行的是双规式教育,既有如第一部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也有如第二部、第三部短训班性质的教育,但短训班教育结束后即可升入本科继续深造。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了社会科学系、自然科学系和文艺系。

这时候,校长是张如心,副校长是张德馨,原吉林大学教育长何锡麟任教育长。吴伯箫佳木斯时期的两个好友,张松如和智建中分别担任副教育长和社会科学系主任,吴伯箫自己则任文艺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张松如即诗人公木,他和智建中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出身,只不过专业不同,公木是中文系,智建中是历史系。巧的是吴伯箫、公木和智建中后来又都到了延安,公木在鲁艺,智建中在延安大学,三人后来在东北大学既是同事,也是思想、性情相投的好友。在佳木斯时,三个人都在教育学院,公木是院长,吴、智二人是副院长,三个人的办学思想也比较一致,所以说到东北大学的正规化,当时一位干部认为学校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延安培养的年轻干部,对正规教育不了解,另一种人虽然也是从延安出来的,但是他们年龄较大,在旧社会又都受过大学教育,如张松如、智建中、吴伯箫等人,他们反映的是过去的训练班不正规,他们主张按旧的北师大、清华、北大的模板来办东北师大。

从吴伯箫、公木留下来的文字,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校长张如心在处理干部问题和办学方面的“主观主义”“机械死板”和“过‘左’”有意见,其实萧军、蒋锡金甚至张如心的秘书和另外不少师生对张如心也都有类似评价。比如曾经给张如心做过秘书的李铁心就一方面肯定了张对学校正规化等工作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他搞思想改造、“回忆运动”、抓特务这些过“左”的不健康的做法。张如心是留苏学生,又是纯然的政治干部,吴伯箫、张松如、智建中与他在思路、作风上的确存在很大差异,吴、张、智三人尽管也都是老延安,可身上毕竟沉淀着更多传统文人的性情,为人处事方面就比较接近,成为好友也是很自然的。李铁心是智建中介绍入党的,他就说过作为延安来的老同志,智建中有个性,有学问,对工作有责任心,就是脾气倔,不买任何人的账。其实这不过就是传统文人常见的脾性罢了。

吴伯箫1982年去世后,公木写了一首长诗《啊,伯箫,伯箫哟》长歌当哭,深情致悼。翌年智建中去世,公木又写了《哭智建中》回顾三人的情谊,其中有云:“去岁悼伯箫,天低常气闷。今年哭建中,路窄披荆棘。吴长我二年,智少我两岁。人称吴张智,辕骧三兄弟。同攀燕岭云,共饮延河水。携手佳木斯,浇汗培桃李……”

八百垄,地处吉林市城西欢喜岭下,靠近松花江,是张作相创办原吉林大学校址。

学校在七月中旬举行了与吉林大学的合校典礼,十月份开了学。

一年之后,东北大学再次迁校,这回迁到了长春市。而且不久之后,校名也改为东北师范大学了。

这个东北师范大学,就是如今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佳木斯东北大学吉林市
“佳木斯大米”营销与品牌价值提升研究
本科教学审核自评估工作开展及专业持续改进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佳木斯发展电子商务思路研究
《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
吉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