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具身媒介形态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0-08-24魏雅斐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社会媒介交流

魏雅斐

摘要:媒介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中介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连接了不同的社会现实、传者和受者,构成了整个社会过程,形成整个社会。将媒介放在一個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人的感知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媒介形态,分别是具身化形态、缺场化媒介形态和技术具身化媒介形态。在5G+物联网的万物皆媒时代,技术具身媒介形态已成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探究具身媒介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关键词:媒介;技术具身化媒介;交流;社会

麦克卢汉将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部落、脱部落、地球村。麦克卢汉认为,部落时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这种人人之间有了物理属性的媒介,以体外化的际互动中,以人为主体,人是属于没有物质物质属性的媒介;脱部落时代,传播媒介开始与人的身体分离,人与人之间有了物理性的媒介,体外化媒介成为人们与外部世界连接的主要中介;地球村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主要的媒介,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感官智能外在化是主要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物质属性又回来了[1]。

一、技术具身媒介形成人身体“回归”的媒介形态

电影《阿凡达》中,在潘多拉星球上,下身瘫痪的男主角躺在密封舱中,通过头上戴的设备,用意念操控人造的混血生物阿发达,如今,电影中这种天马行空的桥段,已然成为现实。2019年8月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神经工程康复试验室研究生魏斯文,利用脑一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发明了“意念”打字。脑一机接口技术被誉为人脑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在人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的全新技术。脑一机交互技术,人与人之间的物理性媒介被隐藏,人的身体重新介入传播实践,然而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不同的是,技术具身媒介将人的感官、智能外在化,人仍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者主体性的角色,人的身体是直接的传播要素。

人机交互作为“媒介是人的延伸”[2]的智能化体现,使得信息技术具备人一样的智能,甚至未来技术的发展,将如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所说“传播技术史的确切尽头,最终还是回到人性这个普遍主题:在那个冷漠的、干扰性的自然界面前,人类将首先把其运动神经与感官的界面外在化,最后在技术弥补技术之下,将其智能外在化。”[3]

因此,技术具身化媒介时代,随着“场景地理”的融合与互嵌,一个新的概念开始被提起,那就是“全觉传收”[4]。全觉传收是指在特定自然场景内完成的人的整个身体知觉的感知过程。人身处全觉感知环境之中时,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环境而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自我感知的状态,这种深度的全觉传收环境促成了沉浸传播的发展。即“沉浸传播中的每一位个体,沉浸在全觉传收环境中,自身也成为了媒介,随着传播生态环境的演进,成为所谓的‘无形无象之人(DiscarnateMan)。也就是说,‘沉浸人实质与物理意义的人已经不同,而是广泛存在于网络环境中,被高度符号化的、脱离了肉体的精神上的存在。”[5]

二、技术具身化媒介形态对社会的影响

吉登斯提出的建构理论,承认“结构二重性”,意思是说,“社会制度的结构属性既是媒介又是社会行为的产物。”他指出:“一切社会行为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位于时间一空间里,由能动的人以有技能、有知识的方式组织起来。”[6]以人为主体,把传播学放在了历史的境遇中去反思,形成了结构影响人,人影响结构的形式。因此媒介形态的变化,不是简单地依靠技术发生变化,而是受到历史环境中的政治、资本、文化和社会等的共同影响。

1.意识形态话语的新型构建模式

技术具身媒介时代的意识形态建构不能再仅仅依靠主流媒体的单一宣传路径,而是应该打造为意识形态代言的个人IP矩阵,通过全方位、多样性的媒介宣传路径,形成多元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在中国,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李子柒,走红外网Youtube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以中国古代独有的田园风格形式的意识形态宣传无意中打动了不同国家的人。这种个人IP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它不仅为技术具身媒介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在资本的激励下,肯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挖掘独有的文化基因,从而成为意识形态的代言人,随着人数的增长,形成意识形态宣传的矩阵也指日可待。

2.资本控制下媒介技术的发展去向

Web2.0技术支撑下的微博、微信的使用,使得“人人都是自媒体”,将逐渐改变中央集权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分散话语权,向言论多样性和思想多元性发展,实际上是在分散媒介的传播权力。算法的智能推荐技术,一方面打破了媒介的圈层限制,满足了不同阶层,即工人阶层和社会底层的信息需求,从而体现了“人”在信息消费中的价值,通过赋权的形式,使“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技术是被资本控制的技术,资本永远是逐利的,因此,技术的客观与公正将最终取决于资本。

数字鸿沟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信息获取的“贫富差距”问题,这已然成为信息时代难以跨越的鸿沟。同时,随着社会资本在社会金字塔顶端的聚集,具身化媒介时代媒介技术也必然掌握在少数的资本家手里,那时,资本控制下的具身化媒介技术还能为社会的客观现实服务,还是只是少数资本家控制社会资本的工具。

随着资本对技术的控制越来越明显,技术与人和谐共生的局面将越发困难,作为普通公民的人们在未来的媒介环境中将何去何从。

3.媒介形态巨变下的媒介伦理重估

伦理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媒介作为连接人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媒介伦理就是在不同媒介形态下,人通过媒介而形成的关系准则。

具身化媒介时代,人们以面对面的交往为主要的媒介交往形式,因此人们之间的媒介表达主要是在特定的实体空间里,人们通过表情、神态、姿势和手势等方式进行表达,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身体自然流露出来的表达[7]。在这种人们通过面对面传播寻求意义的共享和建立的媒介交流中,媒介伦理主要体现在人的本性方面,真诚、热心等是最基本的伦理表达。

体外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主要是为现存体制服务的媒介形態,因此“关于职业传播者在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导方针或者道德则”。[8]因此职业传播者必须坚持相关的职业准则,客观公正,真实及时是其最基本的媒介伦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技术具身化媒介时代,这种全觉叙事环境之中的人,是存在于互联网环境中被高度符号化的、脱离了肉体的精神上的存在,因此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人须是具有全面素质的合格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具身媒介时代的媒介伦理,在某种意义上指公民的素养。人只有在提高自身素养时,才能与社会和谐相处。[9]

参考文献:

[1][德]弗里德里希。基特勒:《传播媒介史绪论》,A载:周宪、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第13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43-250页,2013年版。

[2][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0

[3][德]弗里德里希.基特勒:《传播媒介史绪论》,A载:周宪、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第13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49页,2013年版。

[4]全觉时代、全觉传收、全觉文化,是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在一次研讨会致辞中(2015年9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转型与超越: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信息传播”)提出的系列概念;主要强调的是随着传收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收界面正变得全觉化(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融合或整合),因此,提出这样一个统摄性的概念以描述新的信息传收现象和文化现象。

[5]张成良,甘险峰(2018).融媒体语境下“第三媒介时代”媒介形态研究.《编辑之友》,(1),[J].50-54,60.

[6][美]汉诺·哈特:《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何道宽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6页,2008年版。

[7][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刚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8][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张华、张洁琪媒:《媒介形态与传播形态变迁视域下的媒介伦理》,[J].中国报业,2019.12(上)。

猜你喜欢

社会媒介交流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如此交流,太暖!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交流平台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交流平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