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性病毒中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特点分析

2020-08-24王婷杨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流行性电视新闻病毒

摘要:农历新年的到来,伴随而来的是一场席卷整个中国的疫情,使得人心惶惶。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准确及时地将重要信息传递给公众,是我国大众传媒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义务。电视新闻节目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很多电视新闻栏目在这次抗击疫情期间以新闻专题的形式,为大众带来最权威的信息,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节目效果。

关键词:流行性病毒;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新闻1+1》

2019年末至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高高兴兴准备迎接庚子鼠年到来的中国人的生活秩序。除了奋斗在抗击一线的医护人员,全体国民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与病作斗争毒。农历新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其中,最浓的年味儿就是团圆了。忙碌了一整年,可能也就这几天可以和父母亲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唠家常,拜访亲友,但是由于这次疫情的原因,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留在家里,不聚会,通过电话网络来拜年,避免交叉感染,最大程度的阻碍了病毒传播。我们知道,在流行性病毒最初被发现的时候,非官方媒体存在自发披露信息零碎且隐蔽的弱点,且武汉的城市媒体又集体缺位失声[2],使得疫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导致疫情全国性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到1月20日,国家领导人对疫情做出重要指示,钟南山院士连线《新闻卜1》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了疫情信息的透明化,这其中给我们提供信息最多的就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从各个角度为我们剖析这次流行性病毒的疫情。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将各种播出方式与电视的表现手段融合起来,为观众提供有深度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形式,研究的重点是重大新闻题材或者是一组相近的主题,用独到的见解深度剖析。人文社科领域的分类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不同类型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1]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定义《新闻1+1》为新闻评论类节目或新闻访谈类节目。但是疫情时期,由于此次事件事关重大,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安全,从1月20日起,《新闻1+1》几乎都以疫情相关专题的形式播出,所以我们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节目形态对它的特点进行探究。

一、把握时效性,抓住新闻点

为了达到新闻宣传的最佳效果,必须要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央视新闻的时效性可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还可以保障信息的及时沟通与社会的稳定和谐。[3]《新闻1+1》就是一个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的栏目,早在1月15日,其他媒体还没有意识到流行性病毒的严重程度的时候,《新闻卜1》已经已专题的形式为我们剖析了这次疫情,可以说是站在了这次疫情报道的最前沿。《新闻1+1》在疫情期间持续为我们提供真实有效、及时全面的信息,很好地把握在新闻传播中的报道时机,重视社会效应,能够培养起受众获得信心的依赖心理,获得连续、稳定的受众流,树立了栏目品牌形象。

另外,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十分便捷,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污染,让不明真相的受众分不清事实和谣言,严重的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在这次疫情期间,在我们对病毒不了解,不知道如何防控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焦虑的。毕竟我们要生活,不可能完全不出门,至少也要定期去补充必备的生活物资,如果一出门就是将自己暴露在危险当中,肯定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了。但是很多事情的事实并非如此,《新闻1+1》栏目就非常及時的就社会上的一些不实言论及时进行辟谣。比如,前一段时间你肯定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在新闻推送中看到过关于“全市集中消毒,晚上关闭好门窗”这样的信息,甚至还配有几辆洒水车齐头并进的图片。《新闻1+1》在2月12日主题为《今日疫情应对:如何消毒》这一期节目中就这一现象和中国疾控中心首席专家,环境中心主任张流波进行了探讨。张主任通过分析病毒的特性告诉我们,利用无人机或者洒水车去喷洒消毒液,对杀病毒的效果是微乎其微,而且高浓度的消毒产品还会损伤人体,总的来说弊远大于利,所以城市集中消毒是不可能的,不用因为听说城市集中消毒而感到恐慌。这时候就会有人有其他的担忧了:既然不能城市集中消毒,那怎样才能安全呢?张主任就在家和外出后的个人消毒都进行了讲解,也介绍了单位复工后该如何保证防控,就连现在最紧俏的医用口罩不能实现只使用一次就丢弃时,怎样保证重复使用的安全都进行了讲解。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上的恐慌。

二、报道须真实,用词须严谨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础,是新闻的生命和本源,它很忌讳“合理想象”,不能把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意愿强加于新闻事实,毕竟在这个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非常重要,不可因为新闻传播者用词的不严谨,使其在语言表达时产生歧义,误导受众,甚至造成社会恐慌。面对此次流行性病毒的重大疫情,需要新闻媒体发挥作用。《新闻1+1》作为央视这样最主流媒体的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节目,应该尊重观众的知情权,及时预警危机,将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

比如在预警疫情时期,也就是1月15日《新闻1+1》栏目第一次做抗击疫情专题节目的时候,疫情还没有全国性的大爆发,很多人对疫情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提高大家对病毒的警觉性,通过新闻节目让大家清楚病毒的情况,做好行为引导。《新闻1+1》在预警方面做得很到位,也很讲究。例如在1月15日的新闻专题中,节目主持人徐卓阳在介绍情况汇总时说到传染情况:尚未发现明确人传人的证据,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主持人在连线正在武汉的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李群的时候问到情况汇总中列出的几句话时说:公众也不比要过度的关注文字的表述和推导。作为公众,更有必要做好个人的防护,这个才是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的措施。因为此时对于病毒的研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因素,传播途径也并不明确,没有结论能够证明有人传人的现象,不可随意下结论,因此李主任用了“有必要做好个人防护”这样的话来提醒公众,可能出现人传人的现象,要注意保护自己。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没有违背客观事实,也及时地提醒大家注意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李主任作为新闻传播者,通过严谨的话语表达及时地预警了流行性病毒扩散的危机。

三、多角度提问,深层次挖掘

既然做的是专题节目,就要围绕新闻主题进行深入的报道,通过访谈、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目标信息。如果只是浅尝辄止,那观众只是知道了这个新闻消息,满足不了选择收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观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一般新闻节目连线的嘉宾都是一个行业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些专家学者,更不用说直接提问了。这就要求主持人有剖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同一个主题,运用不同的角度去提问,深入挖掘,尽可能将观众所有想知道的内容都展现出来。以2月24日名为《今日疫情应对:高度警惕侥幸心理》这一期为例,背景是在前一天的二十四小时里,除湖北以外,全国新增确诊病例11例,24个省份无新增确诊病例,很多人在得知这一消息感到轻松。主持人白岩松随即连线了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颖针对这一现象为我们作一个分析,在交流中提出了四个问题。首先,从流行病学来看,确诊人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增需要什么条件?其次,研究这次疫情可以发现,确诊的数字便躲非常快,鞭梢很艰难,这是不是不是一个惯性的规律?第三个问题是很多地方在现在这个疫情好转的情况下出现了扎堆现象,张主任对此会不会担心,要对观众提个醒。最后一点,公众看到除湖北之外各地确诊病例仅11例,的确让人感到轻松,对于张颖主任来说,究竟看到什么样的数字才会真正的轻松起来?张颖主任都以专业的角度一一进行了解答。告诉大家,雖然现在疫情有向好转变的趋势,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当一个地区实现确诊病例零增长,并保持28天的时候,我们才真的能松一口气。现在掉以轻心,很有可能会导致疫情的反复。引导公众不要聚集,继续做好防护措施。

四、结论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将真实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出去,但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因此必须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不隐瞒,但也不制造恐慌。现在通讯技术十分发达,对于信息的传递也不能只追求快,有时候甚至要学会“慢下来”,做有深度的新闻,传递有温度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胡丹:《成功?危机?超越:对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探析》,《新闻界》[J],2006年02期.

[2]栾轶玫、张雅琦:《新冠肺炎报道中的信息呈现与媒体表现》,《新闻战线》[J] 2020年03期.

[3]林凌、濮端华、张帆:《新闻学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104至105页.

作者简介:王婷杨(199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流行性电视新闻病毒
病毒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大学生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行为及中医知识调查研究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有何不同
流行性感冒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兴国县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