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屏幕内的人生

2020-08-24张翀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张翀

摘要:电影工业发展至此,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标准化与同一化,电影的生产逐渐平面化,《网络谜踪》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单向度的行为模式”,但是它固有的表现形式仍旧是适配观众“在影院观看”。

关键词:《网络谜踪》;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否定批判;桌面电影

文化工业在迅速成长后,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与对抗性,成为含有自己制造的谎言的解药。换而言之,文化工业有其自身质变的潜力,存在着与时代不同的特征,《网络谜踪》有着别于这个时代独特的视听语言与叙事结构,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电影复制体的泥沼,但是社会具有同化性,因此影片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时代而存在,所以在内容与主题内核方面仍旧有着当今文化工业的痕迹,但是其电影本身对于当今工业时代对于人的塑造仍保持着批评的态度,体现了电影在当代文化工业进程中的矛盾性。

一、技术至上:审美领域的展开

电影本身也是基于技术而发展的工业,瓦尔特·本雅明指出,艺术离不开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强有力的组成部分,在现时代,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自2008年的《阿凡达》开始,3D等特效技术的推出使得电影的技术又推向了一个高潮,但是发达工业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富裕,造成了文化否定的减弱,受众的审美思维的固定,这也导致了3D等特效技术的滥用。

《网络谜踪》并没有使用超越时代的技术,更多的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形式,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通过XP,MAC的系统桌面,视频聊天的通话界面,电视新闻的屏幕,车载导航系统的地图等不同电子系统界面将情节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主创人员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还原十几年以来的系统与社交媒体的界面),人物更多是通过不同的系统的桌面一一出现的,整部影片的人物出场平滑,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多是出现在摄像头和屏幕之中,而影片中这种非典型的表现方式让观众与演员有直接交流的感觉,使位于交流者位置的受众有一种想要表达却无法传达的窘迫,打破了第四面墙。同时将手机与电脑中的信息视觉化,成为窥视人物内心与关系的重要方式,手机上的字符不断增加减少,在句句斟酌后才将消息谨慎发出,父女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人心微妙的变化,在信息框内字数的进退与提示音中展现出来,而在社交互联网上键盘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在大卫破译玛戈特的各类社交网站密码时,将安全码一层一层地输入至密码框中,带给受众极强的悬念感。

《网络谜踪》是现有技术上的新利用,采用新奇的电影拍摄手段终究是为了迎合市场的猎奇心理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阿多诺曾将这种通过技术手段标新立异来包装自己,却不能满足任何精神需求的文化工业称为“具有瞬间效应的焰火”,但是不能否认“桌面电影”是当代文化工业的一种另类,给现有文化工业带来了冲击,拓宽了受众的审美领域,也客观上说明了技术在美学概念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二、工业泥潭:复制与批判

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可复制的文化,不仅是物质上的产品,还有精神上的产品,它们都失去了个性与创造力,而人类逐渐成为大众传媒的奴隶,《网络谜踪》力图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但是自身也难以逃脱泥沼。

其实在《网络谜踪》之前也已经有如《弹窗惊魂》、《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网》等几部“伪纪录桌面电影”了,因此就技术而言也不是巨大的创新,如果将影片中的技术形式层面的东西抽离掉,仅仅只是观看整部影片的故事内容便稍显普通了:早年丧偶的大卫·金女儿离奇失踪,父亲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将网络与屏幕外的关系与记忆重新拾起,新人物不断加入,案件不断发展,虽然情节有多次地转折,但其主要的故事内容能够套用到任何的好莱坞悬疑片中,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最后的原因都是为了维系家庭的完整性,但是家庭传统观念也并不新鲜,内容与主题甚至是技术而言,《网络谜踪》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文化工业的复制品。

银幕外的人被大众媒体禁锢,银幕内的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网络谜踪》对于这种被拘泥于机器与媒介的社会还是保持了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影片中最常见的媒介是网络,父女交流由网络,同学交流由网络,网络充斥了剧中人物的方方面面,当母亲与玛戈特练琴,烹饪的时候,作为父亲的大卫,在一旁拿着DV,与女儿妻子产生一种镜头内与镜头外的隔离感,在母亲去世后,这种父女之间的隔离感更加明显,就所处位置而言,从DV拍摄的一个空间分割成了由视频通话构成的两个空间,科技的进步满足了人的需求,但就本质上来说,工业社会下难以产生真实需求,在影片中,通过手机视频与玛戈特对话,通过短信督促玛戈特倒垃圾,通过网络银行将金钱交给玛戈特,从大卫自己的角度来讲,他觉得应该满足了她的需求,可是这都是玛戈特的虚假需求,她需要的是父亲在现实中真实的关心,而不是在网络那头的嘘寒问暖,失去了父亲真实关心的她,只有与叔叔彼得吸食大麻,沉迷于直播网站YouCast,寻找另一个虚假的需求,父女之间的隔离其实才差点造成了玛戈特的悲剧的直接原因,而这种虚假的需求同样也映射到了玛戈特的同学之中,在大卫寻求其帮助时,他们一一否决了与玛戈特之间的关系,随着事件的发酵,媒体的报导,他们又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发声,或表达哀悼,或表达怀念,更有甚者声称玛戈特在他家里,这种言论与行为,仅仅是为了的到更多地关注,实质上这些人成为网络媒介的奴隶,他们需要在网络媒介中不断寻找能够展示自我的方式,以表达自我的存在感。大众在工业社会已经难以寻找到自己真实的需求了,现时代而言更多的是由网络媒介赋予的虚假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隔阂加深。

三、现代美学:艺术与现实

现实与艺术应该是对立的,阿多诺心中最为理想的艺术应该是独立自主地去超越与对抗现实的艺术,《网络谜踪》有在一定范围尝试着去对抗现实,但就其存在的时代与受众的审美高度来看,是难以产生有超越现实的艺术价值的。

正如上文所说影片在其内核上并没有脱离主流好莱坞影片的要求,但是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覆盖人物的社交网络与电影产生了微妙的关系,又能回到人物与故事的和谐。《网络谜踪》的实质仍旧是一部悬疑片,但从剪辑与拍摄手法来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这与阿多诺所崇尚的自然美不谋而合,也与当今的商业电影存在着对抗关系,可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像纪录片一样追求真实性,那么这部电影会进入到一种“伪纪录片”的模式中,所以影片在某几个关键时刻主动打破了这种纪录片的模式,创造一种全新的“桌面电影”的机制,将角色与受众的潜意识不断互换,纪录片的重要性在于其纪实性,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受众没有必要相信任何镜头,在影片中桌面的搜索完全沒有迟疑与停顿,在大卫搜索到重要信息时,会迅速将镜头拉近,这并不像是阿尼什·查甘蒂留给影片中人物观看的和思考的,而更像是给受众一个重要的提醒一一搜索中的信息将会在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叙事方面也力图给受众更多的信息,在影片的后半段加入了电视新闻媒介作为另外一个叙事的主体,将受众视觉转换的角度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同时又在最后故事线收束时,在玛戈特的电脑屏幕上三种媒介同时回归,完成了时空上的重构。复杂的信息量给受众带来快感,继续被庞杂的信息所暗中影响,从而驱动自己“编织快感”,受众能再这种情况下完成自我对于影片结局的探索,这种满足市场受众需求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大众文化的妥协。

四、结论

法兰克福学派因对文化抱有一种拯救的使命感,所以对于大众文化始终抱有一种批判态度,但是就社会发展而言,受众的审美水平提高,大众文化也在完成自我的蜕变,《网络谜踪》就是在这次蜕变过程中的产物,在影片中既有对于现实的对抗,又有对于大众文化的妥协,所以在电影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必将会出现文化工业在不断成长后必将成为自我的解毒药。

参考文献:

[1]独孤岛主.桌面电影打开叙事新格局[N].文汇报,2018-12-05(010).

[2]陈乐卅.旧酒装新“屏”一一电影《网络谜踪》的流俗与创新[J].艺术研究,2019(04):148-149.

[3]曹春玲.论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D].辽宁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一起审审题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