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博科夫对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

2020-08-19梁冰雪

文存阅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严歌苓

梁冰雪

摘要:旅美作家严歌苓小说创作受到了西方国家诸多创作观念,文学思想和作家作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严歌苓小说改编热潮的兴起,研究严歌苓小说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对纳博科夫小说的研究也越来越受人关注。基于此,本文将从叙述手段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来探究纳博科夫对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严歌苓;纳博科夫;叙述手段;语言风格

一、叙述手段

电影文本的创作为小说的影像化创作提供了借鉴。严歌苓除了是享誉中外的作家也是好莱坞的著名编剧,长期地从事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创作使她形成了影视思维。严歌苓的小说创作成影视化的状态,这也是这几年来她的小说频频登上荧幕的原因。如《芳华》《金陵十三钗》等。严歌苓认为影像化的创作方法能为文学注入动力,是在创作中可以借鉴学习的方法。严歌苓曾说:“我非常喜欢小说里能够有嗅觉,有声响,有色彩,有大量的动作。”小说的影视画面般的呈现,是严歌苓小说创作的追求。电影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影带给人的视觉享受和感官上的冲击是电影越来越成为潮流。也许是迎合潮流,也许是便于作品的改编,纳博科夫和严歌苓在创作小说时都采用了影像化的叙述手法,因此,他们作品中有很多电影手法,包括画外音,旁白,长镜头,特写镜头,蒙太奇的手法等。其中,严歌苓《扶桑》《天浴》《金陵十三钗》等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纳博科夫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比较多,有国际声誉的如《洛丽塔》。

在严歌苓和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影视化的效果,他们常常从小说结构,人物形象,动作和语言描写等方面着重突出。这样,小说不仅具有画面感而且具有动态美。严歌苓曾说:“在故事正述中,我将情绪的特别叙述肢解下来,再用电影的特写镜头,把这段情绪若干倍放大、扩张,使不断向前发展的故事给你一些惊心动魄的停顿,这些停顿使你的眼睛和感觉受到比故事本身强烈许多的刺激。”严歌苓说很多导演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喜欢改编她的小说拍电影电视剧,除了她的影视化创作的手法之外,主要是因为她的作品里呈现出多种感官感觉,具有很鲜明的画面感。如穗子跳舞,“脚尖、脚跟、脚尖、脚跟,滴溜溜地转,如同一根鞭子下的陀螺”,读者读后脑中立马浮现穗子跳舞的场景,非常的生动。还有小说《扶桑》中扶桑斟茶的场景,作者对扶桑的动作描写还有加入的一些声音的特效,使人的面前立刻浮出画面,鲜活而生动。还有对扶桑房间内的一些摆饰的描写,扶桑在屋内坐着的状态的描写都可以体现出来。而严歌苓的小说影视化创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对 纳博科夫的研习。纳博科夫在其小说《洛麗塔》中也采用了影视化的手法,在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也是两位作家在小说创作叙述手法方面的相似之处。

二、语言风格

严歌苓小说创作时,既汲取群众的俚俗语言,语言拙朴多短句,也以专业作家的身份要求自己,辞藻华丽,巧用修辞。纳博科夫的小说语言同样是公认的细腻,带有一些口语色彩。纳博科夫和严歌苓都是用双语进行创作,一是自己的母语,另一个是英语。纳博科夫和严歌苓小说创作语言方面的相似性就是口语化,同时喜欢引用一些方言和自己所熟悉的别的国家的语言。纳博科夫比较熟悉的别的国家的语言有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而严歌苓除了中文和英文外,作品中多夹杂中国本土方言,如上海话,河南话等。

方言一般是用于口语,在作家的作品中很少出现,但也存在。比如贾平凹,赵树理等作家会在其小说创作中使用,但常常用于描写这个方言所使用的地域。方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小说语言变得更形象生动,也是人物的形象特点深入人心。在严歌苓的小说中不仅有大量的方言,而且严歌苓会使用一些熟语,歇后语和短句,这使她的小说更具口语化色彩。如她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说快来看,谁谁头发上虱子都满了,成蚂蚁上树了!” 还有严歌苓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这是严歌苓创作的关于农村题材的一部作品。王葡萄在小说中是一个典型的北方的女性。为了贴合人物形象,严歌苓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对话也多是口语化。比如小说中描写的:“要问她:‘你不饥吗?她说:‘老饥呀。”还有“葡萄掂着分量,挪步到后门,从大张嘴的铡刀看出去。门缝外满是人腿,全打着布绑腿。也有穿马靴的。她听见的话音全是外乡音。其中“门缝外的人腿”这种写法是地地道道的口语。严歌苓创作这部小说时曾多次去当地采风。和当地的人交谈并记录下来他们的方言。小说中王葡萄所说的话大部分都是严歌苓采风记录下来的。

通过阅读严歌苓的小说作品,发现严歌苓的小说语言技巧纯熟,口语化色彩鲜明。这与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的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相似,可看出严歌苓对纳博科夫的学习和借鉴。严歌苓的小说用词造句很讲究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她移居美国时的学习和训练。但在她的小说中语言技巧套路较多,很多词语也重复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审美疲劳。

结语

严歌苓曾表示纳博科夫是她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她常常把他的小说放在床头,随时翻看。通过分析他们的小说《洛丽塔》,《扶桑》,《第九个寡妇》等能看出来严歌苓小说创作深深得益于她对纳博科夫的研读,尤其在叙述手段和语言风格两方面非常明显,同时严歌苓在小说创作的方面的技巧套路也是值得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易崇辉.论严歌苓雌性写作中的人类学叙事——兼论《扶桑》误读“扶桑”的缘由[J].华文文学,2015,No.131,74-83.

[2]翟业军;鲁辰琛.论严歌苓的极致美学及其限度[J].文艺争鸣,2015,No.257,151-157.

[3]秦雨禾.严歌苓《扶桑》中的影像艺术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8,v.39;No.176,61-64+69.

[4]江少川.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49-53.

[5]杨凤姣.严歌苓小说中的外来思想研究[C].湖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严歌苓
武 装
武装
语用表达本位的实践思考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分析
论姜夔词语言的风格及特征
老舍《茶馆》的语言风格评析
严歌苓的异国恋情
严歌苓四入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