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的4大错误姿势,你中招了吗?

2020-08-19馒头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8期
关键词:东东洋洋共情

馒头姐

错误姿势一:

出主意

代表性话语:

“你应该……”

“你可以……”

场景1:放学路上,洋洋和同学因为言语不合打了一架,胳膊被抓了一道。他又疼又委屈,回到家后忍不住向爸妈哭诉。妈妈赶紧给他处理伤口,爸爸则在一旁出主意:“儿子,我告诉你,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一定要狠狠打回去。只要打赢了,他就再也不敢欺负你了。”妈妈立刻制止道:“可不能教孩子暴力。洋洋,下次再有这种事,你千万不要动手,赶紧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老师,记住了吗?”因为意见不合,爸爸和妈妈争执起来,洋洋却在爸爸妈妈的建议中困惑了。听爸爸说完,他觉得自己太笨了,才会被人打;听妈妈说完,他又觉得自己可能是做错了。总之,洋洋心里更难过了。

场景2:期末考试,婷婷的英語考砸了,心情很不美丽。见她垂头丧气的样子,妈妈大概也了解了情况,便说道:“没考好,郁闷了是不是?别灰心,妈妈陪你一起来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考好。”听妈妈这么说,婷婷完全提不起兴趣,但还是得硬着头皮配合。“咱们先看看是不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阅读理解这块儿错得有点儿多,我之前看到一种不错的提升方法……”“听力这个部分也有点儿不足,要不,我帮你请个英语家教补补课,练练听力,外国人的口语还是更地道些……”妈妈说得很起劲,婷婷听得脑壳都快炸了,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大喊道:“妈,你能让我一个人静静吗?”

不管是洋洋的父母还是婷婷的妈妈,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都选择了同一种姿势:出主意。在他们看来,只要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情绪也就搞定了。可是,恰恰因为他们忽略了孩子当下或委屈或沮丧的情绪,只关注着提供解决方案,反而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困扰。孩子原本和父母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却因为和父母沟通不畅,无法把这些情绪发泄出来,很容易把对别人的愤怒转嫁给父母。

错误姿势二:

安慰

代表性表现:

讲道理、做对比、

站队、急于发表

自己的看法

1.讲道理:商场里,小男孩摔倒了,下意识地摸摸膝盖,哭了起来。妈妈一边帮孩子吹一边说:“哎呀,没关系啦,摔一下不疼的。”爸爸告诉孩子:“男子汉大丈夫,这点儿小事不算什么,不哭了啊。”然而,小男孩依旧哭个不停。

2.做对比:公园里,小女孩看到别的孩子在用iPad看动画片,也嚷嚷着要买。妈妈说:“宝贝,妈妈很理解你。可是,妈妈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没有iPad,也玩得很开心啊。”爸爸说:“你看,那个小朋友不也没有iPad吗,我们可以和他一样,一起玩沙子啊。”可是,小女孩坚持要iPad,爸妈束手无策。

3.站队:模拟考试,聪聪的成绩很不理想,他觉得是考题太难了,尤其是数学,有几个知识点他好像没学过。妈妈安慰道:“就是,出这么难,谁能考好呀?你们数学老师也真是的,没学过干吗出题啊,这不是存心为难人吗?”虽然妈妈力挺自己,可聪聪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总觉得堵得慌,开心不起来。

4.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同学告状,乐乐被老师冤枉了。他觉得很郁闷,回到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安慰说:“别难过了,我觉得这个老师平时挺好的啊。他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爸爸补充道:“这老师我也接触过,不是那种随便冤枉人的人,肯定是为你好,别多想,没事的。”

安慰是很常见的共情方式。父母希望通过讲道理等方式告诉孩子,你经历的这些都不算什么,大可不必放在心上。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否定孩子的情绪,不要哭、不要难过、不要生气……因为情绪没有被接纳,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甚至会觉得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

错误姿势三:

选择性共情

代表性表现:只共情父母喜欢的、想要的,不共情父母不喜欢的、不想要的

莫莫考试得了第一名,回家立刻和爸爸妈妈分享喜悦。爸妈听了也很开心,对莫莫又是拥抱又是夸赞,当天晚上还做了顿大餐庆祝,一家人都很开心。后来,莫莫和同学闹别扭,情绪低落,跟爸妈说不想吃晚饭了。和先前的共享快乐不同,爸妈的反应变了样。爸爸安慰她说:“没事,同学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赶紧吃饭吧。”妈妈则出主意道:“明天你先道个歉,准备个小礼物不就行了?”

莫莫发现,父母有时候很理解自己,比如取得好成绩、拿奖时,有时候又好像离自己很远,比如自己遇挫心情不好时。这种忽远忽近、忽冷忽热的感觉让莫莫渐渐学会了报喜不报忧,表面上和父母很和谐,心里却隔了一道隐形的墙。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然是喜忧参半,每种情绪都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而当父母在孩子有不同情绪时区别对待,就意味着没有办法真正共情孩子,他们共情的只是自己的需要而已。

错误姿势四:

顺着孩子

代表性表现:

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父母跟着一起情绪化

场景1:书店里,妈妈带着孩子买书。结果,孩子把随身携带的玩具弄坏了,大哭起来。管理员说书店里要保持安静,希望妈妈把孩子抱走,换个地方处理下。可是妈妈不高兴,说小孩子哭很正常,而且他哭肯定是有原因的,又不是无理取闹,哭完就没事了,就任由孩子哭个不停。

场景2:吉他课上,老师布置了作业,需要在一周内把课上的曲子练熟。回家后,东东觉得曲子太难记不住,沮丧地表示自己很不想练。妈妈非常接纳东东的情绪,于是和老师软磨硬泡换了首简单的。没过多久,东东又觉得练习时间太长,手太疼练不动。妈妈就又去跟老师商量减少东东的练习时间。

父母误以为共情就是顺着孩子,孩子想哭就哭,想放弃就放弃,至于为什么哭,为什么放弃,并没有更进一步地去共情。其实,这样的共情只走了第一步,少了关键的部分—表达。所有的共情都是为了表达,为了帮助孩子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东东学习吉他遇了挫折,除了沮丧外,他一定也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支持,而不只是妈妈的妥协。

猜你喜欢

东东洋洋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张东东作品
读《比尾巴》,学仿写
我多想……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洋洋兔 编绘
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