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宋画视角看园林栏杆的景观性特征

2020-08-19李娇杜师博杨芳绒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宋画建筑装饰

李娇 杜师博 杨芳绒

摘要:古代园林栏杆不仅起到安全防护作用,也是园林景观构成的重要手法之一,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寄情意象。在宋代园林现存罕见的基础上,宋画则为宋代园林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图画资料,宋画中的栏杆意象丰富,种类繁多,绘制精细,能直观地反映宋时园林栏杆的建制水平及风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宋画,对栏杆的起源、分类、功能以及环境景观效果进行分析,为宋代园林景观探讨提供新视角,丰富宋代园林的基础性资料研究,同时对宋代和现代栏杆的材料、形式变化进行了对比,为园林栏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宋画;园林栏杆;宋代园林;景观性;空间分隔;建筑装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9-011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9.024

宋是历史上以绘画艺术见重的朝代,从北宋到南宋,园林景色和生活成为画家们倾注心力的题材。不仅关注园林整体布局,细至置石、栏杆均亦刻画入微[1]。诸多学者关注到宋画在宋代园林研究领域的关键价值[2],宋画的流传为研究宋代园林提供了珍贵、直观的图像资料。栏杆起初为遮挡物,后来逐渐发展变化,样式丰富、雕刻精美,在园林建筑中,除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外也是园林组景中大量出现的一种重要小品构件和装饰[3],起到隔景与连景作用,是人与自然进行心灵对话的桥梁和依托[4],在宋画中多有描绘。因此,以宋画为研究对象,从《宋画全集》山水画中选取描绘有园林栏杆的图画为样本,结合宋代诗词文章等记载研究宋代园林栏杆的景观性特征,挖掘其文化内涵,探寻宋代园林审美意趣,为当代园林栏杆设计提供借鉴。

1 栏杆的起源

栏杆,古称阑干,也称勾阑。已知最早的栏杆发现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专家判断遗址中成排的木质条是早期直棂栏杆(在寻杖与地袱之间置以若干直立木条的栏杆)的雏形。周代发掘的明器纹饰中有类似构件,容庚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中著录了一件西周铜器,详细记录了栏杆形象。其下部仿作建筑形式,正面中间开门,门外左右有栏杆,栏杆作“田”字形,栏内二人相向而跪[5]。秦时栏杆称“槛”,意义比较宽泛,可以指高楼、高台的栏杆扶手,也可指场地边界的栅栏,或监禁人犯、动物所用的牢笼[6]。《山海经》有记载昆仑之墟上有“木禾”(谷类生长地),“面有九井,以玉为槛”[7]。到汉代,栏杆已运用较为普遍,并出现了寻杖、华板、望柱、地袱等基础构件,南北朝时期已具备后世所见栏杆的形制。唐代栏杆多用勾片栏板或卧棂栏杆,重要建筑台基上用石质栏杆,这在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发现石质望柱和螭首得以佐证[8]。宋时,栏杆在《营造法式》中称“勾栏”,又或“钩阑”,有单钩栏和重台钩栏之分(图1),在大量宋画中能看到栏杆种类多样,形式复杂,花纹有等级意识之分。到元明清时期,栏杆在装饰上越发繁复多样,木质栏杆偏纤细,石质栏杆偏厚重敦实,清末,西方样式的栏杆开始出现,从尺寸到装饰,丰富了中国栏杆样式[4]。现代栏杆从材料到形式上均发生了较大改变,在古典栏杆传承的基础上,形式更加灵活,材料更加多样,形成了专门的防护栏、围栏、景观栏等门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起到功能防护作用,更加注重景观效果。

2 宋画中栏杆的分类

宋《营造法式》记录宋时栏杆材料主要为木料和石料,制作规格“单钩阑每段高三尺五寸,长六尺。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七尺等”[9]。重在记录加工技法,未对栏杆种类进行总结。从宋代绘画中,按材质,可将栏杆分为木栏杆和石栏杆;按构造,分为寻杖栏杆、卧棂栏杆、勾片栏杆、靠背栏杆、垂带栏杆和欌子栏杆等(图2);按所处位置,又可分为建筑栏杆、园林栏杆和桥栏杆(表1)。寻杖栏杆最早出现在汉代,到南北朝时期已具备基本形制,于隋朝开始广泛应用,是中国最常用的一种栏杆形式,主要构件有寻杖(也称巡杖,栏杆上部横向构件,可作扶手)、望柱(栏板两边高出寻杖的立柱,分为柱头、柱身)、盆唇(位于华板上方,与寻杖平行,是一个枋形构件,因下部棱角做了弧形处理,形如盆的口沿,所以得名)、華板(明清称栏板,因常雕刻花纹,宋时称华板,单层华板称单勾阑,双层称重台勾阑)、地袱(栏杆最下层,置于阶条石之上的横向石件,宋时又称地拢)等。卧棂栏杆在宋画中出现很多,由望柱和横木组成,造型简洁大方,省工省料,常见于室外园林中、高山平台处,多起防护作用。勾片栏杆与寻杖栏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华板位置为镂空或浮雕的勾片,勾片形式多为“万”字形、“回”字形等,常见于建筑外檐和重要园林场所处。靠背栏杆是在坐凳栏杆基础上发展而来,常置于园林中供人休憩;垂带栏杆顾名思义是设置在台阶踏跺两侧垂带上的栏杆;欌子栏杆,宋时被称柜马叉子,是直棂栏杆的一种,直立条目穿过寻杖即为械子栏杆。

由此可见,宋代栏杆发展已趋于全面成熟,不仅类型丰富,而且已有严格的制作规制,从侧面反映出了宋代政治经济的繁盛与园林审美文化的提高。

3 宋画中栏杆的功能

3.1 作为障碍物,起安全保护作用

栏杆是台、楼、廊、梯或其他居高临下处的建筑物边沿上防止人下坠的障碍物,通常高度约为人身之半[10]。宋《百子嬉春图》(图3a)描绘的是一幅百名儿童在楼阁处兴高采烈地跳狮子舞的热闹场景,画家利用台、栏元素高低上下称景,在人群拥挤的楼阁前,栏杆作为障碍物,很好地阻隔了上下落差,防止孩童高处坠落。除建筑外,栏杆还多建于自然风景开发的边界处,如宋《松严仙馆绢本》(图3b)中的平台休憩处,栏杆通过限定人的活动空间,起到安全防护作用,与现代防护栏相似。同样,在桥或临水、临高的亭榭处(图3c)均能见到栏杆的设置,结构可繁可简,主要以功能性为主。

3.2 作为建筑装饰,起修饰衬托作用

栏杆被称为古建小作之精华,是重要的建筑装饰,通常高及人腰,线条精细,可作为衡量尺度,反映建筑的体量规模,在栏杆的衬托下,古建愈显雄伟(图4a)。张载在《鲁灵光殿赋》中注“轩槛,所以开明也”。栏杆的通透特性,为建筑空间带来通透、开敞和光明(图4b)。透过栏杆,高台上的人可以凭栏远眺,高台下的人也可从远处看到栏杆界定的“舞台”,以及“舞台”上凭栏远望的人物主角,衬托出高台建筑的视觉中心[6]。《云山楼阁图》(图4c)的建筑画作中,绘制了4种不同的栏杆样式,一层为黑边蓝色“回”字纹的寻杖栏杆,二层是红边青色“回”字纹的寻杖栏杆,建筑外侧卷棚处栏杆采用红色,花纹简于建筑层,最外边平台处栏杆最为简单,且未在颜色上突出强调。从绘制色彩与繁复程度看,栏杆所突出的重点程度为二层栏杆>一层栏杆=卷棚处栏杆>平台处栏杆。因此,通过栏杆,不仅可以对建筑起到尺度衬托作用,还能根据其制作精度反映建筑主体性。

3.3 作为视线屏障,以增加空间层次

栏杆设计在空间的组织和分隔上,既有规限又不封闭视线[11]。在夏明远的《楼阁图》(图5a)中,通过栏杆的曲折有致,将一平面空间展现得丰富又有层次,使整个画面赋有灵动的气息。《江山殿阁图》(图5b)中,建筑因地势高差错落分布,画家通过对栏杆不同颜色的描绘,将建筑的上下空间层次巧妙突出。通过栏杆,还能强调主次空间。宋李昭道的《龙舟竞渡图》(图5c)中,描绘了3个建筑,从建筑体量与绘制手法上三者相当,但因在栏杆绘制上左侧建筑更为精细突出,起到了强调作用,使建筑在表达上有了主次之分。同理,《会昌九老图》(图5d)中主体建筑前的栏杆制作精细,为标准寻杖栏杆,其他空间则为简单卧棂栏杆,通过栏杆的不同使得画面轻重搭配,自然地展现了主次关系。因此,栏杆作为视线屏障,通过其精细程度,可起到突出重点、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

3.4 作为空间边界,以形成景观特征

在宋画表达中,栏杆经常成为一种表达视觉空间边界的处理手法。宋《赵昌南唐文会》(图6a)中描绘了一个在园林之中文人雅集的场面,画中栏杆和芭蕉将整个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后景,起到空间分隔作用。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图6b)中栏杆横于画面中间,构图上将图画分为上下两部分,视觉上却营造出了前与后的空间感,具有独特的景观性。南宋《深堂琴趣图》(图6c)的构图重心在左下方,左上方少许笔墨点缀山峰,营造背景。点睛之笔在于右下角的栏杆处,若无栏杆,实景、虚景难以分开,正是由于栏杆,右侧画面分为实景平台与虚景浩瀚烟海,留以人无尽遐想。由此可见,好的栏杆设计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5 作为文化意象,为精神寄托载体

古往今来,基于栏杆的诗词不胜枚举,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8]宋朝喜用栏杆抒发情感的词人莫过于李清照和辛弃疾了,李清照在《点绛唇·寂寞深闺》里写道“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凭栏远眺,用“倚阑”来表示心情抑郁无聊。辛弃疾则把对沦陷故乡的思念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化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词来表达心情。据字博缘网诗词搜索统计,涉笔“阑干”的诗词,唐之前几乎没有,唐诗全集约有100多首,宋诗词全集约有600多首,元朝诗词全集约有40首,明清两朝则少见[12]。可见,“栏杆情结”主要存在于唐诗宋词中,具有时代特征,是文人生活乃至精神深处的一种依靠。

4 宋代与现代栏杆对比

4.1 栏杆材料对比

宋代栏杆材料只有木、石两种。随着时代发展,新兴材料层出不穷,到现代,栏杆材料已有木、石、铁艺、混凝土、铝合金、镀锌钢、PVC、夹胶玻璃等十几种材质(图7)。新兴材料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在设计应用中更容易表达设计想法,且物美价廉,因此比较符合现代需求。

4.2 栏杆形式对比

时过境迁,随着现代材料的丰富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栏杆设计已不同宋时,不再遵循固有的模式,也无严格的等级之分,更多的是一种体现设计创意的景观小品,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如曲线式、折线式、波浪式、异型式(图7)。建筑栏杆也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而逐渐消失,相比宋时,立足之处,危乎高哉,抬眼望去,明且远矣,但已难找到古时遣情抒怀的浪漫感觉。

现代栏杆虽然在材质和形式上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但却缺少了一丝情结,惟有在登临名胜古迹中的那些亭台楼阁时,或许能唤起一丝思古幽情来,这在栏杆设计中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5 结语

宋画中的栏杆不管是作为建筑副设,还是建于园林之中,都设计精巧、用料考究,能强烈地烘托主题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引导性;当其进入文人视野时,又能化为空灵的视觉元素融人诗词中,渐次升华为寄托情思的审美意象[13]。宋画中的栏杆设计反映出宋代园林对空间層次处理手法的多样性,应当以古鉴今,在栏杆设计中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宋恬恬,沈欣悦,鲍沁星.略论宋画的园林史料价值——以《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宋画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0-46.

[3]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明)计成.园冶[M].刘艳春,编.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5]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李路珂.内外之间,即景生情——中国古代建筑、文学与艺术中的栏扦[J].世界建筑,2018(9):18-23,120.

[7](清)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梁爽.西安唐遗址工程的文化解读[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9]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卷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0]高建亮,赵林艳,叶铭和.栏杆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24-4326.

[11]王婷婷.刺绣、书写、凭栏:乾、嘉、道江南才媛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2]王兆贵.唐诗宋词中的栏杆情结[N/OL].2012-11-13[2019-09-18].www.chinanaws.com/hb(2012/11-13/4325512.shtml.

[13]余光明.宋词“凭栏处”的古典情怀[J].名作欣赏,2015(15):125-126.

收稿日期:2019-10-27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基金项目(SKPJ-2014-14)

作者简介:李娇(1993-),女,河南郑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电话)18803972457(电子信箱)114363780@qq.com;通信作者,杨芳绒(1963-),女,河南灵宝人,教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电子信箱)1140344807@qq.com。

猜你喜欢

宋画建筑装饰
《宋画全集》
《宋画史稿》:一部试图描摹宋画全貌的书
震惊!我把宋画放大了10倍
略论宋画的园林史料价值——以《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宋画为例
宋画中的古琴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
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
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金华市建筑装饰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
宋画中文人的园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