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失的火车轰鸣,永恒的三线精神

2020-08-17唐林朱云生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慢车棚子铁轨

唐林 朱云生

金 沙江畔,骄阳似火;拉鲊渡口,山风猎猎。6月20日,四川攀枝花,拉鲊车站。中午12点,热浪袭人。79岁的李政开站在有些生锈的铁轨旁,目光缓缓移向昆明方向。远处,横跨金沙江的鱼鲊大桥上,偶尔闪过几辆过往的车辆。

“到昆明的绿皮火车不开了,车站都关停了,感觉心里面空荡荡的。”老人眼眶红了,“50年了,还是第一次听不到火车声,觉得没着没落的……”?

绿皮火车

2020年5月24日,攀枝花至昆明的6161次客车(俗称慢车)最后一次发往昆明方向。至此,成昆线攀枝花到昆明客货线路全部停运,车尾消失在视野的那一瞬间,历史,就此定格。5月25日起,因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蓄水,攀枝花境内拉鲊以南,经花棚子、新江、师庄,至云南境内大湾子、红江、黄瓜园区间部分铁路沿线将处于水位线以下。

花棚子南向,新江、师庄、大湾子、红江4个车站停运。攀西大裂谷的崇山峻岭中,从此再无?“呜呜”笛鸣和长长车影。

“有点心酸……”在花棚子站工作了4年、刚调任拉鲊车站站长的陈新波,想起最后的那趟6161次慢车,有些唏嘘,“下午5点过,车进的花棚子,那一趟车,客运量出奇的高,旅客大多是奔着成昆线最后的记忆来的。”

6161次驶离花棚子,车尾消失在铁轨的那一刻,值守人员杨金文瞬间泪奔。

今年31岁的杨金文,家住云南武定,在花棚子车站工作5年。以前来上班,他都是坐慢车到岗,现在线路成了断头路,让他一时间难以适应:“以前每天至少30多趟列车通行,现在的车站安静得让人窒息,晚上居然还有点害怕……”

望着电脑屏上不再闪烁的轨道和红绿灯点位图,杨金文目光凝滞,一脸迷茫。?

“这条路断了,真的还是很舍不得哦。”68岁的拉鲊村次格地组村民毛开秦,想起和成昆线相伴的50年岁月,声音有些哽咽。铁道兵7师8704部队19连,在毛开秦50年的记忆里,成为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一个终生难忘的连队。

家里现在的院坝里,依然矗立着一排干打垒房子,那是部队修建的住宅。“舍不得拆,看着它就想起那些人。”

“路修完了,部队走了,有一天在这里修过路的一个河南退伍兵到我家来提亲,才知道我家小姨妹和他在修路时就恋爱了。”毛开秦感慨不已,“两人结婚后没回来过,男方说看到这个地方就想起那些走了的战友,怕伤心。”

沿金沙江河谷,一条蜿蜒的碎石路,当年成昆线运送设备物资的生命线。李政开曾参与运送修路物资的水路运输——拉纤。“每条船上水拉1吨,下水拉3吨,岸上四五个人,船上两个人,一起攒劲,累得很哦,有人直接被江水卷走过,人都找不到。”说话间,李政开老泪纵横……

隧道前的风景

成昆线上,许多隧道的洞门都留有时代特色与革命情怀的标语、壁画等,都是不可复制的铁路文化遗产。6月20日,攀枝花拉鲊至云南黃瓜园沿线,文物部门相关专家实地查访。

还是那条沿金沙江边蜿蜒的碎石路,还是那熟悉又陌生、已经生锈的铁轨……洞口顶部中央,水泥浇筑的三面红旗簇拥着金黄色五角星浮雕,在阳光下依然熠熠生辉。

前进隧道(攀枝花端)旁,同行的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教师王华感慨不已:“当年没有先进的工程机械,能修建这样的隧道,真是奇迹,正是那个时代国家建设中万众一心、科学设计、艰苦施工,才有今天世界为之惊叹的‘基建狂魔的成就和美誉。”

穿越三公里长的隧道,借着手电的微光,隧道两旁的标语、壁画,虽然早已在岁月的打磨中斑驳,但每看到一处这样的“景观”,都会引来同行诸人的一阵惊呼。

“成昆铁路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站在前进隧道(昆明端)洞口,仁和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曾绍奎说,“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承!”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洞口处,有人豪迈地吟诵起毛主席的这首诗词。?

南下已无路??高峡出平湖

花棚子车站以南,红光隧道(昆明端),水泥枕木已将洞口封闭。

洞口外的铁路,只残存了铺满碎石的路基,路基旁,星星点点散落着老旧的铁轨扣件。

“可惜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从此只能在梦中了!”同行的记者老宋,站在封闭的洞口前,唏嘘不已,“那是历史的记忆,是工业文明的记忆,是三线建设者的群体记忆,也是沿线居民通向城市文明的记忆。”

沿江探寻,至红光隧道戛然而止。南下,已无路。绕行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至该镇波西村的师庄站。

“到站上没公路,只有走那条放羊的山路,要走1个多小时,路上全是砂石,窄得很,建议你们不要来,危险!”仍在师庄站做值守工作的起永康电话中提醒。

一行人勉强走至垭口,峭壁悬崖上,蜿蜒着一条仅供单人通行的羊肠小道,尝试着俯身蹑行,艰难下山。偶遇的当地村民友善提示我们,他们本地放羊人都不敢下去,“你们不要下去哦,危险得很呢”。?

俯瞰金沙江,宛如一条穿行在峡谷中的小溪。云南元谋,黄瓜园车站北向,烈日下,铁轨无声地展示着炙热的温度。红江车站,悄然无声。

“电站蓄水把路淹,大湾子过不去了,人都搬迁了。”一名带着孩子来亲水的元谋客人指着远处山坳里若隐若现的铁路,“看以后能不能有船坐哦?”

“铁路就这么没了,还是很可惜哦。”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注视着江水,久久不愿离开。

传承三线精神 致敬英雄

“当年邓小平到攀枝花视察,就是从拉鲊古渡乘船过来的。”拉鲊村原村支书张国勇说,“他还和我们这里的老人在古渡边的那棵大树下聊了大半天呢,要是能把这些红色历史发扬光大,拉鲊的旅游就好发展了。”

近年来,拉鲊村大力种植芒果,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但以前赖以出行的铁路停运后,原来拉鲊至花棚子区间段种植芒果的村民出行都成了问题。“看着可惜了,才发展起来的种植业,运输恼火了。”村民王正发有些不甘心,“要是能开通一辆慢车,就解决问题了。”

开通慢车,似乎是一条权宜之计。但有一个团队,想得更长远。这就是曾绍奎领衔的仁和区文广旅局文物保护团队,他们想在这里建成中国最长博物馆——全长13公里。

拉鲊至花棚子段长约13公里,位于乌东德电站库区水位控制线975米以上,不受水淹影响,沿途的铁路、车站、桥隧等工程遗存,极具红色年代特色,就是曾绍奎团队敢于想象的底气所在。

“拉鲊至花棚子段,铁路设备及建筑极具三线特色,是研究三线建设史重要的实物材料,也是我国珍贵的工业文化遗产。”攀枝花市决策咨询委社事组委员刘胜利认为,成昆铁路作为杰出的人工创造物,能够反映个体或群体的创造力与精神追求;作为建筑营造、景观设计、工程建设或造型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能够反映特定时代整体或局部地域的典型风格与技术水平,是传承三线建设精神的重要载体。

“这两条铁轨,今后就是我们对成昆线唯一的记忆了。”望着延伸到远方、锈迹斑斑的铁轨,拉鲊村现任村支书刘应聪似乎是喃喃自语。逝去的怀念的,仍然在心间,成昆精神与三线精神,早已被山石草木铭记,被人们世代传承。[作者单位:唐林,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党支部书记;朱云生,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慢车棚子铁轨
缺少的一段铁轨
浅谈航空活塞发动机慢车抖动
一起Cessna172R飞机慢车发动机停车故障分析
善良
高铁时代的“小慢车”
“扶贫列车”穿越大凉山
铁轨接口处为什么有缝
温暖
乞丐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