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生态伦理观念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2020-08-16李玲玲

青年生活 2020年30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生态伦理佛教

李玲玲

摘要:从“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缘起论”、“业报轮回”四个角度来展现佛教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凸显人和自然的相生相伴,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超脱境界。

关键词:佛教;生态伦理;社会建设

“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观

了解“众生平等”,首先我们应当知晓“众生平等”这一概念的来源与出处。我们都知道,佛教并非是我国的本土宗教,而是產于印度,但是佛教在印度也并非是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印度在佛教产生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社会是普遍受婆罗门教的伦理思想所主宰,而在佛教产生之后,才稍有改变。婆罗门教倡导的是一种种姓制度,由种姓制度所代表的一种等级制度,下等种姓要服从于上等种姓,而在所有种姓当中婆罗门又排在第一位,因此将自身放在了至高位置。而佛教经典中,如《别译杂阿含经》中曾提到“不应问生出,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能贤达”则明显体现了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观念,即万事万物不需要问其出生,无论贵贱,都有成为贤达的可能性;另外,佛教经典《坛经》说到“见自本心,即得出世”,即是说任何人只要能认识其本心、本性,就有着出世,成佛的可能性。而我国佛教当中的重要派别禅宗曾提出“有情、无情皆是佛子”,“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皆得成佛”。在这里,佛教不仅将有情之人看作有佛性的众生,无情的自然草木也算作众生的范围,并且草木和众生皆是一般,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有其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另外,佛教还提出了“无情有性”说,均是指那些没有感情的山川草木也同样有具备佛性的可能。

佛教认为,一切山川,草木,虫蚁自然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是众生的范围之内,有情与无情并非是划定众生的范畴,佛教的众生包含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且众生皆是平等的。所以应该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把人类的关怀,自然的资源扩散到人以外的其他事物之上,众生皆是构成宇宙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分贵贱。佛教这种生态伦理观念,有助于唤起群众对社会,生态,自然万物的保护,对人类的行为作出正确的约束,体现道德价值,既而达到宇宙生态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

“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观

慈悲为怀,慈悲之心即时要有恻隐之心,即以慈悲向善之心去看待宇宙世界的一切事物,不去杀害众生的生命,中国的大乘佛教有五条戒律准则,其一便是不杀生,为五戒之首,佛经《大智度论》云:“诸业罪中,杀业最重”。[4]将不伤害生命以宗教戒律信仰的方式宣扬出来,便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伦理观念,而不杀生,不仅仅是不伤害人的生命,亦包括花鸟虫蚁的生命。当然,佛教除了禁止杀生,从主观层面做出理论要求,还提倡放生,我们无论从佛教经典和介绍佛教事迹的经书视频中都不乏看见,佛教子弟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提倡放生的论坛讲座,并且佛教弟子身体力行,不食荤食,戒绝杀生。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曾提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3],即是说一切事物皆是他本身,但同时又包含他物,感同身受,那么善待他物,给与他物以关怀那便是善待自己,因此需要善待所有事物。所以佛教教义又要求弟子行普渡众生之事。而普渡众生亦是大乘佛教中的核心思想,即自己得道成佛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须要求弟子帮助众生得道,这就要求佛家弟子具有大慈大悲之念,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将他物的苦痛体验当做自身的去体验,在这个基础之上,来体现对生命,对自然慈悲为怀的观念。

佛家慈悲为怀的教经宗旨所体现的生态伦理观念,敦促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循循向善,要求人们树立以所有生命价值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念,通过约束自身的欲望,来保持宇宙生命万物的尊重,尊重世间万物存在的价值,不仅度己,更要普渡众生,仁爱万物,借此来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使自然和谐,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缘起论”的生态伦理观

佛教的“缘起论”自然观包含了佛教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中阿含经》中提到“若此有则彼有,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7]即是对缘起的定义。“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把宇宙和人生的一切现象看作是多种因缘、条件作用而生的,一切事物小至微粒尘土,大到宇宙世界都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循环作用的统一体当中,这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直到消失殆尽都有其因果关系,受到其他事物的制约、影响作用,世界上没有不变和孤立存在的事物,只有相对变化的存在。我国佛教八宗的华严宗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因陀罗网”比喻,《华严经》中曾提到“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有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一颗颗宝珠的光,互相映衬,一重一重,无有穷尽,这种由宝珠所结成的网,就叫做因陀罗网,也叫做帝网”[1]。这个网中的每一珠都可以显现其它珠子的影子,就这样相互映现,彼此映衬,无穷无尽,形成一个整体,这个网就是代表了一个宇宙整体,借此来说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当中。另外,印度的原始佛教中在他们的核心理论“十二缘起”中,表达了十二种相互关联的因缘关系,即无明、行、是、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借此说明了一个生命个体,由生到死的生命状态及其关联,显示了一种因果关系的存在,而据此影响到大乘佛教,又提出了“缘起性空”的概念。所谓缘起性空,《金刚经》中提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表达了世界万物,一切机遇得失,乃至运动变化,都是由各种因缘作用而生,乃是梦幻泡影,本身并无本性,因此佛教认为世界万物本身并没有主宰,事物因缘而起,互为因果。

佛教的缘起论的提出,也从侧面显示了人类在世界万物当中的地位,体现了人的发展只是世界万物相生相伴的作用,是历史与自然的成就,这一观点既抛除了人类中心论思想,同时又密切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相生相伴,人类与自然万物应平等相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发展或破坏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业报轮回”的生态伦理观

“六道轮回”说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教义,后经佛教传承引用,一开始仅为人道、天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五道,后中国佛教徒又添加了一阿修罗道,才为六道,同时相关联的又有“三世”一说,三世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世界,世间万物凡是没有得道解脱的,都要经历这三个世界,但是又身处不同的道境当中。六道则表示由于善恶做法的不同而导致的六类果报,而佛教依据不同的果报划分出的六道,认为轮回果报完全是由于善恶报应,行善则去往善道,则为人道、天人道与阿修罗道;为恶则去往恶道,即为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六道的具体情境是无法由单个人具体描述的,因此佛教又通过不同的比喻形象,让民众对六道的喜乐悲痛做出了解,既而让众生依据六道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举止言行。在此基础之上,佛教又提出了处理主客观世界关系与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依正不二”说,《大明三藏法数》云“依为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为依报。正为正报,即五阳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为正报”[8]。依报,指这世间为人身所依靠的国土,也就是众生生命所依赖生存的环境;正报,即指众生本体;不二的意思,指世间万物并非只是对立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意思,属于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本质并无太大差别。总的来说,依正不二是指众生本体以及它们依赖于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都是宇宙世界的组成成分,这也体现了佛教的整体论思想。而佛教既看重来世的果,又重视现世的因,因果循环,依报的好坏取决于有情众生的业果,而“业”则是指众生的行为,举止等一系列作为,因此佛教制定相应的教规,提倡修身养性,告诫众生行善则得善报,作恶则得恶报。

佛教业报轮回生态伦理观念的提出,是给予人类的一种警醒,为了后世的果报而完善现世的行为,而人类作为有情众生的一部分,属于世间的一个大的整体范围内,所以现世的行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佛经《华严经》 .

[2]佛经《金刚经》.

[3]佛经《大般涅槃经》.

[4]佛经《大智度论》.

[5] 董西彩. 论佛教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J].2007.

[6] 业露华.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M]. 上海社会科学, 2000.

[7]佛经《中阿含经》.

[8]佛经《大明三藏法数》.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生态伦理佛教
佛教艺术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
看中国·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