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中小微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研究

2020-08-16李莎赵静茹李晓兰蒋杰流王媛媛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湾融资人才

李莎 赵静茹 李晓兰 蒋杰流 王媛媛

深圳在改革开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深圳市2018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深圳有中小企业196.7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6%。2018年创造的产值约为1158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7.8%。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推动中小企业更稳健发展,让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和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结合深圳企业的实际,对中小企业成长状况进行了分析。

企业成长指标体系设置和成长性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成长内外部因素指标体系的设置

2019年10月,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开展了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圳市中小企业①成长性调研,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294份。根据研究目的和深圳产业特点,本文调研对象设定为深圳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8个行业的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综合影响企业成长内外部因素的分析结论,共设置了38个指标。其中,内部因素指标16个:融资渠道、现金流、融资潜力、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技术创新能力、专利、科研投入、销售能力、市场充分调研、品牌认知、产品竞争力、产品售后、领导者协调能力、战略预判和执行能力;外部环境因素指标22个:税收优惠政策、兑现优惠政策、融资指导、融资成本、融资难度、产权交易、信息化补助、院校交流、人才政策、企业家精神、产业政策、企业信息网、贸易洽谈会展会、与外企交流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体系、人才市场、人才培训、市场竞争良性、市场公平、信息咨询机构和园区服务。衡量企业成长性指标为企业盈利能力。

2.中小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分析

以企业盈利能力作为因变量,将公共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中小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模型。其中,公共因子主要由产品竞争力、产品售后、品牌认知、销售能力、领导者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市场充分调研、战略预判、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和技术标准体系组成,命名为企业竞争能力因子,类似地分别命名为人才产业政策因子(企业信息网、企业家精神、贸易洽谈会展会、人才政策、产业政策、与外企交流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环境因子(市场公平、信息咨询机构、人才培训、市场竞争良性、人才市场、园区服务)、融资环境因子(融资难度、产权交易、融资成本、院校交流、信息化补助、融资指导)、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子(科研投入、专利、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资金能力因子(融资渠道、融资潜力、现金流)以及财税政策因子(兑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企业竞争能力、人才产业政策、市场环境、融资环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资金能力、财税政策与该地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最能影响企业盈利发展的首先是企业产品竞争力、战略预判等因素,其次是企业融资渠道、现金流等因素。此外,市场环境因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子等也对企业成长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换而言之,内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企业竞争能力,外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市场环境。

主导产业中小企业成长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深圳主导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与传统产业相比,其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知识技术密集、综合效益好,因此,湾区建设中主导产业的良性发展对深圳在大湾区建设中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积极作用。从微观层面看,产业发展体现在企业的成长,即企业规模由小变大、能力由弱变强的动态过程,本文采用企业从创立年份到2018年末资产和从业人员数量变化衡量企业规模的变化,用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来衡量经济效益的变化。

1.主导产业优势显著,企业整体发展迅速

调研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从创立年份到2018年,资产年平均增长33.8%,主营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51.3%,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19.6%。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主导产业企业发展十分迅速,整体成长性良好。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成长突出

分行业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最为突出,支柱作用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资产年均增长51.8%,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5.7%,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长21.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前1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均落户深圳,深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IT产业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出口基地和物流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资产年均增长35.8%,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2.0%,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长19.6%,其中主营业务增长速度在8个行业中排第二位(见表1)。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深圳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围绕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兼顾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工程等领域制造业已步入发展提升阶段。

表1 按行业分调研样本分布及企业成长性指标比较

3.私营企业成长性较好

按经济类型看,私营企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以及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速均快于国有、集体和港澳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资产年均增长38.7%,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0.7%,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长21.3%,分别高出外资(合资)企业1.2倍、1.6倍和0.2倍;比国有企业高出0.8倍、1.3倍和1.1倍。私营企业从规模到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在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4.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潜力大

■ 一日千年 彭颖/摄

按生产要素分,技术密集型企业成长性的各个指标明显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资产年均增速45.0%,比劳动密集型高出18.1个百分点,比资本密集型高出19.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80.0%,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长28.5%,规模和效益均高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迅速提高,比较优势上升最快,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下降。

5.政策优惠和创新环境成为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

接受调研的企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政策优惠力度、创新环境良好和高新科技密集三方面,提及率分别是78.3%、78.3%和70.6%,人才充足、金融发达和进出口贸易频繁的提及率为60.3%、50.7%和45.6%。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完整的产业链、更先进的技术,以及更多的投资机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给企业带来最直接好处在于政策优惠、技术支持和港澳人才的占61.5%、46.5%和35.2%,融资支持提及率仅有0.4%;另外,有34.8%的企业认为目前好处还没显现。

面临的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第一动力。调研显示,35.1%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较多专利;40.5%的企业认为具有较高的科研经费投入;48.4%的企业认为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仅有16.1%的企业认为“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交流频繁”。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很难进行成果转化,而且企业也难以借助产学研合作弥补自身研发能力和技术人才的不足。目前部分中小企业发展受制于“先生存后发展”的经营困境,技术创新人才和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长远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能力。

2.融资贷款能力较差

调研显示,只有28.0%的企业认为具有较好的融资渠道,其中,分别有20.1%和18.3%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融资难度较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要求相对苛刻,融资贷款申请遭拒率高。二是中小企业融资规划准备不足,以往对融资项目资料、相关数据和征信方面重视不够,往往寄望于资金急需急用,因为准备不足错失融资良机。三是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部分中小企业为短期解困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尽管民间融资为企业解决暂时性资金来源,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融资成本和偿债风险。

3.成本压力难以消化

部分中小企业反映人力成本支出逐年攀升,企业招人难留人难,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够稳定,人才待遇整体偏低,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二是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缺少动力支撑员工实现阶梯式成长,容易出现人才外流现象。三是房价和生活成本较高不仅使高端人才引进难,普工招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人才流失导致开工率不足,招聘新人、培训员工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

4.政策执行参与度低

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对现行优惠政策、扶持政策了解面窄、参与度低。究其原因,一是政策措施落地不到位,如不同主管部门分别出台各自产业政策,发布渠道和实施路径不同,企业难以全面获取有利信息进行统筹规划。二是一些中小企业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意识淡薄,较少主动深入沟通,对政府贯彻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形成一定障碍。三是一些中小企业对政策标准提高、政策收紧的适应能力不足,难以较快适应经济建设和环境管理的要求。如国家资源、环境约束政策,行业管理政策收紧,部分企业难以跟上转型步伐,只能停止营业或整改搬迁。

对策建议

1.制定政策支持体系,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以制度创新共建共享共创为核心,建立健全大湾区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推进机制和保障体系,营造现代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在国家新的战略推动和产业扶持政策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为湾区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内生动力。

2.大力推进服务创新,搭建综合性服务企业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效进行资源对接、资源置换和资源共享,使人才、技术、市场和资金等要素高效合理对接中小企业。通过平台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和产品标准的信息咨询服务;提供行业市场行情和商品供求信息,积极帮助中小企业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开展中小企业服务专项活动,精准服务中小企业。

3.优化融资生态环境,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鼓励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增加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和比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继续深化“银商合作”,积极推动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破除银企之间信息壁垒,创新融资贷款新模式,提供高效便利服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融资授信的信用等级,帮助企业得到信用与信贷互通的金融实惠。

4.改善用人留人环境,合理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表2 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

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体系,改进传统招工模式,助力企业解决具体的急难技术问题和急难用工问题。打通产学研链条,充分调动院校、社会化培训机构及行业协会的积极性,优先投资教育储备人才梯队,减少企业人力培训成本。降低对普通科研人才的官方认证成本,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放宽民营企业人才职称评审门槛,为中小企业人才落户、子女入学提供便利。

5.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切实为企业减负

一是继续深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改革,持续为中小企业降税释放空间。二是简化计税方法和办税流程,减轻企业报税负担。三是在现行基础上,增加向成长型中小企业倾斜为导向的优惠政策,并按规定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扩大中小企业受惠范围。

注释:

①本文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参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见表2)。

猜你喜欢

大湾融资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铂玥明珠ONE,缔造大湾区全能宜居主场!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