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育中美育的渗透

2020-08-14张顺芳

考试与评价 2020年8期
关键词:美感审美美育

张顺芳

【摘 要】 本文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审美欲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形式美感,提高审美素质;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自信心”等方面,论述了“美术教育中美育的渗透”。

【关键词】 美育  美感  审美

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在教育情境中感受美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通过美育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性情和情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根据笔者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本文谈谈“美术教育中美育渗透”的实践和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美感

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集声、光、动漫为一体等特点,高效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发掘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使美术教学从教授传统绘画技法转变为全方位的智力开发。

如在学习《做贺卡》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关于贺卡的知识、图片,自己也收集了一些贺卡和不同的制作方法。课堂上,①我将制作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开拓学生的思维;②展示学生收集的贺卡,丰富学生的情感;③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制作,在小组制作的过程中,很多小组都敢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贺卡,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④作品展示时,学生们有用彩纸剪切的,有用树叶和花瓣的,还有多种材质结合的等等,作品不但新颖而且独特。

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诱入课堂氛圍,增强其情感体验,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使美育和动手能力充分融为一体。

二、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审美欲望

欣赏课要用到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或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鉴赏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可以了解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先驱的达?芬奇所坚持的“人文精神”;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不仅使学生重温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也使学生感受到浪漫主义画派的艺术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三、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在绘画课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的美,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如一次野外写生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捕捉美、感悟美,可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活欣赏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比如:秋风中的红叶、夏季里的碧海黄沙、冬去春来、春暖花开、花红草绿、万紫千红,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多不胜数。教师应该带领着学生去欣赏这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美,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让学生置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这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生活中的美,比如:龙腾虎跃的喷泉、色彩斑斓的霓虹灯与形态各异的民族服饰,这些色彩和线条能直接给予学生美的感受。引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园林、民居、城区等古香古色或是现代城市的建筑。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生存环境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这会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的意识。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教师要善于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美术教学强调形象思维,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认识生动的形象达到鼓舞情绪,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点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离开了想象力,将是单调和枯燥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推动着学生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在美术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作品与情感产生碰撞的火花,从而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独特的情感作品。

五、培养形式美感,提高审美素质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纵使其内有万般内涵,都要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美术教学首先要进行的是审美形式的教育,也就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人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无限变化的世界,高矮胖瘦、坐立行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城市乡村、民俗风情尽收眼底。人置身于风光无限的自然界,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变曲流传,花卉的艳丽娇媚等。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六、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在教学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得真好!”。

比如,他们刚接触一个较没把握的课题会觉得很紧张、无助、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样画”和“老师,你帮帮我”等一些语言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或者会在作画中出现用线断续、画面简单,形象小、涂色轻等问题。如果在课堂上接受到了这些信息就要及时调整课题的难易度了。一般在新课题开始时多用简笔画先练习造型,或采用一些能够落笔大胆、肯定、表现粗犷风格的工具,让孩子使用自己的线和颜色。作业要分步完成,要求别太高。尽量给他们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人就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美感审美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