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风”的概念隐喻对比

2020-08-14张济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汉对比

张济

摘 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隐喻随处可见,是将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从而能够实现对目标域特征的从新认识。“风”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通过对比“wind”和“风”常用的概念隐喻,找到在该两种语言中有哪些语义及概念隐喻上的共性和差异,并解释分析有所不同所涉及的原因,包含英汉两民族的认知原因、地理原因、心理原因。最后总结对比出的主要观点,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语言的自身的内部原因,得到英汉二者的文化和认知一定意义上的异同。

关键词:英汉;wind/风;概念隐喻;对比

世界上万物皆有定义名称,而每种语言又存在对相同事物的不尽相同的定义和相关理解,每种语言蕴含着民族背后怎样的思维与认知?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从最本质和最深层的意义上说,心智、意义和思维都是体验的。人类相关的一切概念,不管是具体还是抽象的,都是人们通过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体验认知从而形成的,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

“风”是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概念,本文从概念隐喻出发,通过对英汉两民族相同概念以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的范畴化分类对比,分析日常“风”的概念在人们构建抽象概念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语义扩展所遵循的规律,得出英汉民族对相同事物认知体验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源自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层面上的问题,更体现在思维层面上,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莱考夫称之为概念隐喻。莱考夫(Lakoff)用意象图式以及始源域與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这种现象,他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二、英汉中“风”的概念隐喻的共性与差异

(一)英汉中“风”概念隐喻共性

1.方向范畴

“风”虽然是无法操控和储存的存在,但在它的范畴属性中第一个存在方向性,而方向又在英汉语言中隐喻着各自不同的概念,以东风为例。英语中东风的概念隐喻有:“The east wind has came to get you.”(“可怕的死神要来找你了”英国BBC《神探夏洛克》中麦考夫特对濒死的夏洛克所说。)

在西方人眼里东风并不受喜爱,通常和东风一起呈现出来的词语都是消极的。在西方,东风出现在冬天,所以东风给人的感觉就是寒冷、干燥、讨厌的,所以东风在英语里一般隐喻一些消极的、反面的势力。

汉语中东风的概念隐喻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借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其中诸葛亮利用东风顺利打败曹操,东风指成功的关键性助力条件。

2.能量范畴

“风”还是一种具有着能量属性的事物,而能量必然同时会拥有正负两反面的影响,而在英汉两民族他们又有着自己的能量隐喻范畴。

英语中“wind”的正相关能量范畴有:“With the wind at their backs in the second half,Alder shot penned the Oxford lads in their own half and Simon Nice,in his best form,drove the ball firmly home for the second goal.”(下半场如有神助,阿尔德从自己队的半场把球射入牛津队的球门,然后西蒙用自己最佳的状态把球带回准备再次得分。)

汉语中“风”的正相关能量范畴有:“总书记的讲话像一股强劲的壹压,从八皖大地迅速吹向了全国各地,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疑团与迷雾。”

在古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风寓意能够带给万物新生重新振作的力量,雪莱的《致西风》就把作者革命的激情和满腔的热血用西风来隐喻,充分说明了“风”充满正向力量,因而“风”被看做一种激励人心的正相关能量。

英语中“wind”的负相关能量范畴有:“all against the wind”(在困难中坚持。)

汉语中“风”的负相关能量范畴有:“但他觉得入党时间短,需要在风雨中锻炼,自己要求留下来搞武装斗争。”

汉语里我们经常“风雨”连用,以表示一种困难的处境,在英语中某些特定语境里则直接用“wind”也来表示困难。汉语和英语所具备的这种相同的隐喻是由于人类共同经历过风所带来的困难生活经验所导致。

(二)英汉中“风”概念隐喻差异

形态范畴。我们可以听见风吹过的声音,但是风作为一种事物是摸不着,无法看见,且没有形态的,因而人们用“风”的无形来隐喻无实、虚假的事情。而英汉在对“风”形态范畴上的隐喻则有所不同。

英语里的“风”是消息:“Our competitors must not be allowed to have wind of our Plans.”(我们的参赛者是被禁止得知我们的计划的。)

汉语里的“风”是消息:“于是,头儿被公安抓住了,频频向我们使眼色,让我们快逃,以便通风报信好让同伙来救他。”

汉语里的“风”某些特定语境中等同于消息,而且一般都是指不能轻易公开的消息。而英语中“wind”也有消息的意义多为虚假的谣言等。

三、英汉词典中“风”的概念

(一)英汉词典中“风”的概念对比

本文分别选取了几部权威的英语和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将英语和汉语的“风”的概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空气流动这一概念都是二者的首要词汇意义,在相关的“消息”这一意义上也近似,而其他意义上的确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汉语“风”的概念更多地和人的内在品性、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概念更多的是与人体内部的气体和像风旋绕的状态有关。

(二)概念隐喻产生的原因

1.认知原因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只是传统修辞学所认为的一种修辞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层面上的体现。莱考夫和约翰逊更认为隐喻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隐喻,它就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他们提出的“隐喻认知观”,实现了隐喻研究在认知上的转换。这些异同的概念隐喻也就反映出了中西方民族对于“风”的认知的同与异。

2.心理原因

各个民族的文化理所当然会有个性差异,也就是所谓不同的思维模式,因而这里可能更多的分析到由于英汉的文化的心理差别所引起的“风”的概念隐喻上的差别。罗杰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有两类:“一种是具体的、图画式的、感受性、情感性、更具想象性的思维方式;另一种是抽象的、概念性、分析性、更具控制性、较少自发性和情感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更偏向直觉形象思维,西方人更偏向逻辑抽象思维。

3.地理原因

从相对位置来讲,中国东边是平原,西边是高原,东临太平洋,吹东风时温暖舒适,故人们更喜爱东风,把东风隐喻为有利条件和积极进步的势力。英国和中国正相反,它地处欧洲西部,东边是欧洲大陆,东风会使他们感受到冬天的寒冷,所以东风隐喻消极的负能量。

四、结语

本文先从“风”的概念入手,英汉“风”的首要意义都是“空气流动”,通过查找词典和一些著作收集到的全部义项列出并归纳整理,根据常用义项分三个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总结出中英汉语言里隐喻范畴共性以及差异。通过进行隐喻的跨文化比较,可以让我们学会透过隐喻加强对目标语言文化内涵的进一步了解,提高母语及其他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现代跨文化交际的迅猛发展,某种语言特有的隐喻映射开始能够进入另一种语言,被他国人所理解接受,便于促进东西方人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同时有利于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Lackoff,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2.

[3]戴瑞亮.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5(6):95-100.

[4]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3.

[5]Lac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Press,1980.

[6]束定芳.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外语,2009,32(3):248-256.

[7]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2):25-35,94.

[8]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標、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2):9-16.

[9]王寅.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英汉对比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