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说《洛丽塔》中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爱情意识

2020-08-13陈晓晨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洛丽塔悲剧爱情

摘  要:小说《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上世纪 创作的颇具争议性的长篇“爱情”小说,故事以中年教授亨伯特爱上十二岁的美丽少女洛丽塔为主线,亨伯特用自己一生的执念,造就了两个人的命运悲剧。该小说由于题材及情节设置一直饱受争议,笔者将借助情节浅析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

关键词:亨伯特;洛丽塔;爱情;悲剧

作者简介:陈晓晨(1999.3-),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生在读,现就读于青岛理工大學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2

引言:

《洛丽塔》戴着“色情文学”、“情色文学”的厚重面具,用这个“深情”的畸形故事粉碎这类文学的丑陋不堪,纳博科夫以个性化地表达调动起大众读者们被腐朽化、常态化的阅读头脑,它用超越常规的独特姿态让人们正面直视艺术现实的本质,用超乎寻常的故事情节让人们努力探寻层层伪装下的真实情感。

书中女主人公洛丽塔从来没有“自己”,她的命运悲剧是我们谁都无法否认的,也不得不承认亨伯特是造就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但是就像美国文学批评家莱昂内尔 特里林在《最后的情人》中所谈:“《洛丽塔》是关于爱情的。或许换种说法会更容易被人理解:它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爱情。即便它的每一页都清楚地的带有肉欲的痕迹或某种明显的性感的描述。”这段评价超越了道德界定超脱于公序良俗之外,上升性地把这部经典之作与一般的色情描写、道德说教区分开来。那么,要讨论《洛丽塔》爱情主题当然不可避免地探讨主人公享伯特的“爱情”观。我们不能因为亨伯特的无耻行径而否定亨伯特“爱情”的真挚,更不能只用精神心理来分析这份爱情的厚度。 故此,笔者将从亨伯特自身角度出发来阐释亨伯特对洛丽塔这束“生命之光”的诚挚深情。

1、亨伯特的爱情意识之执着占有

不是亨伯特贪恋幼女洛丽塔,而是亨伯特贪恋是幼女的洛丽塔。因为是洛丽塔,拥有少女情结的亨伯特才犯下如此罪恶。小说《洛丽塔》是以亨伯特为阐述者,他以“我”的口吻在全书中高持自己“无辜”的论调,来高喊“追求真爱”的口号。诚然,他是个实实在在的罪人,因为他对年幼不成熟的少女孩童洛丽塔进行诱骗与恐吓,因为他临死都没有对自己的恶行进行坦诚忏悔。这种第一人称的“欺骗性”我们要看到,因为小说通过这种叙事话语与叙事视角实则是在对亨伯特进行极度控诉。但是男主人公亨伯特的虚荣残忍、卑鄙无耻,并不能让我们否定他作为一个人可以具备爱别人的权利。 正因为对洛丽塔的执着与爱才促使亨伯特做出了不符合伦理道德亦违背法律法规的过分行为,也加深了他身上的罪孽。

在全文,亨伯特每当回忆过往,都会用“我的洛丽塔”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形容来谈及她。这种饱含占有欲的狂喜与执念就好像亨伯特要生生把洛丽塔揉进自己的血肉之中。“洛丽塔是我的”和“我的洛丽塔”这是不同的,洛丽塔之于亨伯特就像毒品,就像空气,就像水,而绝不只是肉欲缠绵带给人心理的满足感,还有高度的舒适与幸福感。

从小说情节来看,亨伯特的一生是极具悲剧色彩的。不论是儿时美好恋爱的无疾而终,还是因此产生的对孩童的病态心理,都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的。亨伯特在书中极度辩解自己的行为,一再认真强调爱上洛丽塔是痛苦初恋的必然结果——“我一再翻阅这些痛苦的记忆,一面不断地自问,是不是在那个阳光温柔的遥远的夏日,我生活中发疯发狂的预兆已经开始,还是我对那个孩子的过度欲念,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怪癖的最早迹象呢?”这种心理与经历究竟是否是亨伯特爱上洛丽塔宿命的重要推动,我认为这不重要,因为孩童绝不止洛丽塔,可是选择了洛丽塔并且两人终极一生的痴缠命运,这只能用爱情的没有理由来解释。仔细想来,在亨伯特和洛丽塔初相识之际,亨伯特其实是处于较为被动地位的,起初是洛丽塔因为好奇主动“诱惑”,亨伯特其实并没有强势去占有压迫洛丽塔,只是顺从了洛丽塔的这份天然的诱惑。享伯特不过是因为幼时经历所以怀有少女情结而已,这并不可怕,也并没有罪恶。此外,在两个人共同流浪之时,洛丽塔也并没有被强行控制。

纳博科夫曾说“‘他设法做出了‘动人的模样,而那个形容词,究其真实而催人泪下的含义来说,只能用于我那可怜的小姑娘(指洛丽塔)身上。”对,亨伯特是虚伪,是病态,但是只针对洛丽塔。

2、亨伯特的爱情意识之自私欲望

亨伯特的这种爱是自私扭曲的,是充满欲念的,是强加于洛丽塔这个年幼少女身上的。更是这种所谓的“爱”,造就了洛丽塔的命运悲剧。就像洛丽塔说的:“他(奎尔蒂)打碎了我的心。可你却打碎了我的生命。”在整部小说中,主要故事虽然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洛丽塔的存在,可以说,在小说中,洛丽塔是没有自己的。这份从一开始就不对等的爱,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没有办法变成“相爱”的结局。这种“不圆满”也体现了纳博科夫的创作本意,他用这本书去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讽刺了由汽车带来了喧嚣吵闹和粗俗不堪、由现代社会综合教育带来了荒诞古怪的人物培养、由这个社会培育起来的满满的俗气和流行的大众消费文化。可是,这种现实与虚无并未摧毁我们,而是给了我们更多的力量。因为《洛丽塔》告诉我们,即使我们都是弱小不堪的被动接受一切的洛丽塔,可我们仍然有说不的权利。亨伯特终其一生竭尽全力,用掉各种手段也没有收获到洛丽塔一丝一毫的爱恋。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结局,使小说内容和感悟更能直击人的心灵。亨伯特是个虚伪卑鄙的无耻恶人,他一生都狼狈地挣扎于自己的可怕欲念之中,可他的那份爱毕竟是真挚的。他用凶残的手段伤害了小姑娘,可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幼时的海边王国,男孩与女孩扮作国王 与王后,是多麽相爱,但是被迫分离的结局成了纠缠他一生的痴念。

就像小说开头亨伯特所说的“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就算是在洛丽塔已经怀上了别人的的孩子,变得如同“枯叶”一般不再少女灵动时,他依然满怀希望能带走她;就算悲剧已经产生的最后,当亨伯特向大众虚假“忏悔”自己的一生所为时,他回忆二人初次成为情人时,仍旧饱含强烈的激情与欲念地说道“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把洛丽塔从我身边抢走”;就算在回忆杀死奎尔蒂后躲避警察来到山岭上,他想到的仍然是“那刺痛人心的,令人无望的原因不是洛丽塔不在我身边了,而是她的声音已不在那和声里了。”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至死方休,在他生命终结之际都在为这份爱情辩护,“你们可以嘲笑我,威胁要叫旁听的人离开法庭但在我的嘴给塞住险些要堵塞呼吸以前,我还是要高声说出我那可怜的真情我坚信要让世上我人都知道我是多么爱我的洛丽塔,这个洛丽塔脸色苍白、受到玷污、怀着别人的孩子的洛丽塔但仍然是那灰色的眼睛,仍然是乌黑的睫毛,仍然是赤褐色和杏黄色的皮肤,仍然是卡尔曼西塔,仍然是我的洛丽塔。”亨伯特丝毫没有后悔她的爱情,他愿意为了这份爱承担任何代价。也许对于失去洛丽塔的亨伯特而言,死亡是好的结局,这代表着他与洛丽塔的新生,代表着他的爱情得以新生。

结语: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想要呈现给我们的千千万万,但最打动我的便是亨伯特这份充满罪恶但又真挚深切的爱情,就像那年亨伯特初遇洛丽塔之际,单纯天真但又充满诱惑。

参考文献:

[1]于晓丹.《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J].外国文学,1995(01):75-80.

[2]邓赟.迷雾中的花朵 爱到死亡的殉葬——论《洛丽塔》的爱情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5-6.

[3]张婷婷.亨伯特的“性”“爱情”及“婚姻”观——从伦理学角度解读《洛丽塔》[J].文学界(理论版),2010(01):15-16.

猜你喜欢

洛丽塔悲剧爱情
伟大的悲剧
洛丽塔裙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