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疗效分析

2020-08-13李锋吴昊项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7期
关键词:腓骨自体关节镜

李锋,吴昊,项群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0 引言

前交叉韧带是控制和维持人体膝关节组织稳定性的关键生理结构,在其发生断裂性损伤条件下,人体通常不具备自主修复能力,需要接受基于外科手术技术方法的重建处置[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部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其开展了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手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将我院4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参照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6-51岁,平均(33.95±10.18)岁。研究组男17例,女3例,年龄27-50岁,平均(33.92±10.16)岁。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

1.2 临床治疗处置方法。为参照组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手术治疗,针对研究组行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手术治疗,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遵照临床规程,制定针对性方案完成患者的手术治疗干预过程。

1.3 临床评价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接受治疗前后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基础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屈曲畸形评分,以及稳定性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 19.0,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在P<0.05条件下,视作存在组间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基于术后随访半年时间以上)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详情参见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比较。治疗前,研究组的Lysholm评分,以及IKDC评分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Lysholm评分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的IKDC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2。

表2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Lysholm评分 IKDC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20 61.18±5.67 85.05±5.13 62.35±4.20 38.02±4.52研究组 20 61.22±5.70 90.67±4.20 62.41±4.32 30.31±4.02 t - 0.022 3.791 0.045 5.707 P -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研究组的HSS评分、基础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屈曲畸形评分,以及稳定性评分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HSS评分、基础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屈曲畸形评分,以及稳定性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3。

3 讨论

表3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

组别 患者例数 HSS评分 基础功能评分 活动度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20 82.14±10.01 87.28±10.57 18.37±4.11 20.47±4.23 10.02±1.77 12.77±2.05研究组 20 82.16±11.14 86.87±10.9 18.34±4.20 24.74±4.31 10.04±1.68 15.18±2.72 t-0.006 1.263 0.023 3.162 0.037 3.16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续表3

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临床治疗工作的具体化组织开展过程中,伴随着传统的非解剖型前交叉韧带等长重建技术的推广运用,其在术后引致出现的膝关节组织结构功能不稳定患者数量呈现出了持续增加变化趋势,客观上诱导该种手术治疗技术方法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遭到质疑[2]。

传统的非解剖型前交叉韧带等长重建技术的实质,就是要在患者膝关节组织结构的伸屈活动范围之内,控制和保持前交叉韧带组织结构在胫骨与股骨止点的间距参数保持恒定,且在具体化组织开展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组织结构重建手术技术活动过程中,隧道确定操作环节的实施质量,是制约患者实际获取的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3]。

从具体开展的手术治疗技术操作过程角度展开阐释分析,确定胫骨隧道的技术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但是从基本的解剖结构特征角度展开阐释分析,股骨隧道结构分布在踝间窝内,位置较为隐蔽,定位技术操作过程中需要面对较大困难,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做好对股骨隧道结构的准确定位,是最为关键的技术影响因素[4]。

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患病之后,全面检查确定患者的基本性病情表现特点,且针对性地选择患者的手术治疗技术方法,能确保获取良好效果[5]。

基于目前已经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展开梳理分析,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手术方法,与临床中常用的其他手术治疗技术方法相对比,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各项基本生理功能获取到更加优质的恢复效果,为患者综合性生存质量的持续优化,创造支持条件。

针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开展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手术治疗,效果优质,适合推广。

4 结论

骨科临床中,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有助于优化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膝关节基础功能,值得普及运用。

猜你喜欢

腓骨自体关节镜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价值
X美术馆春季双展:特睿·阿布德拉:要上天了&自体触击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崴脚千万莫忽视
腓骨肌腱损伤诊疗进展
嘻哈中的真自体
关节镜下治疗慢性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早期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