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超人与新华社珠峰登山报道

2020-08-12多吉占堆,甘建情

中国记者 2020年7期
关键词:登山队大本营登顶

2020年5月27日,举世瞩目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临地球之巅,新华社播发文字稿近20条,图片近200张,《巅峰见证——2020珠峰高程登顶测量》25 小时“高清+VR+4K”大型直播,点击量突破6000万次,后方编辑部快切直播素材8条短视频,形成镇版刷屏、引领舆论之效,再次凸显了新华社在登山报道中的主力军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围绕珠峰的历次重大登山活动中,新华社每次都派出精干力量,深入登山营地随队采访,记录登山历史,讴歌登山精神,在媒体中独树一帜。

新华社关于珠峰的登山报道,是由著名记者郭超人等前辈于1960年开创的。他采写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红旗插上珠穆朗玛》等作品脍炙人口,影响广泛,成为新华社登山报道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开辟了中国登山报道的崭新时代。60年来,一代代新华社记者踏着超人的足迹,来到珠峰脚下,深入采访调研,不断创新突破,创作了大量永载史册的登山新闻作品,以实际行动传承超人的精神。

一、郭超人留在珠峰的足迹

1960年,国家首次组队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5月25日晨,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3人成功地从北坡登上海拔8882米(当时数据)的顶峰。在这次登山行动中,新华社随队采访的有西藏分社记者郭超人、景家栋和陈宗烈等。

郭超人等于3月19日进驻海拔5120米的登山大本营,直到6月3日才随第一批队员撤离大本营,在高海拔生活近3个月,身心经受了一段高强度的折磨。这种折磨对皮肤的破坏是暂时的,而对大脑、心脏、头发等器官的损伤则是永久的。和郭超人一起到达大本营的景家栋,因为强烈的高山反应,引起明显的脱发等症状,不得不提前离开登山队和大本营。

3月25日,从未受过登山训练的郭超人,为了感受登山运动的特殊魅力,体验登山运动员的高山生活,随同第一组队员从大本营前往海拔6400米的前进营地,并且又登达6600米的高度开展现场采访,创造了中国记者采访登山运动的新记录。

他在《世界最高峰上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最先感到分量的是呼吸。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魔爪紧捏着我的喉头,重压着我的胸口,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张着嘴不停地吸入肺部需要的空气。其次是双腿变得愈来愈重了,严格地说是全身都变得沉重了。并不是身体的某一部分酸痛或困乏,而是整个身躯已没有足够的力量将自己近乎麻木的双腿向前移动……”

据登山队员介绍,前进营地是攀登珠峰路线上从大本营至顶峰之间高山反应最重的一个特殊营地,即便是高山适应性很强的藏族队员,在这里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浮肿、恶心、厌食、失眠等症状。

郭超人在前进营地艰难地生活了几天,由于严重缺氧、睡眠不足、饮食不正常,导致脱发、脱皮、消瘦,甚至全身肿胀、记忆力减退。当他从海拔6600米的冰坡上采访归来,在帐篷内开始写一段现场目击记时,用了4个多小时还没有写完200字,最后连岩石的“岩”字也想不起来。

第二次适应性行军前,郭超人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偏高、有明显的心动过速、脸部轻微水肿,被取消了行军资格。但他努力争取,最后又到达了海拔5900米的过渡营地。

在异常艰辛的自然环境面前,郭超人以“坚持就是胜利”为动力,克服高海拔山区脑子迟钝、头痛、眼花、呼吸困难等磨难,最终圆满完成了对这次中国人登山壮举的报道。5月26日夜,郭超人“含着喜悦的泪水,立即向北京发出了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第一条公开的消息……”

□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队员在海拔7150米的冰雪坡上行进。(新华社/发)

□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队员罗布占堆(左)点燃第一棒火炬手吉吉手中的“祥云”火炬。(新华社/发)

5月30日,登顶队员返回大本营。由于队员王富洲、特别是屈银华的冻伤情况比较严重,指挥部决定先在大本营医务室作必要的医疗处理,待开完简短的欢送大会后,立即送日喀则或拉萨医院就医。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郭超人抓住机会钻进医务室,向他们了解突击顶峰的经过。之后,他又找到许竞和刘连满,请他们帮助订正和核实一些细节。当夜12时前,郭超人写成并发走《突击珠穆朗玛峰顶峰经过》的消息。

5月31日,郭超人“用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写成了后来收入教科书的著名通讯《英雄登上地球之巅》和人物通讯《舍己为人的登山英雄刘连满》。”

在这次报道中,郭超人采写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和专稿《珠穆朗玛峰的日日夜夜》等成为传颂一时的经典名作。

藏族登山家贡布后来回忆说,当登山队拉萨凯旋的时候,绝大部分干部职工已经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了。后来,学习了汉语文的他,找出报纸一篇篇认真阅读郭超人的报道,感到热血沸腾:“我登一次山,就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所了解,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从心底里感谢郭超人同志!”

二、郭超人珠峰登山报道的鲜明风格和特点

郭超人作为新华社第一代登山记者之一,他所开创的登山报道是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进行的,开辟了新华社登山探险类报道的全新时代,成为新华社乃至全国同行学习、参照的标杆性样本,为新华社赢得了普遍的尊敬和崇高的荣誉。

郭超人的珠峰登山报道,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一是不怕吃苦,顽强拼搏,具备了攀登者的英雄气质

在1960年的登山报道中,由于严重的高寒缺氧,郭超人长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甚至全身肿胀。

在登山队登顶前后高强度写作时,他眼睛已肿得看不清字了,有时还需要用一只手把眼皮扒开,另一只手去写。因为经常性的头痛脑胀,思路难于集中,他有时连最常用的字也很长时间想不起来。郭超人回忆说:“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下写字,墨水一到笔尖就冻了,钢笔根本不能使用;铅笔一写笔芯就断。至于手脚不同程度的冻伤,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事。”

为了深度体验登山队员在山上攀登的场景,郭超人还和登山队员们一起跨越冰川雪岭,攀援岩壁冰坡,不畏气候恶劣、高寒缺氧,不怕狂风翻滚、大雪飘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做好报道奠定了基础。

二是怀有强烈的责任感、炽热的感情、旺盛的激情

□ 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重测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新华社特约记者 边巴/摄)

□ 2020年5月22日,无人机拍摄的珠峰脚下的绒布冰川。(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1960年,接到参加登山报道的任务时,摆在郭超人面前的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老老实实待在登山队大本营,依靠指挥部提供的情况做报道;另一种是作为登山队里的一员,满腔热忱地参加登山实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与登山队员们一起行军,一起宿营,一起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一起去体验挑战大自然的喜悦。

郭超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在行军中,郭超人看到了珠峰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瞬息万变的高山气象,体验了登山队员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情趣,占有了大量靠山下采访无法得到的活生生的材料。

正是因为对登山事业怀有满腔热情,对英雄的登山队员充满热爱,郭超人用饱含激情的笔,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歌颂了登山英雄们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风貌,字里行间融汇着记者炽热而真实的感情,也使得这些报道具备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三是素质过硬,采访扎实,语言精练,文笔优美,给历史留下了经典记录

在珠峰报道中,郭超人先后两次前往高海拔营地,几乎每天写个人日记和笔记,采访深入扎实,无人能比。登顶队员回到大本营时,郭超人事先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向登山队员提出了几十个预先想好的具体问题,使队员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太费力就可以作出具体回答。

正因为采访技巧对路,内容扎实全面,文字功底深厚,郭超人的登山报道先声夺人,出手不凡。作品中登山过程准确而简练,语言精练,文笔优美,形象生动,细节逼真,感情充沛,能很快把读者带到现场,受到感染。

仅以《英雄登上地球之巅》为例。作品集中描述了最后阶段近半个月的突击顶峰的行动,在4000字的篇幅内,使用了多达9个小标题,简洁、明快,节奏感很强,让人读后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文章用白描手法,通过大量采访,还原真实的场景和细节,把登山活动描写得细致入微,充满画面感,为历史留下精彩记录。

四是作品立意高远,思想性强,影响深远

研读郭超人的珠峰登山报道,有个突出的感受,就是作品立意高远,思想性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在历史风云的描绘中,往往具有前瞻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无穷的力量。

在这些报道中,他真实记录了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团结互助,勇攀高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峰的奋斗历程,讲述了登山队员“踏雪蹬冰飞绝壁,定叫红旗顶峰飘”的动人事迹。这些激扬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一经播发,马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处在困难时期的全国人民,从登山队员的英雄业绩和他们“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精神上,获得了巨大的慰藉和力量。

三、变与不变的珠峰登山报道

□ 1960年5月,新华社记者郭超人随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途中。(资料照片)

伴随着新中国珠峰登山运动60年的征程,伴随着一代代登山运动员的攀登脚步,新华社的几代新闻记者,尽管时代不同,采访条件和环境迥异,但都怀着“一种炽热而真实的感情,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一种旺盛的革命激情”,踏着超人的足迹,弘扬超人的精神,一次次朝气蓬勃地来到珠峰脚下,用生动的作品拨动时代旋律,完成历史使命,留下“新华人”不怕吃苦、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身影和足迹,成为国内新闻界罕见的长期关注登山、培养并诞生了一代代专职登山记者队伍、与中国登山界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和深厚友谊的新闻媒体。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登珠峰,测定珠峰高度是8848.13米;1988年,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登山队实现双跨珠峰;1990年,中国、苏联和美国联合登山队携手登顶珠峰;1999年,西藏登山队在珠峰顶上点燃全国第六届民运会圣火——“中华民族圣火”;2000年,中国首支大学生联合登山队攀登珠峰;2003年,国内最大规模的业余登山队登上珠峰,世界各国登山者隆重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2005年,我国再次组队攀登珠峰,测定珠峰高度为8844.43米;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在地球之巅成功进行……

在上述珠峰重大登山行动中,新华社都无一例外派出专门报道力量进驻大本营,通过深入扎实的采访,记述一次次攻坚克难的非凡旅程,还原发生在高山之巅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时代变化的脚步,推动了我国登山运动的发展,谱写了新的时代华章。

今年是中国人登顶珠峰60周年,也是新华社珠峰登山报道60年。我国测量珠峰高程,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自“2020珠峰高程测量”启动以来,新华社前方报道组抵达大本营伊始,以老登山记者讲党课的方式,追寻郭超人当年的足迹,学习他留下的新闻名篇。在总社和西藏分社的精心组织下,前方报道组全体成员继承前辈优良传统,深入践行“四力”,锐意突破创新,以一篇篇精品力作记录新时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壮举,展现了新一代新华人的职业素养、专业精神和过硬作风,彰显了新时代“地球之巅”的中国力量。

在近50天的采访报道中,报道团队克服高原缺氧等种种困难,持续播发各类报道1000余条,在登顶时刻实现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报道全球首发;首次发布了珠峰各个高程VR全景照片;首次实现新华社珠峰峰顶视频直播报道,把新华社融合报道提升到新的高度;《向山而行与山共生——写在中国人首登珠峰、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之际》等重磅稿件,以宏阔的视角记录登山队员的攀登历程;《巅峰见证》“高清+VR+4K”大型直播、《卫星3D看珠峰》等新形式报道,充分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在网上引发现象级传播,形成刷屏之势。

60年来,发生在珠峰的每一次登山活动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天,登山活动的组织形态、攀登人员构成、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格局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但记者蹲点高海拔山区、深度体验式采访、顽强拼搏的作风不能变;登山者的理念、设施、技术、保障条件等有了明显变化,报道也由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单一形态向全媒体、移动化、直播态、互动性、体验式报道转变,但记者怀有的强烈使命感、对登山事业和登山英雄充满感情的基因不能变。

变与不变之间,体现的是新华社珠峰登山报道的继承与创新,彰显的则是新华人精神的力量。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敬爱的郭超人同志!

猜你喜欢

登山队大本营登顶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登顶
视界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登顶乞力马扎罗
吴燕 福建女子登顶珠峰第一人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趣图大本营
走进国粹脸谱大本营
Because It?s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