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市场经济思想研究

2020-08-10钱路波

领导科学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邓小平市场经济

钱路波

【摘要】邓小平同志在主政西南期间,以其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带领西南7000万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时期提出并实施的有关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得以运用和深化,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市场经济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帮助私营工商业恢复发展以完善市场主体;三是清除关税壁垒以发展全国大市场;四是加强城乡商贸往来以活跃城乡经济。这一时期的市场经济思想不仅为西南地区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后来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邓小平;主政西南;市场经济;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09-0009-04

解放西南,开发西南,是邓小平同志辉煌人生的重要篇章。从1949年12月率部进驻重庆至1952年7月调离,邓小平同志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在主政西南期间,邓小平同志为扭转经济衰退局面,在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调整工商业的有关政策。这使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时期提出并实施的有关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在更宽广的视角下得以审视,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得以运用并深化,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市场经济思想。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在资源配置的视域里,产业结构是劳动、土地、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组合,生产力的发展与这种流动组合的样态密切相关。当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得以优化协调时,产业结构的分布就显得平衡合理,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要素无序、盲目流动时,产业结构的分布就会失调,进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工商业不发达也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一些企业管理不善,结构失衡,导致成本上升。对此,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西南地区领导人在执行中央调整工商业的指示时,对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产品种类、生产数量进行调控引导。1950年5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扶助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鼓励私人生产的积极性……我们扶植进步的、有前途的私营企业,没有前途的要指导转产……有些东西生产超过市场需要太多,销不出去就有了问题,要指导转产。”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西南地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工商业结构调整,重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对于诸如“银钱业”之类的不符合市场大众化的垄断性企业,政府采取相应举措,通过政策调整使这些部门转投符合大众需求的行业,以利于國计民生的长远发展;对符合市场需求的五金店、食品店之类的民生行业,政府则通过各种途径大张旗鼓地鼓励这些行业迅速发展,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日常需求;对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在新旧经济交替之际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行业,如煤业、电工、纸烟、火柴等,政府则采取相应举措暂时减少或停止一部分生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市场的基础导向作用,并把市场的导向作用贯穿于对西南地区经济运行的调控引导中,即强调各个生产部门要以市场行情和群众需要来调整产品种类与生产规模。这样,企业才能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西南地区经济的运行发展也才有可靠保障。

二、帮助私营工商业恢复发展以完善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有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作基础。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就是微观主体之一,也是社会经济的各分散决策主体和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为推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使各种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邓小平同志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帮助私营工商业恢复和发展。一是整顿金融市场,规范货币流通,加强金银管理,同时积极向私营企业发放贷款并降低贷款利息,切实解决私营企业的资金困难。仅1950年1月至9月,银行就向私营工商业投放贷款2244.5亿元(旧币)。这些贷款促进了私营企业的生产恢复与发展,保障了群众生活物资的市场供应,有利于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二是协助民营企业妥善处理劳资关系。面对当时棘手的劳资矛盾,邓小平同志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并指出:“只有按照两利原则才易于解决问题并利于发展生产。”针对当时有的地方在调整劳资关系过程中出现的“左”倾苗头,造成劳资关系一度紧张,邓小平同志及时进行纠正并再次重申了“劳资两利”原则的重要性。他主张在保护工人正当权利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资本家的合法权益,以增强资本家生产经营的责任心,鼓励他们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最终实现劳资双方合作沟通、互利共赢、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对解决当时的劳资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三是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家的生产建设。政府结合西南地区工业分布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通过大规模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来带动相关私营企业的生产恢复和发展;通过加工订货、失业救济等办法,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家的生产建设。四是政府在推进私营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生产技术革新的过程中,积极引导私营企业在自愿、平等、民主的原则下,实行联合经营,从而降低消耗,避免盲目竞争。

三、清除关税壁垒以发展全国大市场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离不开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必须以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载体和媒介。可见,要想通过市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就必须规范市场行为,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封锁,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性大市场。对此,邓小平同志对发展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观念明晰牢固,对搞贸易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分痛恨。因此,当他了解到西南局有搞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上海一件纱卖五百万元,这里要九百万元,谁来买?不能把关税壁垒搬到三峡来,再来个封建割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结论,是胸怀全局,立足于大市场基础上所得出的正确见解。搞地方保护主义,虽然能暂时将别的地区的优势产品拒之门外,保护了本地区的处于弱势的同类产品;但其最终会延缓该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地方保护主义用不正当竞争方法会损害优势企业的利益;二是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竞争,使得社会资源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优化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三是由于采用行政手段来保护落后,本地区的竞争优势将难以形成,最终会延缓该地区的生产力发展。邓小平同志对市场运作中的这些道理是一清二楚的,因此,对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给予了严厉痛斥。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邓小平市场经济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