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氧化钴在唐代陶瓷中的使用情况分析

2020-08-09薛冰

佛山陶瓷 2020年7期
关键词:唐三彩外销

薛冰

摘 要:在中國工艺美术史上,用氧化钴来进行装饰的方法很早就被运用到了琉璃器上;但是,直到元代,氧化钴才大量运用到陶瓷之上。考古研究表明,唐三彩上的蓝釉以及唐代出现的白底蓝彩瓷:唐青花,是中国陶瓷史上钴元素与陶瓷器相结合的开端。本文从唐代钴料的入釉、入彩和来源三个方面探讨唐代有关青花料的使用情况和特点。

关键词:唐青花;氧化钴;唐三彩;进口料;无名异;外销

1 引 言

钴蓝彩的使用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地区,随后在西亚的陶器上面也开始使用氧化钴来装饰。由于这一原料大量存在于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加上它烧成范围广,对温度和窑炉气氛要求不高,并且发色稳定,所以在地中海沿岸和中西亚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中国最早的钴蓝彩见于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琉璃珠,这种工艺品源自地中海东岸[1],尚且不清楚国内的这几件文物是否属于舶来品,但从光泽质感和发色情况来看,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战国之后,没有再出现令人瞩目的钴蓝彩装饰器物。直到唐代,中西方文明交流日益密切,许多西亚和中亚的工艺与原料通过丝绸之路东传,再加上唐朝是一个崇尚思想解放的朝代,所以,一些新颖的陶瓷品种被创造出来,唐三彩和唐青花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2 唐三彩的蓝釉特征

唐三彩属于低温铅釉陶,它是在汉代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最大的特点是它使用的是高岭土做胎,虽然烧成温度较低,胎体并未完全瓷化,但和之前的釉陶相比,胎质洁白致密,胎体厚重端庄,造型上开始出现大型器件,这些都是巨大的进步;尤其在唐三彩上出现的蓝釉,是中国陶瓷上最早使用氧化钴装饰的产品。唐三彩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外来文明影响,这在它的造型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除了侍女俑、马俑、文官俑等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外,还有大量的胡人俑、胡人牵马佣、胡人奏乐俑、胡人天王俑、以及类似地中海地区斯芬克斯形象的镇墓兽俑。

作为一种明器,唐三彩使用的是以氧化铅作助熔剂的低温釉,铅的使用可以降低金属氧化物融解和析晶的温度;氧化钴的发色温度范围在1250度至1350度之间,但是,当和铅融合之后,这一温度范围可降低至800-900度之间。

从目前出土和馆藏的唐三彩文物来看,氧化钴做装饰主要有两种形式:做底饰(图1)和做装饰,而装饰釉的施用又分为点斑(图2)和条斑(图3和图4)两类。

图1中的三彩马,出土于洛阳市关林唐墓,现藏于洛阳博物馆,蓝彩的施用方法是刷釉法,在上釉时,工匠有意避开马嘴、马眼、马蹄、马尾、马鞍,而在其余部分刷满含氧化钴的釉料,之后再用点彩法将白色的釉料点凃到蓝釉之上;这种方法和后世的青花地拔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沉静的蓝色上面布满浅色的圆点,静中显动;这些点饰分布均匀,大小相近,整个图案显得密而不乱、繁而不杂。图2的唐三彩广口泼釉罐现藏于哈佛大学博物馆,钴釉使用的是点釉装饰法,和图1相反,这种方法是在米黄色的底釉上,用毛笔点蘸钴釉施于罐身,但是,这种圆点明显更为随机和无序;由于釉的配方问题,点缀上去的釉料垂流情况较为严重,均匀白皙的底色上面分布着凌乱的蓝色碎点,犹如一幅豪放的泼墨画。图3中的三彩贴塑香炉,鼓腹,束口,底部为三兽足,外壁采用贴塑法装饰有西亚风格的植物图案,在白色的底釉上,使用条斑装饰方法;图4的三彩香炉出土于巩义黄冶窑,造型纹饰以及工艺和图三相同。和点斑方法不同,条斑由于钴釉涂抹展开后,在高温下可以更好地固定在器表,而不会由于局部彩釉过厚导致向下流淌,同时,这种长条状的梭形纹饰,使得器表更具动感。

点斑状和条斑状的装饰方法和元明时期青花装饰技法中的"一笔点绘"、"一笔涂抹"有很大的相似性。蓝彩在唐三彩上并不多见,所以有"三彩挂蓝,倍加值钱"之说[2]。虽然工艺限制了唐三彩的装饰手法,使得这一时期三彩器上面的纹饰仅显现为抽象和无序的图案,但使用钴料作为陶瓷的装饰色彩之一,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由于釉料中含有大量氧化铅,出土的唐三彩上铅元素析出的地方,会有一种银白色的"泛铅"现象[3];釉层和胎体的结合程度也非常差,大都存在脱釉、开裂、鼓包的现象。诸多的弊端使得唐三彩在唐中期以后逐渐停烧,但它的退出则为唐青花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3 唐青花上的钴料彩绘

唐三彩和唐青花都是巩县黄冶窑的产品[4]。目前己知出土唐三彩最早的唐墓是礼泉县昭陵陪葬的太宗妃燕氏墓和赵王李福墓,时代均为咸亨二年(672年),出土有三彩罐、盘等;最晚的发现于西安西郊开元十一年(723年)鲜于庭诲的墓中,出土有三彩载乐驼等19件[5]。而出土的瓷化程度较高的唐青花多为中晚唐的产品,说明在唐三彩停烧后,巩县窑的工匠继续改良工艺,终于烧造出了用钴料装饰的高温瓷器。在唐青花的造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和唐三彩的承袭关系,图5中的唐青花三足炉收藏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造型和图3、图4中的三彩炉一致,胎体瓷化程度较高,胎釉之间有白色化妆土层,通体施有透明的钙碱釉,釉层较薄,上面布满细小的开片,在炉体的上半身等距装饰有大小一致的蓝彩条,在每两个彩条中间又点绘有圆点,颈部和器口也有四个圆点,并且和罐身的圆点相垂直。青花发色鲜艳浓郁,晕散较为严重。这件唐青花的装饰方法和唐三彩一样,并且将点斑法和条斑法集于一身。

图6是收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中的唐青花执壶,器型较小,高仅为6.2cm,喇叭口,束长颈,圆鼓腹,短流,饼形圈足,与流相对的一侧装饰有拱形手柄,手柄两端有扁圆形突起,壶身上半部分装饰有钴料点彩,共三层,颈部和壶流各装饰一周条斑纹,唇部和口沿与上腹部一样装饰有圆点,唐代陶瓷上经常出现圆点装饰,可能是受到了萨珊波斯连珠纹的启发。执壶青花发色不如图五的浓艳,在圆点周围有大小不一的褐色铁锈斑。

壶身上半部分施透明釉,下半部分和底足无釉露胎。赵青云先生认为,成熟的唐青花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1)、烧成温度要足够高,必须形成瓷胎;(2)、胎釉之间要有一层

細润的化妆土;(3)、用钴料进行彩绘或点彩;(4)、器表施以一层透明釉。这一结论从胎、釉、彩三方面总结了唐青花的特征,是目前学界使用最多的一个定义[6]。

从钴蓝釉到钴彩料,从低温铅釉再到高温钙碱釉,虽然仅仅是配方的变动,但凝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和心血。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元青花是唐青花的延续,但不可否认的是,唐青花是第一种用氧化钴做呈色剂的釉下彩绘瓷,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

4关于唐代无名异和进口钴料的思考

通过对唐三彩和唐青花上面钴蓝料装饰的部分进行样本检测,发现它们都属于高铁低锰类型,这种的钴矿主要分布在西亚地区,而我国的钴土矿都是高猛低铁类型。这说明,唐代的青花料属于进口料;晕散严重、有铁锈斑的外观表现和元青花以及明朝初年青花瓷上进口钴料的特征一致;同时,唐青花散叶形的装饰和以菱形开光、十字方框为中心的构图方法也证明了唐青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图7)。

钴料在南北朝时期称作"无名",南朝刘宋时期著名药物学家雷敩撰写的《雷公炮炙沦》,是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其中记载有"无名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7];唐朝以后,又称"无名异",五代药学家日华子在《日华子诸家本草》一书中记载:"无名异,无毒。"[8];同一时期的药学著作《开宝本草》中记载:"无名异出大食国,生于石上,状如黑石灰。番人以油炼如璺石,嚼之如饧。"另有记载:"今广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龙济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弹丸,小者如黑石子,采无时。"[7];"(时珍曰)生川、广深山中,而桂林极多,一包数百枚,小黑石子也,似蛇黄而色黑,近处山中亦时有之。"[9]这说明,无名异不仅大食(今阿拉伯地区)有,在我国广东、云南等地也分布有。检测表明,古人所说的"无名异"属于一种软锰矿,含锰量高达50-60%之多,另有钴、镍等元素。

在药物功效方面,古人认为无名异有"去瘀止痛,消肿生肌,续骨长肉,治跌打损伤"的功效,现代医学证实,氧化钴可以刺激造血功能,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疗效,另外,我们熟知的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这是一类含钴的有机化合物,也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缺少它会导致营养不良症。这说明钴的化合物确实有药用价值。

所以,笔者大胆推测,古人最初并不知道无名异高温焙烧下会有蓝色装饰效果,之所以被运用在陶瓷之上可能是因为无名异对人体有补益功能,人们相信,在制作陶瓷时将它放入釉料中烧成之后,可以从中获得药用效果;浙江出土有宋朝时期用国产钴料绘制的碗、盘等残片,和唐代以及元代的青花发色截然不同。无名异在陶瓷上装饰效果的显现和唐代方士炼丹时无意中创造出了黑火药一样,都属于无心之举。

至于文献中记载有"无名异出大食国",包括《宋史·大食传》中,也记载了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进贡"无名异"等物[10]。同时,又记载"广州山石中","生川、广深山中,而桂林极多"。那么无名异到底都来自何方,它是国产料还是西亚进口料?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两种可能。

一种解释是,无名异是炮制过的纯度较高的氧化钴,所以无论是大食国进口的还是我国所开采的钴矿,经过处理后,成分都主要是氧化钴。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食国和我国都有无名异,但是,从陶瓷科技史的角度来看,在唐朝我国工匠尚未掌握成熟的提取氧化钴的能力,因此,具体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

第二种解释是,历史上不少文人记载国外情况时,往往是照搬前人记载或道听途说,而缺少实地调查,例如一些书中就把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当作大食国的一部分,可能是因为8世纪以后,东南亚开始穆斯林化,许多阿拉伯地区的商人在这里定居。所以文献中来自大食国的无名异很可能就是印度尼西亚进贡过来的,而被误记载为大食国进贡;北宋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就记载到:"熙宁(公元1068一1077年)中,阁婆国使人入贡方物……摩婆石二块,无名异一块[11]。阇婆就是今天的爪哇和苏门答腊地区。经过勘探,在现在的东南亚地区确实分布有和我国类似的锰-钴土矿。当然,也有可能是大食商人在印尼中转的时候,购买了大量的无名异进贡给朝廷,后被讹传为大食所产。

综上所述,无名异最初作为药物,确是我国本土尤其是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高猛低铁类型的钴土矿;在后来的朝代中,东南亚一带也进贡过这种矿石。随着工匠的不断探索,这种国产料在明朝终于可以被当做青花料来使用。成书于崇祯时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12],成书于明朝后期的《宣德鼎彝谱》记:"无名异作鼎彝青磁色用"[13],这也和明朝后期开始使用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国产料的历史事实相符合。

那么,唐三彩和唐青花上面的钴料又来自何方?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1975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枕片上面的青花着色元素分析后发现其 MnO/CoO 为:0.22,得出的Fe2O3/CoO为:2.56[14]。对唐三彩蓝釉的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后,得出其MnO/CoO为:0.03,Fe2O3/CoO为:0.96。我国科学工作者还对浙江、江西、云南提炼的原矿钴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他们的MnO/CoO平均值为:3.74-11.03,Fe2O3/CoO为:0.11-2.43,和唐三彩与唐青花的成分比明显不同[15]。在对元青花大盘碎片分析后,成分比例为:MnO/CoO:0.01, Fe2O3/CoO:2.54。宣德青花大盘材料部分的成分比例为:MnO/CoO:0.81,Fe2O3/CoO:5.81[17]。以上数据说明唐三彩和唐青花使用的钴料与元明时期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成分比例一致,不排除来自同一地区。

此外,从唐青花的图案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西亚元素,比如黑石号上出土的一件唐青花盘子(图7)上面抽象描绘的就是阿拉伯地区非常重要的植物:棕榈树(图8),这一主题纹饰在8世纪伊拉克生产的青花绿彩陶碗上也能看到(图9)。

这说明唐青花的绘制原料来自西亚,主要销往地区也是西亚,而生产制作在国内的巩县窑完成,这种"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外销模式,到20世纪才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之中,而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经流行这种方式了,同为唐朝中晚期的长沙窑,采用的也是"来样加工"的外销模式,这些都证明了中国先民强大的智慧和远见。

5 总 结

唐代是我国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许多新奇的工艺品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唐三彩中的胡人俑,还是唐青花上面描画的异国风情,亦或是二者共同使用的进口钴料,都证明了大唐的开放包容以及中国陶瓷工匠善学善用、善创善造的非凡才能。经过宋代的沉寂和蓄力,到了元代,青花瓷终于华丽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最终征服了世界。

参考文献:

[1] 马健.草原霸主:欧亚草原早期游牧民族的兴衰史[M].商务印书馆,2014.01,第55页.

[2] 马广彦,马平.古瓷鉴藏赏文集[M].三秦出版社,2014.06,第170页.

[3] 陆明华.中国陶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03,第54页.

[4] 赵青云,张学,李俊,赵文军.中国唐青花瓷研究:上[M],黄山书社,2011.06,第145页.

[5] 范星盛.浅议建筑遗址中出土的唐三彩[J].文物天地,2018,(4):90-93.

[6] 汪培梓.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博物馆工作[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11,第161页.

[7] (明)李时珍著,王庆国主校.本草纲目金陵本(新校注):上[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01,第323页.

[8] 常敏毅辑注.日华子本草辑注[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01,第6页.

[9]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图文珍藏本):上[O].中国医藥科技出版社,2016.02,第381页.

[10] 江淳,郭应德.中阿关系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04,第61页.

[11]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图文版[M].万卷出版公司,2013.08,第348页.

[12] 李一平.中国古代名窑:景德镇明清官窑[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10,第94页.

[13] 王云五,吕震撰.丛书集成初编(1544)宣德鼎彝谱[O],商务印书馆,1935.12,第12页.

[14] 马文宽.唐青花瓷研究:兼谈我国青花瓷所用钴料的某些问题[J].考古,1997,(1):73-84

[15] 陈尧成,郭演仪.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中国古陶瓷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2年,54页表9.

猜你喜欢

唐三彩外销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试析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深埋千年的瑰宝
——唐三彩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唐三彩韵
绚丽之花——唐三彩
论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一批分离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