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接岗位需求“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2020-08-07赵明

卷宗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课证融合岗位需求

摘 要:针对目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本文以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基于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课证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该专业对应的特种工证职业证书考证的主线,从多方面论述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岗位需求;课证融合;特种工证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职业教育日益获得重视。国家颁布的相关指导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1]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决定其就业的不仅是取得传统的学历证书即毕业证,更重要的是获得职业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使目前在高职教学中“课证融合”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1 “课证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1.1 内涵

“课”是指校内专业课程,“证”是指职业相关证书。所谓“课证融合”,又称为双证教学,是指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考证内容相结合,通过在校期间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考试的能力,从而获得职业证书,为下一步的就业过程打下基础。

在本研究中的相关职业证书是电梯专业对应的相关特种工证,即特种作业操作证,由国家安监局颁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电梯维护管理等行业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与其所从事的特种作业相应的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经相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在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1.2 意义

“课证融合”作为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模式,遵循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上岗相对接的理念,针对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教学过程与实践生产过程相接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对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2 “课证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2.1 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距离

高职毕业生能够进入企业就业并具备上岗工作能力,这需要毕业生自身具备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条件,即合格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但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设计思路或时间较早等因素,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具体工作岗位特点,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尚有一段距离,使他们在就业和工作阶段遇到困难。

2.2 教学管理过程脱离明显

“课证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教学过程与实践需求結合更为深入和具体,对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改动更多,涉及对现有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创新,及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等各方面的改变。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的管理运作情况是仍在沿袭以往的以传统教材内容为主,先理论知识后实践操作的教学套路,并不能满足实现“课证融合”模式的这些要求。

2.3 教师团队实践能力欠缺

现在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普遍以学历教育出身为主,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较小,总体上缺乏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的实践经验,不熟悉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岗位具体需求,即使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也往往不具备足够丰富的企业生产岗位的实践工作经验。部分院校虽然采取了外聘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或进行讲座的形式,也不能满足日常教学与岗位对接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提出今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原则上主要从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人员中招聘,这个意见也与此有关。

2.4 教材建设与行业标准不配套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教材的编写人员基本都是以校内教师为主,企业人员整体参与程度较小。虽然随着教改的发展教材编写组织形式也不断有所变革,但无论是基于任务驱动法或项目驱动法等的教材,其内容仍多倾向于片面覆盖所编写课程的体系知识点和技能点,使得教材内容全而不精,各知识点技能点不能精确对接实际岗位需求,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这无形中明显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2.5 教学实践条件不能满足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加大投入,高职院校的实践条件普遍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学所需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等硬件更新换代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课时和考核权重所占比例也逐步提高。但限于传统教学惯性和教仪厂商产品设计思路等因素,所配备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实际生产设备有所偏离,所设置的实践考核内容和方式也相应与生产岗位标准有一定偏差。

3 对接岗位需求“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3.1 明确对接岗位需求的实现方法

通过连续走访合作企业和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调研毕业生在求职和工作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要求,首先发现在毕业生的求职就业阶段,面临的是来自企业的能够有资格有能力尽快进入工作现场从事专业操作的要求,其本质就是对具备专业对应的特种工操作证的硬性要求;其次是在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在不同具体岗位上的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在校理论和实训教学中没有深入甚至接触过的专业问题和难题,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技能和临场处置方面。反过来这也是通过走访了解到的当下企业在进人和用人过程中面临的普遍现象和困扰,企业迫切希望引入的高职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进入工作状态,圆满实现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对此,企业也针对行业特点向校方提出了结合职业证书进行“课证融合”教学并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相关职业证书的建议,以期使学生在毕业前在具备从事行业工作资格的同时更具备一定的实践作业技能,即把“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作为实现对接岗位需求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3.2 分析特种工证考试题库、考核标准

3.2.1 特种工证考试题库

电梯特种工证考试的题库数量庞大共有上千道试题,涵盖了大量与电梯在维护、安装和使用方面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故障问题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了机械和电气两类多门不同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与这些课程所采用的教材相比,题库试题总体上所覆盖的面更大,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从基础型的到拔高型的层次更多。但题库最大的特点就是存在相当大比例的由在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得到的结论型和经验型试题,这些试题从内容上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在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中基本存在,在通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都学习过或有所涉及,但其所指向及标准答案却要么是需要在消化掌握理论知识后经综合分析得到的,要么是根据现场实践经验得到的。所以,对于专业课程教学不做针对性的改革调整,单纯的按照以往模式组织教学,即使是通过努力提高实践课时的比例等手段,也最终会事倍功半,使考证通过率不尽人意。

3.2.2 分析特种工证考试考核标准

电梯特种工证考试考核标准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考试为闭卷考试形式,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规标准知识三部分,各占总分一定比例,其中法规标准知识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涉及很少;实际操作技能考试由考核部门实地组织或模拟操作,也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主要零部件识别,基本操作能力和应急救援处置,各占总分一定比例,其中应急救援处置部分在专业相关课程中因为不属于具体的专业知识故在教学中涉及极少几乎为空白状态。

3.3 将电梯行业特种工认证知识、技能融于日常教学

对电梯特种工证考试题库的试题,无论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部分,逐一分析和分类,按照各题目性质分别归类到机械和电气两方向的具体不同课程中,具体原则是:

对于电梯特种工证考试题库中直接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那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在进行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强化,并归为所属的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以加强学生的掌握水平;

对于电梯特种工证考试题库中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并不直接存在,但是是在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基础上经由延伸演变而来的那部分试题,在进行教学中各专业课程在完成其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传授后,依托题目进一步深入,通过推导或实例举一反三,最后将得到的题目或答案作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

对于电梯特种工证考试题库中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基本不涉及的那部分,如理论知识部分的法规标准知识试题,实际操作技能部分的应急救援处置试题等,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时,特别是在进行实践性课程教学时,在学习常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同时,尽可能的进行引申拓展,以便使学生在适当掌握的同时积累培养专业法规和救援意识,为今后的考证及工作做准备。

3.4 整合資源以特种工培训为主线实现对接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

3.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调研,明确企业工作岗位标准,以对接岗位需求为目标修订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重视特种工证考试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围绕特种工证考试的主线,充分考虑具体企业工作岗位特点,力求为企业培养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后备人才。

3.4.2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实施“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就要打破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围绕特种工证这条主线改进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的课程组织、考核方式、教师考核、硬件管理等诸方面进行创新变革,消除以往原有的固定管理机制对这种教学过程的束缚,保障新模式的顺利实施。

3.4.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强化教师与企业交流及到企业实践培训,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化,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师考核标准。视条件引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入学校作为专任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国家最新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相关意见也已明确了这是今后教师团队建设改革的一种新的重要趋势。从而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保证特种工证考试的培训效果。[2]

3.4.4 加强教材建设

由于目前的教材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校方应联合与企业、行业相关人员和机构,基于行业标准、企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建设几方面,组织编写同时适应高职教学和企业引进人才需求的实用性较强的,涵盖与特种工证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关的各专业课程教材,使教材内容在满足校内教学需要的同时也对接了职业能力要求。

3.4.5 提高教学实践条件

加大教学实践设备的投入,或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与产业发展水平接近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同步化,将实践教学过程最大程度的真实化,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工作岗位的提高实践技能的环境。同时在企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令学生有机会走进企业,身临工作现场进行学习和操作。

4 结语

正是基于这种以对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电梯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以超过90%的较高的通过率考取了相关的几种特种工证书,在求职和工作阶段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同时也达到了很高的就业率,充分证明了在目前的高职人才供需背景下该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S].2002.

[2]肖霞.高职院校实施“课证融合”的困境及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年05期:44-45.

作者简介

赵明(1976-),本科,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控制工程。

猜你喜欢

课证融合岗位需求
“分层、分段”课证融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装备实践课程几种教学方法探析
基于岗位需求的青年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基于岗位需求的《电子商务客服》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