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020-08-06高莉莉张富程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互联网金融

高莉莉 张富程

摘 要: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相关文献,梳理及预测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检索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以“‘互联网金融并含‘监管”为主题词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所检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生成知识图谱。从发文数量上来看,2013—2016年发文量迅速增长,2017年至今发文量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高频关键词有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等。突现词有网贷风险、“监管沙盒”、监管创新、大数据、普惠金融等。通过分析可知,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制、应用监管技术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探索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优化监管主体合作机制是前沿研究领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征信体系;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 832;F 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0)04-0407-06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recent years,sorting out and predict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hina,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By search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Internet finance" and "supervision" in the core journals of China HowNet,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visually analyze the literature and generate knowledge map.The results are: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osts,the number of Posts increased rapidly from 2013 to 2016,and has declined slowly since 2017;High frequency keywords include Internet finance,financial supervision,financial risk,financial innovation,etc.The emerging words include online loan risk,"regulatory sandbox",regulatory innovation,big data,inclusive finance,etc.It can be seen from the analysis that innovation of supervision mode,improvement of supervision system and application of supervision technology a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is field,while improvement of Internet financial credit system,exploration of consumer rights protection path and optimization of supervision subject cooperation mechanism are the research frontier fields.

Key words:internet finance;supervision;credit reporting system;knowledge map;visual analysis

0 引言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与金融行业正进行着深刻变革与深度融合,形成了集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P2P借贷以及虚拟货币等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创新模式,即互联网金融[1]。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调控,相关方面的金融监管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监管仍然比较薄弱。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着信用风险、交易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一系列金融风险,因此,对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监管十分必要。

世界各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式多样。美国多是采用“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干预”为辅。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进行“双轨制监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同时具有监管权和立法权,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欧洲电信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电子签名法律认证体系,保证了各成员国电子商务环境的安全性和信息服务的完備性;日本经历次贷危机之后,也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措施,施行激励性的金融监管政策并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2],主要工作放在重大风险隐患的监管上,以有效规避由此产生的风险。

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集中于解决上述信用风险、交易风险等方面,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所存在的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以及监管主体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为了便于国内相关学者进一步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便于对上述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文章以中国知网检索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生成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一定的梳理,并重点呈现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3]。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通过高级检索的方式,选择“主题检索”,检索词为“互联网金融”并含“监管”,期刊类型为“核心期刊”与“CSSCI”,时间为“2010—2020年2月”。共检索出1 033条期刊文献,为了增加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删除与主题不符以及重复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324篇作为研究的样本,并对历年发文量、作者合作情况、研究机构分布情况、关键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展开分析,如图1所示。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一款着眼于分析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具有预测与推进的功能[4]。分析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发文量(运用中国知网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关键词分布情况(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前沿趋势分析)、作者分布情况(高产作者发文量统计)以及合作机构分布情况。

2 结果

2.1 发文量分析

检索时间设置为“2010—2020年”,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1 033篇文献,从年度分布来看,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发文量从2013年的18篇至2014年迅速增长为164篇,直至2016年互聯网金融监管领域的发文量达到顶峰为211篇,随后几年的发文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都维持在100篇以上,如图2所示。

2.2 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分析

对人工筛选后纳入Citespace软件分析的324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领域的发文作者发文量排在前列的有尹振涛(10篇)、刘海二(4篇)、程雪军(4篇)、叶爱辉(3篇)、许多奇(篇)、许恋天(3篇),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分别是尹振涛、刘海二以及程雪军。在合作团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宝伟、张云、楚燕兰、张元庆团队和王龙、康灿华、俞林团队。

根据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可知,近十年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发文量位于前十的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14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12篇)、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8篇)、华东政法大学(6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5篇),如图3所示。

2.3 关键词分析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作为表达全文中心思想与内容的词组,可以有效掌握文章的研究重点。中心度反映关键词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中心性越高,表明围绕这个关键词的研究越多[5]。经过合并同义词之后,生成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其中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相关文献的高频关键词按照中心度排序分别为互联网金融(208,0.52)、金融监管(92,0.43)、互联网金融监管(27,0.25)、P2P(19,0.18)、第3方支付(18,0.15)、金融创新(20,0.11)。除此之外,监管创新、征信体系、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稳定等词在图谱中出现的频次和中心度也比较高,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说明这几个节点在该领域重要程度比较高(见表1)。

2.3.2 关键词时序图谱及突现词分析

关键词时序谱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研究热点的历史演变情况和前沿趋势[6]。利用Citespace绘制近10年(2010—2020年)此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从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相关研究呈现从“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P2P、互联网支付、行为监管→激励相容、功能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普惠金融、大数据、系统性风险→适应性监管、大数据征信、数字货币”的演进发展态势。

关键词突现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关键词使用频次突然增高,表明在该段时间内收到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突现词的分析可以有效掌握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以及发展趋势[5]。在关键词突现图谱中可以看到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突现词、突现强度、突现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如图6),2015—2017年,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网贷,凸现强度为1.537 5,该阶段主要研究网络借贷产生的风险以及在监管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从2017年开始,“监管沙盒”以及“监管创新”成为突现词,突现强度分别为1.250 8,1.319 5,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的多元化成为了研究的重点;2018年至今,“大数据”与“普惠金融”逐渐呈现在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中,大数据在监管领域的应用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3 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发文量、发文作者与机构分布情况

3.1 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发文量情况

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8],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兴起是从2013年开始的,国家对这一新兴的金融业务模式的发展态度是积极的,也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因此在2013年开始有相关学者对这一领域有了初步的研究。而在2014年之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上出现了金融产品泛滥以及金融风险剧增的情况,国家逐步展开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和整顿,2014年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年”[9],2014年该领域的发文量实现了突增并在接下来的2年中也保持高速增长。伴随着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不断探索出新的监管方式、完善的监管机制,2017—2019年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现缓慢的下降,但研究热度依旧可观。

3.2 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发文作者与机构分布情况

根据绘制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研究者共现图谱可知,在该领域研究学者之间的连线较少,作者分布较为分散,尤其是核心作者尹振涛与刘海二之间几乎没有学术上的联系,说明作者之间的合作不密切,研究学者缺乏学术上的交流。而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机构众多,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金融法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机构之间在该领域的研究经常以两两合作的方式出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等机构也以两两合作的方式出现。但合作的范围不广,且研究中心偏向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方面,在其他监管方式多元化的创新上没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建议今后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合作者与研究机构展开跨部分、跨机构研究的工作,推进该领域的深度合作与深度研究,形成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团队,提高研究者对监管领域的关注度,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可持续发展。

4 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研究热点

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前12名的高频关键词结果显示,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监管方式的创新、监管体制的完善以及监管技术的运用3个方面。

4.1 创新监管方式

该方向包含的关键词主要有监管沙箱、淡中心化监管、动态监管、穿透式监管等。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要进行监管方式的创新[10]。适用于传统金融的监管方式在面对第3方支付、众筹平台以及虚拟货币等问题时,会产生很多的漏洞,导致监管不到位的现象。2016年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上提出了“穿透式监管”[11]这一概念,“穿透式监管”的的监管主体是“一行三会”,央行负责主导,证监会、银监会与保监会负责具体的实施;监管对象是互联网金融产品资金的来源、资金中间的转化过程以及资金的去向,审查资金在这一流程中的合规性;监管方式作为一种事实发现的手段,能够与行业监管、行为监管等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相融合[12],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和边界。“淡中心化监管”是伴随着具有去中心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而产生的一种监管模式[13]。传统的金融活动中银行是处于中心地位的,而互联网金融是以去除银行的中心地位以及其资源分配的垄断地位为特征的一种金融模式。2017年11月国务院金融發展与稳定委员会正式成立,随后将保监会与银监会进行合并,我国金融监管模式也在向符合互联网金融监管特点的方向调整。英国最早提出了“监管沙箱”这一设计,在沙箱监管下可以减少创新思想进入市场的时间,鼓励金融创新[14]。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相关部门牵头推动“沙盒监管”机制的构建,审视金融边界、确定监管主体、制定核心原则,以期更好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使消费者充分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上的规避风险,提升及金融服务水平,营造守正、安全、普惠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环境。

4.2 完善监管体制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监管制度、监管法律不断趋于完善,但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善成为了金融监管的一大障碍。我国对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监管,这就造成了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出现监管漏洞或者交叉监管的现象[15]。原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监管相关领域的业务,就会出现监管漏洞,由此造成金融风险的产生.应该出台新的监管体制,以完善现有体制的漏洞与不足。建立由国务院设立的中国金融监管委员统一体系,取消原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各自监管的功能,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并且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体制[16]。只有监管体制不断得到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才能在体制内有效运行。

4.3 运用监管技术

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特点便是数字化,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金融模式的创新。随着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17],另一方面也给金融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例如2018年P2P平台相继暴雷、网络欺诈等一系列金融安全事件。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起步时间晚、发展时间短、理论与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异。又由于金融监管部门由于技术有限,导致信息数据受到约束、信息不对称、监管成本较高等现象存在[18]。要不断发展金融监管技术,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利用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型互联网技术对监管领域进行监管,建立协同式的监管框架[19]。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投资人、消费者等金融参与者联系起来,与我国现有政府机构一同形成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扩大监管主体,推动监管体系向系统化、全面化、严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运用技术能更有效的解决监管问题,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高效化,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金融监管更好的融合是该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5 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前沿趋势

基于现有文献样本的分析并结合时区变化可视图谱,发现未来此领域的研究聚焦于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探索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优化监管主体合作机制3个方向。

5.1 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在我国迅速发展,第3方支付、P2P借贷等新的金融业务不断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兴起,P2P网络借贷在市场上取得了蓬勃发展。在其发展的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例如借贷平台存在的信用问题造成平台跑路与平台诈骗等问题,借款人信用问题而造成的平台损失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在个人征信体系以及企业征信体系监管方面的研究,使征信监管的灰色地带得到有效的控制,逐步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完善、立法保障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从而有效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

5.2 探索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消费者,而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金融市场上消费者的权益遭受到侵害,例如:在移动支付的协议中,格式条款是预先设定的,在实际的交易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只能被动的接受该格式条款,这也就变相的将交易风向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不公平性;在金融服务中,消费者所提供的个人信息属于消费者的隐私,但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了有利可图,出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将相关数据提供给第三方,这就侵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监管发挥一定的作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路径探索中,无论是目前以消费者权益为目标的行为监管还是行业自律、行政监管、立法监管、技术监管等路径都值得深入的探讨。探索出有效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5.3 优化监管主体合作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和监管机制,相关的信息和网络安全等部门权利边界模糊,分工不清,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其次,分属不同地方的监管机构存在竞争监管现象,为了促进本地区的金融发展,容易放松金融监管,忽略金融风险,极大增加了发生地方债务危机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大多采取总分制,监管政策自上而下传达,监管行动层层上报,极大降低了监管效率。2018年,我国已经完成了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并,并设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形成了“一委一行二会”的金融监管格局,为优化监管主体的合作机制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主体之间沟通依然较少,合作机制不完善,因此,监管主体之间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优化监管合作依然是未来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20] 。

6 结语

文中以中国知网检索的324篇文献为研究样本,对文献年度发文量、作者和研究机构分布情况、关键词共现和研究领域时区變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为监管方式的创新、监管体制的完善以及监管技术的运用;研究前沿趋势为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探索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优化监管主体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孔令娜,杨 丽,朱文芬,等.基于Citespace的近10年我国患者安全领域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0,27(01):90-93.

[2]赵玉婷,李云静.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2018(05):48-53.

[3]郑苏江.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视角的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01):34-39.

[4]霍 兵,张延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和策略——基于长尾理论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5(02):86-93.

[5]李文元,王 平.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顾客参与研究可视化分析[J].电子商务,2020(02):35-37.

[6]王迎春,贾 旻,田 斌.近三十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23):15-21

[7]房慧莹,李 鹏,赵思奇,等.基于Citespace的工作场所暴力领域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01):43-46.

[8]赵 渊,罗培新.论互联网金融监管[J].法学评论,2014,32(06):118-126.

[9]李 博.互联网金融进入“监管年”[J].银行家,2015(08):16-17.

[10]高乐民.穿透式监管:中国式金融监管方式创新——以资管产品为切入点[J].华北金融,2018(12):34-41.

[11]闫 瑾.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穿透式监管[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1):176-178.

[12]高乐民.穿透式监管:中国式金融监管方式创新——以资管产品为切入点[J].华北金融,2018(12):34-41.

[13]许多奇.互联网金融的去中心性与监管的“淡中心化”[J].探索与争鸣,2018(10):13-15.

[14]陈志峰,钱如锦.我国区块链金融监管机制探究——以构建“中国式沙箱监管”机制为制度进路[J].上海金融,2018(01):60-68.

[15]董 洁.金融科技与金融监管[J].中国商论,2020(04):60-61.

[16]梁建华.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的思路及措施——以温州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9(12):72-75.

[17]蔚赵春,徐剑刚.监管科技RegTech的理论框架及发展应对[J].上海金融,2017(10):63-69.

[18]杜青雨.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1):84-88.

[19]徐向艺,牛卫东,魏 巍.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选择:效率性提高会带来颠覆性创新吗?[J].东岳论丛,2020(01):157-163.

[20]肖 楠.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D].北京: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9.

(责任编辑:王 强)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互联网金融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