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020-08-06唐惠忠

课外语文·中 2020年7期

唐惠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历来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项基本要求。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分析问题。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和概括整理。

一、筛选信息的注意点

(一)把握筛选的标准。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1)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2)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3)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4)文中的概括句;(5)文中的过渡句;(6)文章的标题;(7)文后的注释等。从解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二)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三)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和正反方向等角度,对初步筛选出的信息一一辨别,看是否符合试题的要求。

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选文摘编自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第3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們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这道题列出四项表述,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少而精”之“少”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文本只谈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A、B、C三项使用的基本上是文中的语句,是正确的说法,均可排除。

二、整合信息的注意点

(一)整合重要信息时,有些信息可以直接组合,有些信息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串联,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归纳、综合筛选出来的信息,要从确定相关内容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隐含信息。

(三)应着力避免以下三种失误:

失误之一是盲目抄录文中有关语句作答,不会按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进行加工概括。请阅读《我看舞蹈的美》一文: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它努力挖掘人的灵秀之气,给人一种高级的美感。我国第一个提倡使用模特儿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说过:美的要素有二,一是形式,二是表现。人体充分具有这二要素,外有美妙的形式,内蕴不可思议的灵感,融合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的极致而为一体,所以为美中之至美。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她(他)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廓、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绝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除了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乐声之于舞,如松涛上的清风,如干柴上的火焰,如桂树林间的香馨,如钱塘江面的大潮。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康定情歌》飘过时,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给人小憩的阴凉,我们的心头一片静谧、惆怅,就像仰卧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弯弯。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融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现在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

⑤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荡摇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出不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文后有道题问:“第③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舞者的角度是指        ,从观众的角度是指        。”有些考生答题出错,原因就在于对题干中“以神写形”四个字视而不见,只看到文中写“舞者”和“观众”的有关语句(“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完全失去了“整合”的意识。实际上,只要紧扣“以神写形”,从舞者和观众的不同角度简要阐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

失误之二是提取整合的信息不周全。请看散文《泰山之思》的节选与相关试题: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汉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巨大震撼。

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文章第一段写“《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第二段写到“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及“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将这些信息作恰当整合,即为试题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答案包括三点,而考生容易遗漏第一點。

失误之三是缺乏整体把握、全文搜索的阅读习惯,常把局部当成全体。《我看舞蹈的美》文后另有一题是:“本文的标题是‘我看舞蹈的美。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哪两方面?”命题者担心考生会顾头不顾尾,特地在题干中加上“从全文看”这一提示。如果我们能作整体把握的话,不难看出末段(即第⑤段)是全文的中心所在,舞蹈的美表现在外形和内蕴两个方面。但是相当多的考生被开头两段中的“自然美”和“艺术美”所迷惑,顾头弃尾,舍本逐末,把它们误解为舞蹈美的两个方面。

【高考链接】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语段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答案与解析】

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两段文字分写“左公柳”“民勤人”:“左公柳”具有静默、伤痕斑驳、生命力顽强、枝叶美丽等特点,“民勤人”具有肯吃苦、敢闯荡、外表粗陋、内心充满渴望、顽强地向命运抗争等特点。归纳二者形象上的共同点,可得出答案。)

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着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文章把小花称作“雪国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答案与解析】

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应捕捉关键词句——比如“美的萌芽”“顽强地举起”“稚嫩和孱弱”“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等,感受作者描述的意象,从而概括其特点。)

3.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与解析】

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先找出“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语句,然后提取答案。)

4.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注意题目本身对答题的指引——“联系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