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原:谁说我抢了端午节的风头

2020-08-06章雪峰

意林·作文素材 2020年13期
关键词:投江立碑越王勾

章雪峰

和端午

宋·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一般认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其实,真要深究起来,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可是多了去了。

除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越王勾践说以及纪念孝女曹娥说。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管屈原也。”伍子胥自刎而死之后,吴王夫差命人将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所以吴越之人奉伍子胥为波涛之神,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来祭祀他。

《岁时广记》中记载:“竞渡起于越王勾践,盖断发文身之术,习水好战者也。”

《后汉书·列女传》:“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焉。”传说曹娥投江五日后,其鬼魂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人们为她撰文立碑,为她划龙舟祭奠。至今,浙江省还有曹娥江、曹娥镇。

那么问题来了:越王勾践、伍子胥等人都是早于屈原的历史人物。既然他们都比屈原早,咋还被后出的晚辈屈原给抢了风头呢?

所以,自唐至今,就一直有人不大相信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比如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谈及“粽”时说:“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所谓“或言”,就是“有人说”的意思。李时珍如此写法,完全是存此一说的意思,自己的态度显然是审慎的,是不大确信的。

那么,如果端午节不是源于纪念屈原,那么源于何处呢?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而端午节的真正起源,源于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的观念。

《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风俗通》载:“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有此固定观念:“五月”是“恶月”“毒月”“死月”,“五日”也是“恶日”。就连“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都不吉祥,若是男孩会害死父亲,若是女孩会害死母亲。

先民有此观念,并不难理解。要知道,已是炎炎夏日的农历五月,不仅气温偏高,而且蛇、蝎子等毒虫肆虐。面对“恶月”“恶日”,生存能力还比较弱小的先民们,出于求生的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用上了沐浴兰汤、系五色丝等手段,用上了雄黄、艾草、菖蒲等中药,用来抵御各种毒虫的危害。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五月初五,先民们都如此这般约定俗成,于是形成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仪式感,于是形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

(摘自《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

猜你喜欢

投江立碑越王勾
卧薪尝胆
为山水立碑
卧薪尝胆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北京市通州区被明确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五河交汇处立碑
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