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显”中的考核与评价
——现象学视野下“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考核方案研究

2020-08-05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术学技法油画

王 勋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考核与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当前,合肥师范学院对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非常重视,做了大量的引导与激励性工作。

根据合肥师范学院《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与《“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工作》等文件的工作部署,美术学专业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目前,亟需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研究,尤其是技法类课程群考核方式改革方面的研究。

现阶段,美术学技法类课程考核仍以作业评价为主,形式单调,缺乏有效的过程性考核,成绩评定的主体单一,主观性偏重,以任课老师个人喜好为主,没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油画与综合材料” 是美术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是一门技法实践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课程综合性与应用性极高,对接中小学“造型·表现”“综合·探索”两大重要学习领域,在美术学专业课程中地位突出。课程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在美术学专业技法类课程群中具有普适性,可以作为美术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代表课程进行研究,进而逐步探索出适应整个美术学专业技法类课程群的考核方式。

本文将从美术学技法类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借用现象学“侧显”论,进一步厘清考核的内容,从而合理地制定“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的考核方案,为美术学其它技法类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引导。

一、美术学技法类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自美术专业技法类课程开设之日起,课程考核与评价的问题就一直存在,现积弊已久,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艺术传媒学院美术学专业技法类课程的考核主体普遍单一。有些课程设有考核组,成员由平行班任课老师组成;有些课程由任课老师之间交叉评分,例如,A班的老师给B班学生评分,B班则反之;有些课程甚至仍由授课老师单独评分。上述三种情况中考核主体,皆局限于任课老师,由此可见,技法类课程长期存在的考核主体单一化问题,仍未能得以有效解决。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自我激励的合理诉求更无法得到满足。

(二)考核形式单调

现阶段,美术学专业技法类课程考核形式单调,基本由课堂作业和考试作业两种形式组成。课堂作业无需说明。考试作业大都为最后一张课堂作业,任课老师偶尔也会将命题创作作为考试作业。这些单调的考核形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水准。

(三)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一些美术教育学者开始关注“过(形)程性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程组组长尹少淳老师曾说:“以往,我们一般认为美术教师关注的只是终结性评价……但实际上,美术学习中并不乏形成性评价,比如我们平常在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后给出的一个分数就是形成性评价……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水平和质量。”[1]314

虽然,过程性评价愈发受到重视与提倡,但不得不说,美术学专业技法类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仍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权重由之前的40%提升到60%,但实际上,过程性评价的功用并未随着权重的上涨而提高。据我所知,在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时,多数任课教师无非多看几张作业。当然,这较之前而已有所进步,但仍显不够。因为,过程性评价绝不能局限于作业这种单一的形式,而应考量学生艺术的综合素养。

(四)重成绩不重发展

“大二以前我一直在延续高考的画法和风格,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绘画手法去表现物体。”(1)合肥师范学院普通本科优秀本科论文(设计)文科(下)2016届,41-42.美术学专业2016届毕业生龙海珊在毕业论文中如是说。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课后,学生与我聊天时,大都表达过类似的看法: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只关注作业“本身”(有没有按时按量完成,有没有按要求完成,有没有解决之前的问题),而没有在个人发展与绘画方向上给予他(她)们更多的引导;他(她)们只能在众多风格样式中犹豫,彷徨,甚至彻底迷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和老师潜意识中只“重成绩不重发展”的思维模式有关。在评价时,老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当下水平和最终结果,却忽视了学生的潜在优势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最终,势必导致无论老师评分与否,学生的绘画综合素养“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其实,以上所言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可是,课程考核中的多数问题为什么依旧存在?

笔者认为:这可能和我们对于考核的认识有关。我们考核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弄清楚,课程考核改革从何而谈?而现象学的“侧显”论,对于我们认清这一问题,有着启发和借鉴作用。

二、“侧显”的涵义

(一)“焦点透视”的观察方式

“侧显”是现象学之父胡塞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实际上,现象学很少界定概念。因为,现象学家深知概念无法界定,诚如老子所言,“名可名,非常‘名’”[2]53。在处理概念时,现象学家主要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和体验性的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在此,笔者也将借用这种方式来解释“侧显”。

如果想要搞清楚“技法类课程考核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摒弃之前采用的“观察方式”。评价和考核学生时,惯用的“观察方式”是一种固定的“视角”,好似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

西方绘画观察方式获得的“焦点(消失点)”是固定、不变的,虽然它貌似很清晰。如此“观察”,我们看到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好生、中等生、差生——虽然它貌似很客观。

这种“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这种印象不仅会使老师主观地评定学生成绩,而且会把这种印象“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导致他们从老师的态度中形成自我定位。于是,“好、中、差”三种状态逐渐固化,在其它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种“固化状态”实难改变。

而这些又与“侧显”有什么关系,“侧显”到底具有什么涵义呢?

(二)何为“侧显”

通过以上解说,再来看胡塞尔对“侧显”的描述:“物体只能在一个侧面中被给予。”[4]121在胡塞尔看来,物体(包括人)只能在一个侧面中被给予,而且每次只能显现一个面向。

胡塞尔的这种观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的名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1155

不过,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先看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言下之意,如果能以更高的位置俯瞰,就能够看清楚“庐山”的全貌。我们在评价和考核学生成绩时,便是如此:我想打多少分,就打多少分;我想怎么评分,就怎么评分。因为,我是老师,可以俯瞰众“生”。这种俯瞰的姿态实际上是一种心里优越感的体现。

而胡塞尔则认为:直觉是一个连续流动的意识,一个旧的闪现刚刚过去,一个新的闪现就会涌动产生。每一个闪现也同时是有关实体的侧显。他说:“同一形态(作为在实体上被给与的同一物)连续呈现着,但永远‘以不同的方式’,永远以不同的形态侧显。”[6]134

把胡赛尔的话套用在学生身上可以如此表达:学生将永远“以不同的方式,永远以不同的形态”侧显其在课程进展中每一个侧面。这种“侧显”状态极其复杂、微妙,笔者大致把它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纵向侧显

纵向侧显,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己与自己相比所呈现出来的各个侧面。根据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标准》,课程总计72学时,6教学周。在6周的课程学习中,一些学生每周都取得了进步,这种进步可能很微小,累积6周也无法追赶优等生,但相对于他们自己而言,非常可观;有些学生,可能在课程的某一个时间段,发现了“突然的自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和形式,画出了优秀的作品;有些学生,对于“油画”没有兴趣和感觉,但在“综合材料”上却体现出惊人的天赋,有些则反之(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分为:油画和综合材料两个板块)。对于这种纵向侧显状态,如果只是简单地以作业形式去考核,根本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横向侧显

横向侧显,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己与其他人相比所呈现出来的各个侧面。在6教学周期间,可能这周我的表现比你强,下周你的表现又比我棒。横向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状态,都处于不停的“侧显”变换之中。

通过对“侧显”的解释,应该可以意识到:我们考核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处于连续变化的“侧显”状态的学生。因此,考核人不能固定地、静止地看待学生的每一个“侧面”,而应综合、叠加、连续地去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变化。

三、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考核方案

(一)目标

结合合肥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出符合“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自身特点的考核方案。方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技法类课程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以在全省同类院校相关课程中加以推广。经过教学实践检验,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整理、提炼,为本课程和其它技法课程的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二)基本思路

“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考核方法仍在沿用美术学专业技法类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项目主要针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改革,总体思路如下。

1.解决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第一,合理设置考核组。考核组由课程组教师及美术学专业教学质检员组成,共同考核期末成绩,避免考核主体单一化倾向。第二,引入学生评价。将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集合效应。

2.解决考核形式单调的问题。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然而,目前单调的考核形式根本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艺术家毛焰曾说:“前段时间我重读了《在斯万家那边》,还读了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前面有几篇让我想起童年,很多记忆连起来了……最近买了克尔凯郭尔全集,刚出的,很早以前看过他的《诱惑者日记》。这段时间读诗比较多,保罗·策兰、卡瓦菲斯、阿米亥、R.S.托马斯、里尔克、博尔赫斯……”[7]241从毛焰的这段话中,对于“功夫在诗外”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可以看到,即便如此著名的画家依然迫切、饥渴地从哲学、文学和诗歌中汲取绘画创作的养料。

受到毛焰的启示,笔者在试图解决考核形式单调的问题时,通过设置课堂作业、绘画表现意图展示说明、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艺术考察、绘画创作作品、课程学习个人体悟等多种考核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地考核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3.解决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目前,技法类课程过程性评价频率过低(平均2~3周一次),学生学习进展无法得到有效评价,难以获取学习的持续动力。改革方案首先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次数,对学生课堂作业每周评分(通常情况下,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作业1周1张),及时反馈,动态评估学生学习进展,评定学生阶段性成果,并将上述多种考核方式贯穿课程始终,实现课程考核的全程化;其次,进一步增加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权重,凸显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4.解决考核中“只重成绩不重发展”的问题。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写道:“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从这封信中可以明确看到,习总书记对于学生成长的强调。因而,在课程考核中,笔者增设了绘画表现意图展示说明、课程学习个人体悟两个考核环节,融入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比起注重结果的作业评分,更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和未来发展,同时也更具互动性和人性色彩。

5.根据课程自身特点,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建立与技法类课程教学适应的考核方式,解决此类课程考核方式陈旧的问题。总结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环节、内容等因素,确定出勤、理论学习、课堂参与度、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综合能力等环节的评分标准与比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三)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考核改革采用的方式

(1)作业每周评分。注重每个个体纵向“侧显”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展。

(2)绘画表现意图展示说明。在之前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技法的训练,而不注重艺术综合素养的提升;他们不会写作,无法表达,甚至无法理解非写实类画家作品中体现出的意图和观念。

目前,美术教育发达国家都在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简·罗伯森在《绘画手则——材料/技法/形式/内容》一书中写道:“(本书)每章所给出的范例,主要在形式分析、技法策略和内容说明上提供重要的指导准则。而相关的日记式的写作练习则对思考方法起着指导性作用。”[8]2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发现,简·罗伯森教授在教学的每一章节都会要求学生写作日记,对每章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地反思和总结,以便今后更好地设计和创作作品。

因此,在考核中,增加了“绘画表现意图展示说明”,融入质性评价,考核学生绘画构思创意、文献资料运用、多媒体制作、语言表达等行业所需的综合素养。

(3)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课堂参与度评价,考核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学生互评、自评。引入学生评价,避免考核主体单一化倾向,“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9]30。

(5)艺术考察。在美国导演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执导的电影《心灵捕手》(教育题材的经典之作)中,有一段精彩对白:

“西恩(老师):你有心灵伴侣吗?

威尔(天才叛逆少年):有很多。

西恩:说出来……

威尔:莎士比亚、尼采、福斯特、奥康纳、康德、洛克……

西恩:很棒,他们都死了……

西恩:所以我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可能知道很多吧?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教皇的性倾向,所有的作品对吧?但是你不知道西斯廷教堂的气味,你从未那儿观赏美丽的天花板。”

当前,美术学专业的大学生中有很多像这部电影里面的主人公(叛逆少年威尔)那样,聪明、独立、叛逆。他们对艺术、绘画有所了解,但这些知识往往都来自于书本和画册;他们很少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去画廊亲身体验、感受绘画原作迷人的气息;他们的认识带有一定的“现成性”,对艺术很难有多元的视角和深入的体验,因为他们局限于书本知识之中。

鉴于此,在过程性考核中,笔者增设了艺术考察这个环节,意图通过考核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美术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来增强学生对艺术“活生生”的体悟。

2.期末成绩考核改革采用的方式

(1)绘画创作作品,课程考核组集体评分,避免作品评价的个人主观性。

(2)根据学生入选各级展览加分,调动学生绘画创作积性。

(3)课程学习个人体悟,融入质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体验。

(四)考试总成绩认定标准

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根据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70%,期终成绩占30%。

1.平时成绩

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平时成绩考核说明

2.期末成绩

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期末成绩考核说明

(五)课程过程性考核计划及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明确要求:“美术课程评价应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7]30

“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考核方案针对过程性评价改革措施主要有两点:首先,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次数,对学生课堂作业每周评分,及时反馈,动态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评定学生阶段性成果,并将多种考核方式贯穿课程始终,实现课程考核的全程化;其次,增加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权重,凸显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方案中,过程性成绩考核频次高、形式多、内容全,见表3。

表3 过程性成绩考核说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人针对美术学技法类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考核改革方案。整个考核方案的改革理念可以提炼为“三重三轻”:重综合素养,轻概念知识;重过程体验,轻分数结果;重感悟表达,轻单纯技巧。

“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考核方案,改革环节多、力度大,涉及美术学专业三个自然班,需要各班级任课教师通力合作,积极推进,最终完成“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改革试点任务,为后续美术学专业技法类课程考核方式全面改革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美术学技法油画
一张油画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油画《塬下》
油画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