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创新

2020-08-04黄浩森

中国教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黄浩森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宏大工程要落实为有效的微观实践,需要有合适的抓手和路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局契合地方实际和教育发展要求,以当地“翰林文化”资源为突破口,融入现代产品设计思维,通过推动乡土资源与传播技术相融合、生涯规划与课程建设相融合、节令习俗与家庭教育相融合,探索出了立德树人新路径。

【关键词】乡土课程 立德树人 产品设计思维 翰林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位的思想要落到实处必须得到扎实的实践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宏大工程要变成微观的实践需要有合适的抓手和路径。在实际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易游离于校园之外,立德树人建设又容易偏重于精神层面。如何才能将学校教育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化虚为实,有效推进呢?教书育人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循环回路: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因为我提供了这样的课程,所以培养出了我需要的人。所以,课程资源是基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局从2006年开始进行乡土资源开发研究,成功申报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历经十多年探索,成效斐然;2017年11月,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课程“樵山人文”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乡土课程”。更为关键的是,课题二期研究借助佛山市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的优势,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引入产品设计思维,把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了“通天气、接地气、有人气”的鲜活德育内容。

所谓产品设计思维(Product Design Thinking)就是通过深度思考,提出有意义的想法和有价值的创意,通过还原产品本质特性来满足市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的一种思维范式。佛山的制造企业积极转型升级,创新出奇,在产品研发中融入产品设计思维,让传统产品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同时大大增加了其附加值,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基于此,课题组也在思考,面对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的“课程产品”要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多元化的需求呢?国家课程作为上位课程,统一执行,可以设计的空间不大;校本课程作为下位课程,范围相对狭窄,可推广性有限;地方课程,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受众广泛,影响深远,是值得好好设计、打磨的“课程产品”。

一、立德树人乡土资源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新时期推进立德树人工作要先从乡土资源中汲取营养,再融入现代审美需求,形成一个适合于教书育人的“课程产品”,这样才易于被师生接受。基于此,乡土课程资源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内涵的提炼和外延的设计。

1.立足地域特色,挖掘乡土资源内涵,凝练“翰林好家风素材”

广东南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直有广东“首府首县”之称,还有“南海盛衣冠”的美誉,其域内的西樵山有着悠久的书院文化,被誉为南粤“理学名山”。清代近300年间,西樵山科名鼎盛,产生了13位翰林,享誉省港澳。“西樵十三翰林”的事迹非常感人,可惜时过境迁,如今的本地师生对13位翰林的事迹知之甚少,而且对这一翰林资源所蕴藏着的教育能量也未能进行深入探究。

基于此,课题组以翰林资源为切入口,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乡村社区和翰林后人家中,对13位翰林事迹进行深入采访,整理编写了13个“翰林好家风”故事。如翰林余赞年孝感动天的故事,据《南海县志》记载:“赞年生性至孝,母亲何氏眼睛有疾,失明三年,群医束手无策。赞年请假归,侍疾,足不履公门,晨夕为母舐眼,不一月,母目顿愈。”这是孝德兴家的家风典型。还有区大原在香港沦陷时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效力的坚贞不屈的故事,这是忠厚传家的家风。麦瀛祥居家授徒,攻书教学,这是耕读传家的家风。可以说,这些翰林故事是立德树人的内涵资源,也是我们开展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课程产品”,为推进立德树人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2.借助设计思维,拓展乡土资源外延,制作“翰林好家风利是封”

在开发了“翰林好家风故事”这一宝贵的乡土资源之后,如何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发挥其最大功能成为课程开发的关键。课题组借助人们“向上向善”的心理追求和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送祝福的习俗,积极拓展“翰林故事”的外延,运用产品设计思维,融合信息技术新元素,制作了一款“翰林好家风利是封”(见图1)。

利是封正面的主体背景采用喜气洋洋的明黃色,底部是七彩的波澜,中间是两条鲤鱼,上部是水墨屋檐结构,寓意“龙门”;左上角配以“鲤跃龙门”的行书书法,右下角则是一个故事视频的二维码,中间是楷书字体“新年、和谐、进步”的祝福语。利是封在设计上凸显四大亮点:一是抓住了春节阖家团聚的美好时机,二是表达了鱼跃龙门的美好祝愿,三是呈现了灵动锦鲤的美好图案,四是蕴含了翰林家风的美好故事。接下来,课题组借助家长给孩子“派利是”的时机,适时地开展“共建好家风阅读活动”。该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故事方式,让孩子们在同伴的述说中感受本土翰林名人的正能量,在“非说教”中进行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李季教授高度评价这一创造:“民族的+传统的+地方的+特色的+热点的+适时的+创新的=有效的。”

二、推进立德树人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确立了“翰林好家风资源”这个课程建设主体和制作了“翰林好家风利是封”这个“课程产品”之后,课题组探索了三条有序推进学校立德树人建设的路径。

1.推动乡土资源与传播技术融合,设立翰林榜样目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我们在强调“翰林好家风”德育内涵提炼的同时还努力在立德树人中渗透“新方法、新技术、新思维”,首先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好家风的兴趣和动力。我们在镇内各小学选拔了13位学生,前往翰林故居或祠堂精心演绎翰林故事,并邀请广告公司进行专业的拍摄,视频最终形成一个二维码,被印在贺年利是封上面。利是封正面鲤跃龙门的图案带给孩子们满满的节日祝福,“跃龙门”传递了励志正能量。这些都给学生以触及心灵的感动。如参与视频录制的西樵第四小学学生潘芊璇表示:“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故事录制。在录制前,我被本地翰林先贤潘斯濂‘侍亲至孝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这次能够有机会讲述先辈乡贤的故事,我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潘芊璇觉得自己在做着一件非常特殊而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复练习,从而产生了成长的内驱动力,这就是好家风对学生的思想塑造产生影响的生动体现。而通过潘芊璇的演绎,更多的学生从中受到本土翰林先贤好家风事迹的感召,汲取到丰沛的精神养分。这就是榜样的优秀品德在学生心中得以内化的一个过程,它将激励和引领着学生们不断向上、向善发展。

2.促进学生发展与课程建设融合,渗透生涯规划意识,培育学生的优秀习惯

翰林文化除了具有滋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的功能之外,翰林们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和奋发图强的读书求学精神都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将这些文化精华代代相传?我们尝试借助“翰林好家风利是封”推进学生生涯教育微课程建设。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课程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成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1]课题组深刻领会这个课程建设的思想,并在微课程建设之中很好地回答了这四个问题。为了实现通过翰林好家风文化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目标,我们总结、提炼了西樵本地13位翰林成长成才的经验,还通过倡议微信扫描二维码阅读翰林故事视频的方式,有效组织和传播了翰林文化。例如,有的学生观看了翰林故事视频,深受感动,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经历写下了观后感,让翰林精神内化成为自己的追求;有的学生观看翰林故事视频后意犹未尽,利用节假日到附近村庄的翰林故居或者纪念馆,进一步体验翰林遗风;还有的学生通过演讲、演绎等方式,把翰林故事讲述给大人或小孩听,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心灵远游,立志成长成才。这样就较好地达成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翰林好家风利是封”微课程建设过程中渗透了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一个人需要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翰林”这样一步步的过程才能成长为一名翰林,整个过程涉及学习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各个因素。例如,读书士人中流传的“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警句,就是关于学习追求、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等品质的体现,这就是孩子们很好的学习榜样。通过让孩子们在亲子共读之中设立自己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可以促进孩子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在这样的微课程建设过程中,翰林故事变成了生涯教育微课,积少成多,形成课程体系。通过这样的微课程让孩子们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心理准备,也让孩子们有意识地探究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明天能做什么、今天应该做什么,进而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加勤奋学习,形成追求卓越的品质。

3.探索节令习俗与家庭教育融合,创设亲子共读情境,培植学生的优质家风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好生活从家庭教育开始,从智慧教养开始。整个社会也在逐步形成一种共识: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由家长纵向地对下一代实施的教育,更应该是以家庭为中心,以家庭成员共同学习为目标,家庭团体全面成长的横向继续教育。基于此,我们推陈出新,加强互动设计,把“樵山翰林”这一重要的乡土文化资源与亲子“悦读”相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取随手拍摄并发送的形式,开展用“翰林好家风利是封”培植好家风的活动,努力创设凝练好家风的良好环境。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2]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设计了几项亲子活动,具体分为“微视频”“微信截图”和“感人照片”三类。

“微视频”要求拍摄的内容为亲子共读“翰林好家风利是封”故事的场景,反映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或祖孙之间的共读交流,时间为1~2分钟。“微信截图”要求将亲戚朋友使用利是封的场面发送到微信朋友圈。“感人照片”要求反映亲子共读翰林故事的瞬间,要求拍出“有故事”的照片。课题组收齐以上材料后,将它们在“樵山父母学堂”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示。整个活动印制的10万个利是封被免费派送到了32个社区和村庄10000多个家庭中。群众普遍反映这样的贺年利是封很实用,而且用手机扫码进行亲子共读也很有意义,一方面增进了亲子感情,另一方面在视频中讲故事的小学生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西樵镇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区才芳主任认为,“翰林好家风利是封”对于家校互动建设大有裨益,她还写下了一首点赞的小诗:“翰林利是封,传扬好家风。家校齐共育,润物无声中。”正是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我们把13个翰林故事视频,变成了多维度的家庭教育活动,从而深度推动了好家风建设。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以家庭教育亲子“悦读”为推手,既借助节日习俗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又利用本土翰林文化资源助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南方日报》记者在“南方+”新媒体平台“佛山大课堂”中撰稿指出:“翰林利是封展示了西樵丰富的乡贤文化,引发社会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不仅有助于增强师生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推动‘文翰樵山最岭南文化高地的建设。”[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翰林好家风利是封”这一课程创新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这一实践打破了社区、家庭与学校的围墙,确立了社区、家庭、学校联动发展的育人方式,拓宽了立德树人的资源、阵地与渠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时代学校教育探索出了崭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5-96.

[2]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

[3] 王雅鑠. 派“利是”啦!南海西樵特色新年“利是”宣扬翰林好家风[EB/OL] .(2020-01-13)[2020-04-26].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1/13/c2984350.html?colID=0.

[4]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N].光明日报,2018-10-16(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南海西樵为例”(2019YQJK2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局)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